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小说网 > 锦衣夜行 > 第233章 一万年太久

第233章 一万年太久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锦衣夜行最新章节!

    第233章一万年太久

    夏浔听说建帝要见他,心颇为奇怪,这位建帝刚刚坐上龙椅,日理万机,怎么有空想起他这个小人物来?当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偏偏树小了点,风又大了些,夏浔不敢怠慢,急忙回到内宅,在几个女子七手八脚地帮忙下穿戴整齐,着人牵出马来,随刘玉出了府门。【】

    一路上问起,刘玉却也不知其详情,只是觉得能到皇帝召见,那是一件极荣耀的事情,对夏浔既是羡慕,又为他欢喜。夏浔闷葫芦一般赶到金陵城里,刘玉还有旁的事做,夏浔便直趋锦衣卫都指挥使司衙门。

    罗克敌一身正式官服,潇洒之透着英武之气,见他来了,微微笑道:“知道你创伤未愈,不过皇上召见,可是一桩大事,怠慢不得,走吧,这就随我进宫去。”

    想了想,他又不放心地嘱咐道:“见了皇上,有问便答,诚恳恭训一些也就就是了,无需太过惶恐,皇上这是要用你做事,这也是我锦衣卫崛起之始,你只管好好做。”

    夏浔仍然不明所以,却又不好向佥事大人问起,只得答应一声,随着他步行往皇宫行去。

    要说夏浔引起建帝的兴趣,这还是李景隆那份奏疏引起的。

    夏浔告假的头一天,帝师黄子澄邀户部侍郎卓敬过府一叙,品茶聊天。

    卓敬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殿试第二名,榜眼,博学多才,有名的才子,而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的进试,殿试第三,探花,同样是博学多才之士,两人交情一向深厚。

    叙谈之间,黄子澄便对卓敬道:“诸藩大权在握,实为朝廷腹心之患,如今皇上虽削了他们的兵权,可他们统兵多年,军许多将领都是他们带久了的兵,这可是大大不妥。”

    卓敬与他是好友,平时交流对朝政的法,早已达成诸藩强大,必成祸乱之源的共识,一听这话,便道:“以行兄所言甚是,诸藩之,若论带兵日久者,唯有燕藩,而且懿太子和秦王、晋王已相继过世,燕王如今已成已成诸藩之首,更具威胁,依我,莫如将燕藩调离北平,釜底抽薪,可弥祸端。”

    黄子澄欣然道:“惟恭言之有理,今上仁孝,明知朝廷腹心之患,碍于骨肉至亲,却难狠下心来,我等做臣子的,自该为君分忧才是。为兄早有心向皇上建言,奈何为兄是帝师,若为兄出面,难免叫人误会是皇上授意,惟恭可愿直言上疏?”

    黄子澄是当今皇帝的老师,他这一说,卓敬心领神会,立即一口答应。

    次日一早,也就是夏浔告假回家的当天,通政使衙门便收到了户部侍郎卓敬的奏疏,通政使司一见这份奏疏所议之事十分重大,不敢怠慢,急忙做个登记,以加急件立呈大内,大内书房的太监见了此疏也知事情重大,赶紧登记在册,誊抄副本,然后把这份奏疏和皇帝还无暇处理的几份重要奏章一并呈送御前。

    因为建刚刚登基,为了操办丧事,建立新政,各种事情太多,许多奏章都未来得及批阅,内侍小付子捧着厚厚的一摞奏疏,半道儿跌了一跤,赶紧爬起来整理好奏疏,这原本放在最上面的建言削藩疏就变成了搁在间,结果朱允最先到的,就不是这份奏疏。

    朱允批阅着奏疏,到表兄李景隆的奏捷战报时,特意打开仔细了,见里边提到了杨旭,只觉此人十分耳熟,仔细一想,才记起当初杨氏宗族的家事闹上朝廷的时候,还是自己在皇祖父面前为这个杨旭说了句好话,才为他解了围。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师傅是站在杨氏宗族一面的,当时还颇有些懊悔失言,如今来,这人倒是个公忠体国的,自己予他恩惠,却也不算冤枉。如今先帝驾崩,不宜大肆褒奖,可是杨旭人已经死了,朝廷若没甚么表示,不免叫人觉得皇帝寡恩,想了一想,便提笔在奏表上批示,擢杨旭为世袭锦衣百户,赏钞百贯,绫罗十匹。

