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悲情魏文长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银狐、续南明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三国全史:全两册最新章节!
五丈原上的这一夜,可谓漫长。
大敌当前,孤军悬外,主帅突然病逝,这个打击实在太大了,敌人如果得知这个消息一定会趁机发起攻击,所以丞相去世的事在蜀军中只有极少数几个人知道。
此时论职务魏延最高,他是蜀汉的征西大将军,比征西将军还要高,论品秩更在九卿之上,地位远远高于丞相长史杨仪、丞相司马费祎。打个比方说,如果魏延的军衔是上将,杨仪、费祎连大校都算不上。但丞相去世时魏延却不在身边,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所有的事都是杨仪、费祎等人处理的,知道消息的至少还有姜维、王平、马岱等几个将领。姜维这几年军职升得很快,魏延就任征西大将军后,姜维接任了他的征西将军一职,相当于魏延的副手,而王平当时还只是讨寇将军,马岱与王平的职务相当,或者更低一些。
诸葛亮临终前对杨仪、费祎、姜维等人交代了后事,让他们秘密撤军,同时对撤军的计划也进行了安排,让魏延负责断后,姜维次之,还特意强调,如果魏延不执行命令,大军可直接出发。之所以做出这种奇怪的决定,大概是考虑到蜀汉内部的团结问题。魏延跟杨仪之间关系很差,二人平时一见面就争论不休,势如水火,有一次魏延甚至举刀要杀杨仪,杨仪痛哭不已,费祎则尽可能居中调解,看见他们实在争执不下,干脆就坐在他们中间,两头做工作。
诸葛亮把撤军的事托付给了杨仪,实际上由他来统筹负责,这样就不得不考虑魏延的态度了,所以才做那样的安排,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心里没底,就让费祎到魏延那里试探态度。
那么,魏延此时在哪里呢?
魏延应该在五丈原下的军营里,他是作为蜀军先头部队率先开进关中的,驻军五丈原后,魏延可能仍率一部人马在附近扎营,具体位置应该就在五丈原脚下。
史书有个记载,说刚来到关中时魏延有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头上长出了角,军中有个叫赵直的人善于占梦,魏延就把梦中情景告诉他,问问吉凶,赵直向魏延说:“这是吉兆,你看麒麟,长着角但从来没用它,这是敌人不战而破的预兆啊。”说得魏延挺高兴,但赵直没说真话,他下来秘密告诉朋友说:“角这个字,上面是刀,下面是用,头上用刀,看来是凶兆啊!”
当然,所有这些占星占梦都是附会之说,如果真有此事也纯属巧合。现在费祎来到魏延营中,通报了丞相病故的消息,这让魏延大吃一惊,当他听说现在的事都由杨仪来安排时,心里更厌恶了,他没有直接说反对杨仪,而是提出反对撤军:“丞相虽然死了,我还在。丞相府的官员护送还葬,我来率领众军击破敌人,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废掉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什么人,应当接受杨仪的指挥,做一个断后将军吗?”
魏延说得其实有道理,我堂堂一个上将难道要听一个大校的指挥?论资历、论威望杨仪都差了十万八千里,为什么杨仪说撤就得撤?魏延的态度虽不让费祎感到意外,但也让他感到了忧虑,魏延把费祎留了下来,要跟他一起重新制订作战计划,计划完成后魏延又逼着费祎和自己共同签署,并向下面的将领们宣布。
费祎现在只想脱身,就哄魏延说:“我现在就去向杨长史解释,杨长史是个文官,过去很少参与军事,他一定不会违背您的命令。”在耍阴谋诡计方面魏延显然不行,他相信了费祎的话,放他走了。费祎一出营门就赶紧打马飞驰而去,让魏延感到有些不对劲,想去追赶已来不及。
魏延派人打听五丈原上的情况,报告说杨仪等人正按丞相生前的部署进行撤军,魏延知道自己真的被费祎耍了,于是勃然大怒。你们不是要撤军吗?那我就先撤了。魏延也不向杨仪等人通报,抢在大队人马之前撤了军,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褒斜道的谷口在五丈原右侧,五丈原上的人马如果撤退,也得先从原上下来。
魏延做得更绝,自己通过后命人一把火把栈道烧了,等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率其他各部蜀军撤到这里时只得在秦岭山中重新开辟道路。
如果魏军这时得到消息趁机发起猛攻,困在秦岭中的蜀军必受重创,但蜀军的保密工作似乎做得不错,等司马懿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已经有些晚了。
首先发现蜀军有异样的不是魏军,而是五丈原附近的百姓,他们看到大批蜀军离开军营撤走就报告了司马懿,司马懿这才下令追击,蜀军已有准备,负责断后的姜维突然率部反过头来,挥舞旗帜、鸣响战鼓,做出进攻的架势。
这让司马懿有些吃不准了,担心是诸葛亮的诡计,诸葛亮求战不能,会不会故意卖个破绽等我们进招呢?司马懿产生了狐疑,于是又下令退回大营,所以后来百姓中流传死的诸葛亮也能吓跑活的司马懿,这个谚语在当时就流传开了,甚至司马懿本人也听说了,他倒不生气,自我解嘲说:“我可预料到他活着的事,没办法预料到他已经死了呀!”
