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乐不思蜀的三娘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极品小村姑最新章节!
第一百四十二章:乐不思蜀的三娘
进了腊月正是青州最冷的时候,但蜀地却依然温暖,早上还下了一场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极适宜甘蔗的生长。
而三娘也重新找到了当初在葛家后头种麦子的感觉,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儿便是跑过来看看地里的甘蔗苗,眼看着阿水带着人挖好了一条条蔗沟,施肥,挑了最好的蔗段埋在沟里,然后看着它们出苗,一转眼的功夫便长了起来,一颗颗绿油油的蔗苗沐浴在绵绵的细雨中,瞧着甚为喜人。
忽的头上遮了一把油伞,肩上也搭上了斗篷,三娘侧头:“阿聿,你瞧这蔗苗的长势,到了明年就能有收成了,到时候咱们常记就能自己做蔗糖,如此一来,便再不用从那些南洋人手里高价买了,双和盛跟杏花楼如今大半用的都是蔗糖,偏偏那些南洋人手里的蔗糖贵的紧,核到点心的成本里便高了许多,以至于卖价儿也是居高不下,而咱们的点心铺子对应的主顾并非那些达官贵人,那些人吃的点心大都是自己府里做的,用不着出来买,所以点心铺子的主要顾客还是老百姓,即便南边富庶,杏花楼的点心如此知名,老百姓平日也舍不得,除非给家里的孩子解馋,也就年节儿的时候上供或者走亲戚才会买一些,因此,即便杏花楼这样上百年的老字号,也只是外头瞧着热闹,实际收益并不高,如今六子使了不少手段,虽有些起色,所获收益仍跟杏花楼这块金字招牌不搭,究其原因便是卖的太贵。”
阿聿:“不止杏花楼别的点心铺子也是如此,算起来最赚的还是双合盛。”
三娘:“双和盛之所以赚钱,是因大多点心用的是白饴糖,常记是靠白饴起家的,后来又置了田地用来种麦子,从种到收做成白饴再到双合盛的点心,都是常记自己的买卖,因此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成本,所以即便卖价儿比别的点心铺子便宜许多,收益却不止别人的一倍,正因便宜,那些豫州山陕的客商才会大老远的跑来青州,即便搭上路费拉回去,也比自己做更合适,再加上常记给老主顾的优惠扣点,赚的更多,所以双合盛才会红火。”
阿聿:“故此你来蜀地种甘蔗,是为了杏花楼。”
三娘摇摇头:“不止为了杏花楼,应该说为了常记,做生意就如大浪淘沙,若不能及时推陈出新便会被浪头拍死在河堤上,从古至今有多少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商号,最后都逃不过颓败没落的结局,这就是原因,虽说盛极必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常记也是一样,但我还是希望常记能撑的久些,至少在我能力所及的时候可以更好的经营常记,不要像那些辉煌一时的大商号一样,只是昙花一现,而白饴所需工序较为复杂,出糖率跟品质根本不能跟蔗糖相比,将来必然会被蔗糖取代。”
阿聿:“而白饴是常记的根本,要保住常记长盛不衰的势头,自己出蔗糖是唯一的法子。”
三娘点头:“而且常记如今已不是当日我跟小舅为了家人吃饱穿暖而开的小作坊,那时候只有家里这几个人,便是生意做的不好,重起炉灶另开张也不难,但如今的常记,有作坊有铺子,有双和盛还有杏花楼,还有瓷窑,掌柜管事伙计大大小小的都算上有上万人,系着上万人生计的常记就像一艘在狭窄水道上行走的巨舟,根本没有掉头的可能,所以只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阿聿:“有你这样的东家,才有如今的常记,能进常记更是幸运。”
三娘看了他一眼:“这么说你也觉得幸运喽。”