    放下这份奏疏,再批几份,他便到了户部侍郎卓敬的削藩策:“……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徊,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又系金、元兴起之地。今宜徙封燕王于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右为者势也,势非至刚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

    一这份奏疏,朱允就有些坐不住了,他刚刚登基,虽然日夜盼望除去这肉刺、眼钉,却怕自己急不可待地提起此事,让臣子们觉得皇上生性凉薄,如今有臣子先行建言,这就好了,喜悦之余,忽又想到卓敬这份奏疏是循正规渠道递进的,通政司、书房,也不知有多少人过了,万一其有他人耳目……

    朱允踌躇半晌,吩咐传见户部侍郎卓敬,一见卓敬,朱允便拍案斥道:“燕王,乃朕骨肉至亲,你怎能做此建言,离间皇亲,伤朕叔侄感情?”

    卓敬叩头说:“天子无家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莫不关乎天下。臣所陈奏建言,系天下至计,愿陛下明察而行。”

    朱允怒气冲冲地道:“胡言乱语!若是皇祖父在时,见你离间皇亲,做此大逆不得之语,必斩你首,朕念你也算是一心为朝廷打算,忠心可嘉,此次不予追究,退下吧!这份奏疏,留不发!”

    喝退了卓敬,朱允却袖起那份奏折,转身去找黄子澄、齐泰两个心腹去了。

    ※※※※※※

    徙燕王到南昌?然后呢?

    那也太慢了!这么一步步下来,什么时候才能把叔叔们都削完?

    朱允那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主儿,哪里忍得住按部就班层层抽梯的把戏,他要的是一步到位,永除后患。如今卓敬既然上疏了,他就有了正大光明的理由与心腹大臣提起此事,商讨对策了。

    见了太傅黄子澄和兵部尚书齐泰两个亲信,朱允便取出卓敬的奏疏,说道:“两位先生,现有户部侍郎卓敬,建言削藩,并提出了对策,朕心下颇为踌蹰,不知两位先生以为如何?”

    两人过这份奏疏,黄子澄便道:“皇上,臣以为,削藩势在必行,然则卓敬这番徙藩的策略,却是书生之见,不可用之。臣以为,为我大明江山社稷万载千秋考虑,当一劳永逸,永除后患。”

    朱允欣然道:“先生有何见教,还请细细道来。”

    黄子澄胸有成竹地道:“如今诸藩已乖乖交出兵权,可他们坐镇藩国,仍然势大,如今朝廷强盛,自然无虞,如果有朝一日朝廷虚弱,焉知诸藩不起异心?由东调到西,由南调到北,不过是权宜之计,要想一劳永逸,对诸藩便当一削到底,没了王爵之身,便没了造反的本钱。”

    朱允大喜,不料一问起具体的削藩之策,两个心腹却是各执己见,并不相同。

    齐泰认为,阻止诸藩进京奔丧,收缴诸藩兵权一事,虽然诸藩都遵旨行事了,但是对皇帝这两道举措,诸藩王心都难免有些猜疑不定,杯弓蛇影,此时朝廷只要稍有动作,就会让诸藩明白了皇帝的真正用意所在,难免就会有人狗急跳墙。

    诸藩之,燕王朱棣年纪最长、威望最隆,久居北平,如今虽剥夺了他的军权,可军还有他的许多旧部,一旦他因皇帝削藩而暴起反抗,必定酿成极大祸端,所以既要削藩,就该先从燕王下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率先解决这个最大的威胁。燕王只要被削,其余诸藩便难成气候。

    黄子澄则认为,正因为燕王久居北平,军有许多部属,如果轻率拿他动手,风险便更大,不如对燕王先作安抚,同时剪除他的羽翼,从其他诸王下手,待诸王都被削掉,最后只剩下燕王一个光杆儿,他孤掌难鸣,朝廷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将他擒获。

    齐泰虽也是个人,毕竟是掌过军的,略略懂些军事,听了老友这番愚腐之见,便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燕王为诸王之长,且实力最为雄厚,除掉燕藩,其余诸王必然丧胆,岂敢再生不臣之心?此乃一锤定音之举!”