蜀军撤走后整整一天过去了,看到五丈原上确实没有了动静,斜谷口方面也没有重兵埋伏的迹象,司马懿才命魏军向五丈原前进,上去后发现是一座空营,司马懿亲自过去察看,特意看了看蜀军留下来的营垒以及诸葛亮生前生活的地方,不禁叹道:“真是一个天下奇才啊!”
在蜀军营寨内还发现来不及带走或销毁的文书档案,还有大量粮食,直到这时魏军内部仍然有人认为撤退没准是诸葛亮的计谋,魏明帝派来的特使辛毗尤其坚持这种看法,看来诸葛亮确实给对手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司马懿认为不是,他分析说:“军事家所看中的是军事文书、兵马粮草,现在这些都不要了,哪里有人肯把五脏拿出来以求生的道理?”司马懿下令追击,他们同样要在秦岭山中边开路边前行,关中生长着很多蒺藜,司马懿命2000人穿着软木平底的木屐背着蒺藜在前面开道,路不好的地方就把蒺藜铺上,人马再前行。就这样,魏军一口气追到了赤岸。
赤岸的位置在褒口附近,褒斜道的北口叫斜口,南口叫褒口,也就是说,再往前追就到汉中平原了,这时魏明帝派人送来了诏书,要司马懿撤军。
有人认为史书的这个记载不符合常理,这么好的机会,为何不趁势拿下汉中?但仔细想想,魏明帝的这个决定或许更为明智,汉中是蜀汉多年经营的重镇,不是那么容易一口就能吞下的,魏军至少在汉中打过两次大败仗了,每一次都影响深远。蜀军是主动撤退的,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攻入汉中平原,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不如见好就收吧。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最近以来东北的形势突然吃紧,辽东的公孙渊势力不断坐大,魏明帝派人清剿却吃了败仗,如果汉中失利或被拖住,公孙渊那边又趁机向南扩张,局面就严重了。
当然撤军也符合司马懿的想法,他已经成为魏军的头号人物,放眼军中已没有任何人能向他发起挑战,只要对手继续存在,他的作用就只会越来越重要,真要把蜀汉一举灭掉,对他个人来说未必有利。
司马懿于是下令,让追击的魏军全部撤回关中。
再回到蜀汉方面,魏延和杨仪等人分别率一支人马回到汉中,双方既已翻脸,势必战场上一决高下,杨仪命王平去战魏延。真打起来王平未必能占到便宜,但他会心理战,在战场上王平斥责魏延的手下:“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如此?”
当时的情况是,除魏延以外蜀汉所有重要人物都在杨仪这一边,魏延给人一种造反的印象,他的手下感到理亏,于是不战而散,最终魏延只带着几个儿子一起逃往南郑,杨仪派马岱前往追拿,马岱将魏延父子抓住,就地斩首。杨仪终于看到了魏延的首级,他一脚踏上,骂道:“狗奴才,看你还能作恶不?”杨仪下令夷灭魏延的三族,看来不是一般的恨。
成都方面,先是接到丞相病逝的消息,后主和群臣深感震惊和悲痛,接着更令人震惊的消息不断传来,魏延和杨仪一天好几拨地派人来报告情况,各说各的理。后主不知道该信谁,就问侍中董允和丞相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为杨仪担保,对魏延表示怀疑。大家商量了一下,命蒋琬率一部禁军北上接应,蒋琬刚出发几十里,杨仪的报告就来了,说魏延已死,蒋琬便领兵回到成都。
平息这场内乱后,杨仪、费祎、姜维等人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遗愿,把他的遗骸安葬在汉水旁边的定军山下,后主刘禅在成都素服发丧三天,并派左中郎将杜琼为特使前往汉中宣读册命,册命说:“您是文武全才,既聪明又睿智,一生忠诚,接受先帝的遗诏辅佐寡人,致力于复兴汉室,平息战乱。您统率大军,连年征战,神威显赫,压倒八方,为蜀汉建立了卓越的功劳,一生的建树可以和伊尹、周公相比。人生为何如此不幸?在统一大业即将完成之际,您患病身亡,让寡人无限悲伤,肝胆欲裂!”
