第六十四章 并不喜欢道家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吞天武帝、万魂武神、英雄联盟之直播瓦洛兰、大领主养成系统、神域魔皇、傲世狱天决、苍穹仙主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随遇萝安最新章节!
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二篇文章也就是上一期上一周的《春季》刊登的文章其实是非常关键的一篇,凌馨需要这一篇文章来引出后来的“百家争鸣”。
这一篇文章便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拜访老子发生的故事,借助“万圣之师”孔子的老师这个名头,一开始便把老子的“逼格”拉上去,凌馨所选择入手的“百家争鸣”的下一个学说便是要从道家入手,而道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中,凌馨选择了老子的《道德经》。
这一篇孔子拜访老子的文章说的是,年轻的孔子曾来到东都洛阳,向老子请教学问。
彼此一番见面礼仪之后,老子突然张开了自己的嘴让孔子看,然后问道:“你能看得见我的牙齿吗?”
孔子感觉很是奇怪,先生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于是据实回答:“您的牙齿,已经全都掉光了。”
老子接着又问:“那么我的舌头呢?你看它还在我嘴里吗?”
孔子立即回答说:“它还在您的嘴里。完好无损。”
于是,老子不慌不忙地说出一个道理:“你明白了吧?牙齿因为太坚硬,老是与各种食物咬来碰去,还自己跟自己咬来碰去,因此时间长了就掉光了。可是,舌头不同。舌头柔软,虽然常常在牙齿同食物的磕碰中被挤过来挤过去的,但始终都只是默默地品味儿,不参与牙齿跟食物任何一方的磕碰争斗;最终,食物碎了,牙齿掉了,而舌头却能完好无损地伴随人的生命直到终点……”
孔子恍然大悟。老子这是在用自己的牙齿和舌头做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一个“弱柔生存”、“不偏不倚”的道理……
其实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拜访过的人非常多,每一个都能算他的老师,在《论语》中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这一篇文章也可以看出孔子的谦虚好学。
无论是“孔子的老师”、还是在文章中老子展现出来的学识,都为接下来凌馨将要写出来的“道家学说”做了很好的铺垫。
就在这一期,也就是今天开始发售的《春季》里,在原本《论语》完结空出来的那个版面刊登的,正是《道德经》的前五章。
其实凌馨是想一下将它都写出来的,但是这样的话就达不到让人学习的目的了,毕竟人总有一个接受的时间,就比如追动漫追小说的时候,每天更新那么一点读者们会看得津津有味,甚至还会加以脑补、反思。但是如果存到一定程度,看到这么多的内容要看,读者们反而懒得去看了,更别说什么让人思考、反思了。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版面就只有那么一个,在不影响《西游记》的连载的情况下,在那一个版面每期刊登五章的《道德经》已经是极限了,文言文版加上译文版已经将那一页版面填得满满的了。
提到道家,肯定要提到道家的几大核心思想,分别是“道法自然”、“正言若反”等,其实道家是反对儒家的“礼”,或者是说接下来的法家墨家都排斥儒家所提倡的“诗书礼乐”。
简单来说,在道家看来温良恭俭让这些东西是低层次的,道家追求更高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无为的境界不需要什么道德。
所以也可以说是那个董小花太沉不住气了,其实只要再等几天,不用别人质疑儒家学说的观点,随心老师自己接下来的其他学派便会与儒家学说起冲突。
而凌馨觉得,各大学派的观点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能说哪家全对,将各家学说中和起来取长补短才是完整的道德文化。无论它们谁对谁错,这一些各大学派流传千古的经典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道德经里第二章的
············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
其实如果按照凌馨本人喜好的话,她并不喜欢道家。因为相对于弘扬“仁德”“孝悌”这一些美德的儒家学说,道家并不算教人向善。
如《道德经》中的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意思是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家追求的是淳朴自然,绝仁弃义,恒使民无知无欲,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也,保持淳朴是最好的,天下人失去淳朴之心,变的机诈,混沌被凿出七窍反而死了,朴散则为器,淳朴一散就完了。
简单补充一点便是,在道家看来温良恭俭让这些东西是低层次的,道家追求更高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无为的境界不需要什么道德。
凌馨就是觉得道家实在是“仙气”太足。
不过尽管在另一个世界里,对于道家的优劣都有非常大的争议,许多人说道家的思想是消极避世,但是无论那些人怎么说,但是也无可否认道家思想也有其有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道德经》第五章中便提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翻译过来便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凌馨对于这一章的理解便是能看出,道家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读一句话、一篇文章、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更何况是流传千古的的学派学说?凌馨认为,任何一个学派学说,都是瑰宝,无论喜欢与否,都值得人们去学习。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二篇文章也就是上一期上一周的《春季》刊登的文章其实是非常关键的一篇,凌馨需要这一篇文章来引出后来的“百家争鸣”。
这一篇文章便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拜访老子发生的故事,借助“万圣之师”孔子的老师这个名头,一开始便把老子的“逼格”拉上去,凌馨所选择入手的“百家争鸣”的下一个学说便是要从道家入手,而道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中,凌馨选择了老子的《道德经》。
这一篇孔子拜访老子的文章说的是,年轻的孔子曾来到东都洛阳,向老子请教学问。
彼此一番见面礼仪之后,老子突然张开了自己的嘴让孔子看,然后问道:“你能看得见我的牙齿吗?”