    黄子澄振振有词地道:“燕王素来恭谨,并无不法之事,要寻他的岔子,何其难也;况且燕王两次出塞,均有战功,如今无罪而削,如何服众?朝廷赏惩俱应有道,无过而罚,岂是圣天子所为?燕王实力虽强,目前未见反迹,贸然削之,难挡天下悠悠之口啊。”

    齐泰道:“若逼反了他,奈何?”

    黄子澄诡谲地一笑,说道:“先将燕王左右羽翼削去,到那时,他左右尽是朝廷兵马,你道他还能翻起甚么风浪来?如果那时他真反了,岂不正好授人口实?大义在朝廷一边,我们出师有名,可不正好名正言顺地除掉了他!”

    齐泰只想直截了当削藩成功,而黄子澄考虑的却多,他是既想削藩,又想削得理直气壮,不损皇上清誉,往好里说,这叫十全十美,鱼与熊掌兼得,往坏里说,这就是当了还要立牌坊了。

    两个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朱允是个没准主意的,只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他的心也是左右摇摆,难以决定。就这么争了好几天,两位书生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一副秀才造反的模样,大有争论三年也难做定论的德性,谁也说服不了谁,朱允夹在间,就像个受气的小媳妇儿,终究是拿不出个准主意来。

    这时候,一位颇受朱允欣赏倾慕的大儒来了,此人就是方孝孺。

    ※※

    方孝孺师从“大明开国臣之首”的翰林学士宋濂,此后一直在陕西汉府学当教授,一个九品小官儿,但是道德学问却名扬天下,建称帝后,立即下旨召他进京,此刻他刚刚赶到京城。

    方孝孺四十出头,形容清瞿,一身的书卷气。朱允见之大喜,立即将他连升三级,任命为翰林侍讲,有了出入宫闱,朝觐皇帝的资格,进宫有座,礼称希直先生而不名,方孝孺感激不尽,顿生知遇之感。

    朱允对方孝孺这位大儒倒是极信任的,一见他来,立即便把自己与齐泰、黄子澄计议之事合盘托出,征询他的意见,方孝孺虽是有名的大儒,却毕竟官职太小,这还是头一次在君前密议,不免有些紧张惶恐,他定了定心神,仔细考虑了齐泰、黄子澄的话,说道:“皇上敦儒修,大兴治。气象与先帝时大不相同,天下莫不称颂。若说这治之道,不外乎一个‘礼’字。燕藩之强,却无把柄,若贸然削除燕王,必定为人诟病,有损陛下美誉。”

    他顿了顿,见建帝凝神倾听,微微点头,显然很赞同出师有名之言,心大定,便循着这个思路继续说道:“削藩之事,稳妥至要。先除诸王,便是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一旦诸藩俯首,燕王再强,不也是孤掌难鸣么!到那时,皇上只稍作示意,燕王怕就要主动要求削藩了,若他真敢造反,也正如黄大人所言,徒遗把柄于朝廷,能搅起什么风浪呢?”

    三套马车,两匹向左,一匹向左,朱允民主的很,马上站到了人多的一边,连连点头道:“孝直先生所言甚是,那么依爱卿之见,削藩大计应从谁开始呢?”

    方孝孺久不在枢,一门心思在陕西研究书本,哪里提得出什么建议,不由迟疑了一下,把眼向黄子澄,黄子澄见他与自己意见相同,甚是喜悦,连忙出来解围道:“皇上,臣以为,可以先削周藩,周藩为内地诸藩之首,封国位居原,乃逐鹿天下之地。把这里掌握在朝廷手,正好北遏燕山,阻住燕王南下之路。再者,周王是燕王一母同胞的兄弟,两王关系最为亲密,如果除掉周藩,燕王便被斩去一臂,势力将更形削弱。”

    朱允听得龙颜大悦,连忙问道:“妙计,妙计,朕有孝直先生、以行先生、尚礼先生之助,何愁大事不成。”

    计议已定,便是着手对付周王了,可是周王做事虽不及燕王谨慎,要找些削其王爵的罪名出来也不容易,周王倒是在洪武年间私自去过一趟凤阳,这是可以当成谋反的大罪,但是当时洪武皇帝还在,虽然严厉斥责了儿子一番,却并未深究,如今怎好旧事重提?