后主在册命中追赠诸葛亮忠武侯的谥号,之前他的爵位是武乡侯,于是后世遵称诸葛亮为武侯。
在成都,一些在诸葛亮手下任过职的官员想立即前往汉中奔丧,但这既不符合诸葛亮的遗愿,又影响到蜀汉的正常秩序,后主发现后,立即下诏禁止。也有跑得快的,《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谯周在诸葛亮手下担任过劝学从事,他听到消息没做停顿直接就走了,等到诏书发出他已走了很远,结果只有他到了汉中。
回顾魏延事件,的确令人唏嘘,不仅一代名将以悲情落幕,也使蜀汉实力大损,实在是亲者痛、仇者快。
也有史书站在魏延的一边进行了不同记载,重要的一点是说,诸葛亮临终前其实把事托付给了魏延,让他代行丞相之职,诸葛亮临终前魏延不仅在跟前,而且诸葛亮还对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好好守住现在的江山,千万别到这里来了。”根据这部史书的记载,魏延按照诸葛亮的遗令指挥秘密撤军,到褒口后才发丧。杨仪见魏延代理丞相指挥部队,担心被他所害,于是扬言说魏延将率众投降曹魏,并带人来攻魏延,魏延根本无心投敌,所以并不应战,结果被追上杀了。
两种记载截然不同,一个说魏延不听遗令,是造成蜀军分裂的主要责任人,失败被杀咎由自取;另一个说魏延忠实地执行了遗令,是杨仪挑起内斗,魏延死得很冤枉。
尽管前一种说法占据了主流,但也留下了许多谜团:诸葛亮为什么那么不信任魏延,宁愿把权力交给资历差得多的杨仪也不愿意交给魏延?既然不相信魏延,为何又让他身居高位、手握重兵?诸葛亮难道没有想过杨仪和魏延势必会自相残杀的一幕吗?
也许这就是诸葛亮的无奈,在二人只能选择一个的情况下,诸葛亮不得不把蜀汉的未来放在最有把握的一方,不管魏延想不想造反,等待他的注定只有悲剧。
五丈原上的这一夜,可谓漫长。
大敌当前,孤军悬外,主帅突然病逝,这个打击实在太大了,敌人如果得知这个消息一定会趁机发起攻击,所以丞相去世的事在蜀军中只有极少数几个人知道。
此时论职务魏延最高,他是蜀汉的征西大将军,比征西将军还要高,论品秩更在九卿之上,地位远远高于丞相长史杨仪、丞相司马费祎。打个比方说,如果魏延的军衔是上将,杨仪、费祎连大校都算不上。但丞相去世时魏延却不在身边,也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所有的事都是杨仪、费祎等人处理的,知道消息的至少还有姜维、王平、马岱等几个将领。姜维这几年军职升得很快,魏延就任征西大将军后,姜维接任了他的征西将军一职,相当于魏延的副手,而王平当时还只是讨寇将军,马岱与王平的职务相当,或者更低一些。
诸葛亮临终前对杨仪、费祎、姜维等人交代了后事,让他们秘密撤军,同时对撤军的计划也进行了安排,让魏延负责断后,姜维次之,还特意强调,如果魏延不执行命令,大军可直接出发。之所以做出这种奇怪的决定,大概是考虑到蜀汉内部的团结问题。魏延跟杨仪之间关系很差,二人平时一见面就争论不休,势如水火,有一次魏延甚至举刀要杀杨仪,杨仪痛哭不已,费祎则尽可能居中调解,看见他们实在争执不下,干脆就坐在他们中间,两头做工作。
诸葛亮把撤军的事托付给了杨仪,实际上由他来统筹负责,这样就不得不考虑魏延的态度了,所以才做那样的安排,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心里没底,就让费祎到魏延那里试探态度。
那么,魏延此时在哪里呢?
魏延应该在五丈原下的军营里,他是作为蜀军先头部队率先开进关中的,驻军五丈原后,魏延可能仍率一部人马在附近扎营,具体位置应该就在五丈原脚下。
史书有个记载,说刚来到关中时魏延有一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头上长出了角,军中有个叫赵直的人善于占梦,魏延就把梦中情景告诉他,问问吉凶,赵直向魏延说:“这是吉兆,你看麒麟,长着角但从来没用它,这是敌人不战而破的预兆啊。”说得魏延挺高兴,但赵直没说真话,他下来秘密告诉朋友说:“角这个字,上面是刀,下面是用,头上用刀,看来是凶兆啊!”