阿聿:“当然。”
三娘想起什么道:“您看这阴雨连绵的,今儿吃火锅好不好。”
阿聿:“昨儿没下雨吃的也是火锅。”
三娘:“阿聿,男人有时太聪明了容易讨嫌,适时地装傻比较可爱,例如现在这个时候,明知道我就是馋,也不用说破。”
阿聿笑了:“那当我刚的话没说。”
三娘赞许的惦起脚拍了拍他的肩膀:“孺子可教,走了,回去吃火锅,今儿下了雨湿气大,一会儿得让小果儿多放些辣椒。”说着跑过去跳上了马车。
阿聿摇头失笑,她爱吃鱼,自己今儿一早去钓的那条大青鱼可以片成薄薄的片,下到火锅里,想来她会喜欢,只不过小果儿的厨艺实在寻常了些,或许得让刘掌柜另找一个厨子来才行。
正想着见三娘冲他招手:“雨下大了,快上车,回家了。”
阿聿愣了楞,只觉这句回家如此合自己的心意,要是真的就好了,可是以三娘的性子,若是知道自己的身份会如何,不用想也知道,想到此微微叹了口气,好在这里蜀地,只有自己跟她,还有充足的时间,让自己想个妥帖的对策。
三娘有时候觉得阿聿真是老天给自己的最大惊喜,长的好看内心还丰富,人也有趣儿懂得也多,自己跟他说历朝历代的那些野史八卦,他也不会觉得自己是胡说八道,时不时的还会跟自己讨论一番,自己对于这个世界里男女之间不平等的吐槽,也能欣然接受,字写得异常好,更善丹青,如今给李记的首饰样稿大多是他画的,自己只是嘴头上说一些自己的想法,他便能画的跟自己想的差不多,如此一来三娘越发疲懒,索性把画首饰样子的活儿都甩给了他,盖作坊的事儿也交于他,自己一心跟阿水忙着甘蔗田的事儿。
即便如此,他依然做的游刃有余,每天都有空去钓一尾大青鱼来,或红烧或清炖,或熬汤下火锅,还特意雇了个厨子来,每天换着花样的做,便是三娘这样嘴巴格外刁的,都吃的津津有味,也不知这厨子从哪儿找来的,这一手好厨艺跟二姐都不相上下。
有个无所不能的阿聿在身边,以至于三娘在蜀地的日子过的异常滋润,滋润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仿佛也就一转眼的功夫,一年就过去了。
第一百四十二章:乐不思蜀的三娘
进了腊月正是青州最冷的时候,但蜀地却依然温暖,早上还下了一场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极适宜甘蔗的生长。
而三娘也重新找到了当初在葛家后头种麦子的感觉,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儿便是跑过来看看地里的甘蔗苗,眼看着阿水带着人挖好了一条条蔗沟,施肥,挑了最好的蔗段埋在沟里,然后看着它们出苗,一转眼的功夫便长了起来,一颗颗绿油油的蔗苗沐浴在绵绵的细雨中,瞧着甚为喜人。
忽的头上遮了一把油伞,肩上也搭上了斗篷,三娘侧头:“阿聿,你瞧这蔗苗的长势,到了明年就能有收成了,到时候咱们常记就能自己做蔗糖,如此一来,便再不用从那些南洋人手里高价买了,双和盛跟杏花楼如今大半用的都是蔗糖,偏偏那些南洋人手里的蔗糖贵的紧,核到点心的成本里便高了许多,以至于卖价儿也是居高不下,而咱们的点心铺子对应的主顾并非那些达官贵人,那些人吃的点心大都是自己府里做的,用不着出来买,所以点心铺子的主要顾客还是老百姓,即便南边富庶,杏花楼的点心如此知名,老百姓平日也舍不得,除非给家里的孩子解馋,也就年节儿的时候上供或者走亲戚才会买一些,因此,即便杏花楼这样上百年的老字号,也只是外头瞧着热闹,实际收益并不高,如今六子使了不少手段,虽有些起色,所获收益仍跟杏花楼这块金字招牌不搭,究其原因便是卖的太贵。”
阿聿:“不止杏花楼别的点心铺子也是如此,算起来最赚的还是双合盛。”