    朱允便想到了锦衣卫。罗克敌得到建帝的传召不禁大喜,他早知道新帝登基,必然削藩,到时候一定会起用锦衣卫,却没想到皇上如此迫不及待,刚刚登基不足一个月,就已准备动手了。

    朱允马上把罗克敌传来,立即要他侦缉周王不法事,罗克敌满口答应下来。朱允还不放心,又道:“此事至关重大,你是锦衣卫里目前的主事人,轻易离不得枢,你将派何人前去操办此事?”

    罗克敌道:“臣之下属,有一总旗,姓杨名旭,性格沉稳,办事老练,可当大任。”

    “杨旭?”

    朱允忽地想到了他前两日见过的那份奏疏,奇道:“杨旭不是已战死双屿岛了么,你锦衣卫还有一个杨旭?”

    罗克敌便道:“皇上,锦衣卫只有这一个杨旭,当时朝廷水师确实以为他以身殉国了,谁知他福大命大,身负重伤而不死,落水漂流,幸被一渔民救起,将养多日,竟然捡回了性命。

    朱允心道:“九江遗杨旭入双屿盗寇之帮为内应,他能于群盗之为间而不露马脚,确是胆大心细聪明绝伦之罪,朕让他搜罗周王罪证,当能胜任。”便喜悦点头,应承下来。

    随即他便想到,自己刚刚登基,民心人望尚嫌不足,这样重要的大事,自己应该接见一下这个杨旭。当初杨旭与家族起了冲突,险些身陷囹圄,便是自己一言为他解围,如果把他叫来再亲自嘉勉一番,杨旭还不感激涕零?自然粉身碎骨报答君恩。主意已定,朱允才说出让罗克敌带杨旭来面君的旨意。

    就这样,夏浔有了进宫面圣的圣眷隆恩。

    ※

    夏浔此番重新回到宫,此间却已换了主人,夏浔着宫一厅一柱、一草一木,心也觉黯然。

    那个令人望上一眼就心生战栗的帝王,那个在爱孙面前慈爱祥和的老人,不管别人对他是谤是誉、是畏是敬,但他鲜明的人格魅力,却是叫人一见难忘的,自己只不过去了一趟杭州,再回来的时候,那个叱咤风云的伟人便已化作一坯黄土,走在宫,物是而人非,真令人有种人生无常的感觉。

    夏浔随着罗克敌走在宫长廊下时,朱允正在谨身殿议政。

    凭心而论,朱允是真想干出一番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业,成就一代帝皇伟业的,他的新政却也并非全无是处,不过不管是与朱元璋的老辣睿智比较起来,还是与朱元璋出自民间,熟知民情的阅历比较起来,他都差得太远,所以许多政策,要么缺乏远见,要么就是被臣们所蒙蔽,挟杂些私货兜售给皇上,他却不知真相。

    比如此刻,继鼓动皇帝撤消了大批盐茶税司、刑举衙门之后,以江浙籍官员占主体地位的朝官员们又打起了田赋的主意。

    几位江浙籍官员围着朱允,先恭维吹捧了一番建称帝后的新政如何气象一新,如同甘露,普天下臣民如何欢欣鼓舞的屁话,说得朱允眉开眼笑,真当自己是人间圣君了,这话题便绕到了江南税赋上面。

    江南苏州、松江、湖州、嘉兴四地的税赋,是高于其他地方的,因为这些地区最为富裕,当然,也有人说,朱元璋把这四个地方的税赋订得特别高,是因为这里曾是张士诚的地盘,朱元璋恼悔江南百姓拥戴张士诚,所以立国之后予以惩戒。

    不过朱元璋只有一隅之地的时候,天下四分五裂,各有其主,要依着这说法,那几乎每一股势力、每一支义军、包括北元朝廷,当时都有他们的根据地,朱元璋要惩戒、要罚重税,似乎除了他自己当初拥有的那片地盘之外,处处都该收重税了。