当然,所有这些占星占梦都是附会之说,如果真有此事也纯属巧合。现在费祎来到魏延营中,通报了丞相病故的消息,这让魏延大吃一惊,当他听说现在的事都由杨仪来安排时,心里更厌恶了,他没有直接说反对杨仪,而是提出反对撤军:“丞相虽然死了,我还在。丞相府的官员护送还葬,我来率领众军击破敌人,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废掉天下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什么人,应当接受杨仪的指挥,做一个断后将军吗?”
魏延说得其实有道理,我堂堂一个上将难道要听一个大校的指挥?论资历、论威望杨仪都差了十万八千里,为什么杨仪说撤就得撤?魏延的态度虽不让费祎感到意外,但也让他感到了忧虑,魏延把费祎留了下来,要跟他一起重新制订作战计划,计划完成后魏延又逼着费祎和自己共同签署,并向下面的将领们宣布。
费祎现在只想脱身,就哄魏延说:“我现在就去向杨长史解释,杨长史是个文官,过去很少参与军事,他一定不会违背您的命令。”在耍阴谋诡计方面魏延显然不行,他相信了费祎的话,放他走了。费祎一出营门就赶紧打马飞驰而去,让魏延感到有些不对劲,想去追赶已来不及。
魏延派人打听五丈原上的情况,报告说杨仪等人正按丞相生前的部署进行撤军,魏延知道自己真的被费祎耍了,于是勃然大怒。你们不是要撤军吗?那我就先撤了。魏延也不向杨仪等人通报,抢在大队人马之前撤了军,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褒斜道的谷口在五丈原右侧,五丈原上的人马如果撤退,也得先从原上下来。
魏延做得更绝,自己通过后命人一把火把栈道烧了,等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率其他各部蜀军撤到这里时只得在秦岭山中重新开辟道路。
如果魏军这时得到消息趁机发起猛攻,困在秦岭中的蜀军必受重创,但蜀军的保密工作似乎做得不错,等司马懿明白是怎么回事时已经有些晚了。
首先发现蜀军有异样的不是魏军,而是五丈原附近的百姓,他们看到大批蜀军离开军营撤走就报告了司马懿,司马懿这才下令追击,蜀军已有准备,负责断后的姜维突然率部反过头来,挥舞旗帜、鸣响战鼓,做出进攻的架势。
这让司马懿有些吃不准了,担心是诸葛亮的诡计,诸葛亮求战不能,会不会故意卖个破绽等我们进招呢?司马懿产生了狐疑,于是又下令退回大营,所以后来百姓中流传死的诸葛亮也能吓跑活的司马懿,这个谚语在当时就流传开了,甚至司马懿本人也听说了,他倒不生气,自我解嘲说:“我可预料到他活着的事,没办法预料到他已经死了呀!”
蜀军撤走后整整一天过去了,看到五丈原上确实没有了动静,斜谷口方面也没有重兵埋伏的迹象,司马懿才命魏军向五丈原前进,上去后发现是一座空营,司马懿亲自过去察看,特意看了看蜀军留下来的营垒以及诸葛亮生前生活的地方,不禁叹道:“真是一个天下奇才啊!”
在蜀军营寨内还发现来不及带走或销毁的文书档案,还有大量粮食,直到这时魏军内部仍然有人认为撤退没准是诸葛亮的计谋,魏明帝派来的特使辛毗尤其坚持这种看法,看来诸葛亮确实给对手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司马懿认为不是,他分析说:“军事家所看中的是军事文书、兵马粮草,现在这些都不要了,哪里有人肯把五脏拿出来以求生的道理?”司马懿下令追击,他们同样要在秦岭山中边开路边前行,关中生长着很多蒺藜,司马懿命2000人穿着软木平底的木屐背着蒺藜在前面开道,路不好的地方就把蒺藜铺上,人马再前行。就这样,魏军一口气追到了赤岸。
赤岸的位置在褒口附近,褒斜道的北口叫斜口,南口叫褒口,也就是说,再往前追就到汉中平原了,这时魏明帝派人送来了诏书,要司马懿撤军。
有人认为史书的这个记载不符合常理,这么好的机会,为何不趁势拿下汉中?但仔细想想,魏明帝的这个决定或许更为明智,汉中是蜀汉多年经营的重镇,不是那么容易一口就能吞下的,魏军至少在汉中打过两次大败仗了,每一次都影响深远。蜀军是主动撤退的,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攻入汉中平原,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不如见好就收吧。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最近以来东北的形势突然吃紧,辽东的公孙渊势力不断坐大,魏明帝派人清剿却吃了败仗,如果汉中失利或被拖住,公孙渊那边又趁机向南扩张,局面就严重了。
当然撤军也符合司马懿的想法,他已经成为魏军的头号人物,放眼军中已没有任何人能向他发起挑战,只要对手继续存在,他的作用就只会越来越重要,真要把蜀汉一举灭掉,对他个人来说未必有利。
司马懿于是下令,让追击的魏军全部撤回关中。
再回到蜀汉方面,魏延和杨仪等人分别率一支人马回到汉中,双方既已翻脸,势必战场上一决高下,杨仪命王平去战魏延。真打起来王平未必能占到便宜,但他会心理战,在战场上王平斥责魏延的手下:“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敢如此?”