三娘:“双和盛之所以赚钱,是因大多点心用的是白饴糖,常记是靠白饴起家的,后来又置了田地用来种麦子,从种到收做成白饴再到双合盛的点心,都是常记自己的买卖,因此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成本,所以即便卖价儿比别的点心铺子便宜许多,收益却不止别人的一倍,正因便宜,那些豫州山陕的客商才会大老远的跑来青州,即便搭上路费拉回去,也比自己做更合适,再加上常记给老主顾的优惠扣点,赚的更多,所以双合盛才会红火。”
阿聿:“故此你来蜀地种甘蔗,是为了杏花楼。”
三娘摇摇头:“不止为了杏花楼,应该说为了常记,做生意就如大浪淘沙,若不能及时推陈出新便会被浪头拍死在河堤上,从古至今有多少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商号,最后都逃不过颓败没落的结局,这就是原因,虽说盛极必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常记也是一样,但我还是希望常记能撑的久些,至少在我能力所及的时候可以更好的经营常记,不要像那些辉煌一时的大商号一样,只是昙花一现,而白饴所需工序较为复杂,出糖率跟品质根本不能跟蔗糖相比,将来必然会被蔗糖取代。”
阿聿:“而白饴是常记的根本,要保住常记长盛不衰的势头,自己出蔗糖是唯一的法子。”
三娘点头:“而且常记如今已不是当日我跟小舅为了家人吃饱穿暖而开的小作坊,那时候只有家里这几个人,便是生意做的不好,重起炉灶另开张也不难,但如今的常记,有作坊有铺子,有双和盛还有杏花楼,还有瓷窑,掌柜管事伙计大大小小的都算上有上万人,系着上万人生计的常记就像一艘在狭窄水道上行走的巨舟,根本没有掉头的可能,所以只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阿聿:“有你这样的东家,才有如今的常记,能进常记更是幸运。”
三娘看了他一眼:“这么说你也觉得幸运喽。”
阿聿:“当然。”
三娘想起什么道:“您看这阴雨连绵的,今儿吃火锅好不好。”
阿聿:“昨儿没下雨吃的也是火锅。”
三娘:“阿聿,男人有时太聪明了容易讨嫌,适时地装傻比较可爱,例如现在这个时候,明知道我就是馋,也不用说破。”
阿聿笑了:“那当我刚的话没说。”
三娘赞许的惦起脚拍了拍他的肩膀:“孺子可教,走了,回去吃火锅,今儿下了雨湿气大,一会儿得让小果儿多放些辣椒。”说着跑过去跳上了马车。
阿聿摇头失笑,她爱吃鱼,自己今儿一早去钓的那条大青鱼可以片成薄薄的片,下到火锅里,想来她会喜欢,只不过小果儿的厨艺实在寻常了些,或许得让刘掌柜另找一个厨子来才行。
正想着见三娘冲他招手:“雨下大了,快上车,回家了。”
阿聿愣了楞,只觉这句回家如此合自己的心意,要是真的就好了,可是以三娘的性子,若是知道自己的身份会如何,不用想也知道,想到此微微叹了口气,好在这里蜀地,只有自己跟她,还有充足的时间,让自己想个妥帖的对策。
三娘有时候觉得阿聿真是老天给自己的最大惊喜,长的好看内心还丰富,人也有趣儿懂得也多,自己跟他说历朝历代的那些野史八卦,他也不会觉得自己是胡说八道,时不时的还会跟自己讨论一番,自己对于这个世界里男女之间不平等的吐槽,也能欣然接受,字写得异常好,更善丹青,如今给李记的首饰样稿大多是他画的,自己只是嘴头上说一些自己的想法,他便能画的跟自己想的差不多,如此一来三娘越发疲懒,索性把画首饰样子的活儿都甩给了他,盖作坊的事儿也交于他,自己一心跟阿水忙着甘蔗田的事儿。
即便如此,他依然做的游刃有余,每天都有空去钓一尾大青鱼来,或红烧或清炖,或熬汤下火锅,还特意雇了个厨子来,每天换着花样的做,便是三娘这样嘴巴格外刁的,都吃的津津有味,也不知这厨子从哪儿找来的,这一手好厨艺跟二姐都不相上下。
有个无所不能的阿聿在身边,以至于三娘在蜀地的日子过的异常滋润,滋润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仿佛也就一转眼的功夫,一年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