    而且,明朝赋税极低,不管是田税还是商税都是三十税一,苏州、松江等富庶地区的重税是相对于这个普遍税率而言的,以上四个地区,一直都是江南乃至整个天下最富裕的地区,要说这“重赋”重到了这些地区无法承受,阻遏了地方经济发展,却也未必。

    正由于这些地区富裕,百姓们有钱送子女读书,这里出的读书人最多,相应的在朝为官的人也最多,因此朱元璋健在的时候曾经做过规定:苏州、松江等江南地区籍贯的官员禁止到户部做官,因为朝廷反腐的几桩大案,“户部胥吏,尽浙东巨奸,窟穴其间,那移上下,尽出其手。且精于握算,视长官犹木偶”,朱元璋担心他们把持财政,偏私家乡,从而牺牲朝廷的利益。

    现在朱元璋死了,朱元璋洪武,朱允建,从这年号上就可以出,他想反其道而行,创建一番与乃祖不同的伟业,这些官员便蠢蠢欲动起来,在朱允面前大谈江南重赋,致使百姓如何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请求皇帝开恩,减免江南税赋。

    要知道江南重税其实也是有区别的,那里的民田税赋并不高,税赋高的是官田,这也符合自古以来一直的规矩,但江南恰恰官儿最多,江南的官田比例也极高,这笔帐算下来,关乎他们家族的切身利益就极重了。内详情朱元璋是知道的,所以没有人敢在他面前提减免江南税赋,朱允却不知道这些情形,听那些官儿们说的在情在理,不禁连连点头。

    侍候在建帝身边的小付子正在为皇上斟茶,听这些官儿说的情形如此凄惨,未免有些太过夸张了,忍不住插了句嘴道:“江南鱼米之乡,稻米一年两熟,却和川陕云贵一般缴粮税才叫公平么?如果苏州松江的百姓都如此凄惨,那川陕云贵地区的百姓岂不早都饿死了?”

    一位御使闻言大怒,厉声呵斥道:“大胆,内宦阉人,也敢妄议朝政?先帝在时,谁敢如此,你欺我皇上柔弱么?”

    朱允一听,脸腾地一下红了,拍案道:“混帐东西,谁让你插嘴的!”

    小付子才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先是被大臣呵斥,又见皇帝发怒,一慌之下碰翻了茶杯,热水淌出,流到朱允的大腿上,烫得他哎呀一下跳了起来,小付子唬得脸色惨白,慌忙跪倒在地,连连叩首:“皇上饶命,皇上饶命,奴婢多嘴,奴婢多嘴。”说着使劲掌自己耳光。

    朱允被他一言削了面子,本就怒不可遏,又被开水烫了一下,更是气极败坏,厉声喝道:“拉下去,拉下去,把这个妄议朝政、败坏规矩的阉人给朕拉下去活活打死!”

    “皇上饶命!皇上饶命啊!”小付子吓得魂飞魄散,门外冲进两个武士,不由分说便把他拖出去了。

    一个言官轻蔑地道:“身体发肤,受之肤母,这些阉人自残身体,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肢体不全、心地残缺,哪有一个好东西?”

    另一个人便道:“一个小内侍随口一句话,或者罪不致死,但皇上能因此杜绝内宦干政,避免阉宦流毒,这杀一儆百,却是于我大明江山社稷大为有益的。”

    这时拍着马屁,外边已传出噗噗的棍击声和小付子痛极惨呼的叫声,朱允余怒未息地喝道:“拖远些去打!”

    他掸掸衣袍,重新坐下,呼呼地喘了几口大气,这才说道:“众爱卿,请继续讲。”

    朱允从小受师傅教导,对汉唐以来宦官为祸是深恶痛绝,对阉人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岐视和轻蔑,并不把他们当人的。都说建仁慈,可他的仁慈是分对象的,朱允下诏全国行宽政、省刑狱时,同时还下了一道诏书,特意诏谕地方,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