孔子感觉很是奇怪,先生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于是据实回答:“您的牙齿,已经全都掉光了。”
老子接着又问:“那么我的舌头呢?你看它还在我嘴里吗?”
孔子立即回答说:“它还在您的嘴里。完好无损。”
于是,老子不慌不忙地说出一个道理:“你明白了吧?牙齿因为太坚硬,老是与各种食物咬来碰去,还自己跟自己咬来碰去,因此时间长了就掉光了。可是,舌头不同。舌头柔软,虽然常常在牙齿同食物的磕碰中被挤过来挤过去的,但始终都只是默默地品味儿,不参与牙齿跟食物任何一方的磕碰争斗;最终,食物碎了,牙齿掉了,而舌头却能完好无损地伴随人的生命直到终点……”
孔子恍然大悟。老子这是在用自己的牙齿和舌头做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一个“弱柔生存”、“不偏不倚”的道理……
其实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拜访过的人非常多,每一个都能算他的老师,在《论语》中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这一篇文章也可以看出孔子的谦虚好学。
无论是“孔子的老师”、还是在文章中老子展现出来的学识,都为接下来凌馨将要写出来的“道家学说”做了很好的铺垫。
就在这一期,也就是今天开始发售的《春季》里,在原本《论语》完结空出来的那个版面刊登的,正是《道德经》的前五章。
其实凌馨是想一下将它都写出来的,但是这样的话就达不到让人学习的目的了,毕竟人总有一个接受的时间,就比如追动漫追小说的时候,每天更新那么一点读者们会看得津津有味,甚至还会加以脑补、反思。但是如果存到一定程度,看到这么多的内容要看,读者们反而懒得去看了,更别说什么让人思考、反思了。
还有一个原因便是,版面就只有那么一个,在不影响《西游记》的连载的情况下,在那一个版面每期刊登五章的《道德经》已经是极限了,文言文版加上译文版已经将那一页版面填得满满的了。
提到道家,肯定要提到道家的几大核心思想,分别是“道法自然”、“正言若反”等,其实道家是反对儒家的“礼”,或者是说接下来的法家墨家都排斥儒家所提倡的“诗书礼乐”。
简单来说,在道家看来温良恭俭让这些东西是低层次的,道家追求更高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无为的境界不需要什么道德。
所以也可以说是那个董小花太沉不住气了,其实只要再等几天,不用别人质疑儒家学说的观点,随心老师自己接下来的其他学派便会与儒家学说起冲突。
而凌馨觉得,各大学派的观点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能说哪家全对,将各家学说中和起来取长补短才是完整的道德文化。无论它们谁对谁错,这一些各大学派流传千古的经典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道德经里第二章的
············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
其实如果按照凌馨本人喜好的话,她并不喜欢道家。因为相对于弘扬“仁德”“孝悌”这一些美德的儒家学说,道家并不算教人向善。
如《道德经》中的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意思是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家追求的是淳朴自然,绝仁弃义,恒使民无知无欲,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也,保持淳朴是最好的,天下人失去淳朴之心,变的机诈,混沌被凿出七窍反而死了,朴散则为器,淳朴一散就完了。
简单补充一点便是,在道家看来温良恭俭让这些东西是低层次的,道家追求更高的境界——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无为的境界不需要什么道德。
凌馨就是觉得道家实在是“仙气”太足。
不过尽管在另一个世界里,对于道家的优劣都有非常大的争议,许多人说道家的思想是消极避世,但是无论那些人怎么说,但是也无可否认道家思想也有其有点,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道德经》第五章中便提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翻译过来便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凌馨对于这一章的理解便是能看出,道家认为,万物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读一句话、一篇文章、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更何况是流传千古的的学派学说?凌馨认为,任何一个学派学说,都是瑰宝,无论喜欢与否,都值得人们去学习。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