当时的情况是,除魏延以外蜀汉所有重要人物都在杨仪这一边,魏延给人一种造反的印象,他的手下感到理亏,于是不战而散,最终魏延只带着几个儿子一起逃往南郑,杨仪派马岱前往追拿,马岱将魏延父子抓住,就地斩首。杨仪终于看到了魏延的首级,他一脚踏上,骂道:“狗奴才,看你还能作恶不?”杨仪下令夷灭魏延的三族,看来不是一般的恨。
成都方面,先是接到丞相病逝的消息,后主和群臣深感震惊和悲痛,接着更令人震惊的消息不断传来,魏延和杨仪一天好几拨地派人来报告情况,各说各的理。后主不知道该信谁,就问侍中董允和丞相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都为杨仪担保,对魏延表示怀疑。大家商量了一下,命蒋琬率一部禁军北上接应,蒋琬刚出发几十里,杨仪的报告就来了,说魏延已死,蒋琬便领兵回到成都。
平息这场内乱后,杨仪、费祎、姜维等人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遗愿,把他的遗骸安葬在汉水旁边的定军山下,后主刘禅在成都素服发丧三天,并派左中郎将杜琼为特使前往汉中宣读册命,册命说:“您是文武全才,既聪明又睿智,一生忠诚,接受先帝的遗诏辅佐寡人,致力于复兴汉室,平息战乱。您统率大军,连年征战,神威显赫,压倒八方,为蜀汉建立了卓越的功劳,一生的建树可以和伊尹、周公相比。人生为何如此不幸?在统一大业即将完成之际,您患病身亡,让寡人无限悲伤,肝胆欲裂!”
后主在册命中追赠诸葛亮忠武侯的谥号,之前他的爵位是武乡侯,于是后世遵称诸葛亮为武侯。
在成都,一些在诸葛亮手下任过职的官员想立即前往汉中奔丧,但这既不符合诸葛亮的遗愿,又影响到蜀汉的正常秩序,后主发现后,立即下诏禁止。也有跑得快的,《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谯周在诸葛亮手下担任过劝学从事,他听到消息没做停顿直接就走了,等到诏书发出他已走了很远,结果只有他到了汉中。
回顾魏延事件,的确令人唏嘘,不仅一代名将以悲情落幕,也使蜀汉实力大损,实在是亲者痛、仇者快。
也有史书站在魏延的一边进行了不同记载,重要的一点是说,诸葛亮临终前其实把事托付给了魏延,让他代行丞相之职,诸葛亮临终前魏延不仅在跟前,而且诸葛亮还对他说:“我死之后,你们好好守住现在的江山,千万别到这里来了。”根据这部史书的记载,魏延按照诸葛亮的遗令指挥秘密撤军,到褒口后才发丧。杨仪见魏延代理丞相指挥部队,担心被他所害,于是扬言说魏延将率众投降曹魏,并带人来攻魏延,魏延根本无心投敌,所以并不应战,结果被追上杀了。
两种记载截然不同,一个说魏延不听遗令,是造成蜀军分裂的主要责任人,失败被杀咎由自取;另一个说魏延忠实地执行了遗令,是杨仪挑起内斗,魏延死得很冤枉。
尽管前一种说法占据了主流,但也留下了许多谜团:诸葛亮为什么那么不信任魏延,宁愿把权力交给资历差得多的杨仪也不愿意交给魏延?既然不相信魏延,为何又让他身居高位、手握重兵?诸葛亮难道没有想过杨仪和魏延势必会自相残杀的一幕吗?
也许这就是诸葛亮的无奈,在二人只能选择一个的情况下,诸葛亮不得不把蜀汉的未来放在最有把握的一方,不管魏延想不想造反,等待他的注定只有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