    在他一道诏令下来,许多犯罪的官吏死罪变重罪、重罪变轻罪、轻罪变没罪,刑部、都察院论囚,比起往年少了三分之二。但是与此同时,他对内宦的管教却比朱元璋在时更为严厉,这就像朱允合并州县,裁减冗员的同时,又对他认为重要的部门大肆增加官员编制一样,他的宽刑仁政也对不同对象有不同标准,只不过笔杆子掌握在官手里,官们都说他仁慈,众口一词地说上一千遍,他便成了雨露均沾人人受益的活菩萨。

    夏浔与罗克敌走到谨身殿外时,恰见两个侍卫一个提着足踝,一个揪着头发,漫不在乎地提着一具血肉模糊的尸体走出来,那具瘦弱的尸体软绵绵的,一张扭曲惨白的面孔向外侧垂着,夏浔扫了一眼,突地身子一震,猛然站住脚步,失声道:“小付子!两位兄弟,这……这是怎么回事?”

    夏浔在宫当值时间不长,今日当班的两个侍卫不认得他,不过一瞧他身穿飞鱼袍,那就是锦衣卫自家兄弟了,便客气地答道:“谁晓得这小宦官因为什么触怒了皇上,皇上吩咐打死,那就打死喽。”

    “皇上……,小付子……”夏浔喉头发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那两个侍卫向他客气地点点头,拖着那具尸体走了出去,夏浔扭过头,目光追出好远。

    “杨旭!”

    前边有人唤了他一声,夏浔扭过头,见罗克敌站住脚步,目光严厉地着,神色很是不悦,便咬咬牙,低着头跟了上去。

    ※

    “嗯,就依众卿所议,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就这么定了吧。”

    朱允盖棺论定,众官员连忙又是一番恭维赞美,目的已达,这才依礼退下,随后一个内侍战战兢兢禀报:“皇上,罗克敌、杨旭在殿外候见。”

    朱允听了,便微笑道:“传他们进来!”

    罗克敌和夏浔一前一后进入谨身殿,向这位年轻的皇帝躬身施礼,朱允微笑道:“爱卿平身。”

    他了杨旭,说道:“朕在先帝身前,曾经见过你,那时候,你在宫当值吧?”

    夏浔脸色微微有些发白,毫无表情地欠身道:“是,皇上记性好,微臣当时只是殿前一名侍卫,竟蒙皇上记在心。”

    朱允见他脸色发白,神情谨肃,声音也有些发硬,还道是他见了自己有些紧张,心大为得意,便呵呵一笑道:“先帝比朕严肃许多,真不知你在先帝面前,如何支撑下来的,不要这般惶恐,朕与你早有缘份呢。记得,你当初与杨氏宗族因为父母之事起了冲突,事情一直闹上了朝廷,当时朕在先帝面前,还为你说过持公之语。”

    夏浔欠身道:“皇上仁德,微臣铭记在心。”

    朱允神色严肃起来,说道:“你能为父母所受的委屈,不惜对抗家族的威压,这是至孝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此至孝之人,必是至忠之士,罗克敌向朕荐举了你,为朕做一件关乎江山社稷、天下万民福祉的大事,你可愿意?”

    夏浔直撅撅地翘着屁股,地道:“皇上所命,臣必竭诚效力!”

    华盖殿内,齐泰对黄子澄道:“以行兄,我听说,皇上用了锦衣卫去查周王?”

    黄子澄翻阅着一份公函,头也不抬地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他们……不正适合做这些事吗?”

    齐泰蹙了蹙眉道:“可是锦衣卫……,这群凶鹰恶犬,一旦起用,难免……,我还听说,派去主持其事的人,就是那个用计害了你的学生,在朝大大折辱了你一番的那个杨旭?”

    黄子澄挑了挑眉毛,慢慢合上卷宗,抬起头来,轻轻捋着胡须,慢条斯理地道:“尚礼,你忘了毛骧、蒋是怎么死的了?我还不晓得锦衣卫尽是鹰犬?狡兔未死,鹰犬么,容它嚣张一时,又如何!”

    :这章八千,给力不?求,推荐票!

    【】

本站推荐:万古神帝执掌风云都市沉浮特种兵在都市农家小福女天官赐福一夜危情:豪门天价前妻重生之都市仙尊重生之女将星重生之出人头地

锦衣夜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武林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风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风雨并收藏锦衣夜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