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潜伏在董卓身边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银狐、续南明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三国全史:全两册最新章节!
再把视线转向朝廷西迁后的关中。
关中历来是兵家要地,东有潼关、函谷关,又有黄河天险,南面是秦岭,西面和北面都是边塞。董卓到了长安,开始憧憬起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可是有一些人不想看到恶贯满盈的董卓也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他们无时无刻不想把这个祸国殃民的匹夫除掉,他们就是从洛阳被裹挟至此的士人们。
在这些士人中,反董意志最坚决的是当初何进引进的那批人,他们和袁绍等人都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在伍琼、周毖被杀后他们继续忍辱负重,一面迎合着董卓,一面继续在董卓身边当卧底。他们认为现在的乱局都是董卓一个人造成的,如果把他杀了,然后夺取兵权,就可以趁着凉州军群龙无首,占据函谷关,以献帝的名义统领全国,所以他们开始了谋划除掉董卓的行动。
初平三年(192)春天,一连下了60多天的雨,在春季的关中地区,这比较反常。这一天,王允主持一个祈祷雨停的仪式,完事之后跟几个同僚在一起走,之中有尚书仆射士孙瑞、护羌校尉杨瓒。他们几个人之前秘密讨论过铲除董卓的事,看到现在天气这么异常,士孙瑞说:“自从去年底到现在,太阳不照,霖雨不停,星宿运行紊乱,昼阴夜阳,雾气交侵,这种混乱的日子应该有个尽头,如果不把握天机,先发制人,恐怕后患无穷啊!”
士孙瑞劝王允早下决心,王允答应了。
为此,王允去找郑泰商量。郑泰是个老官僚,又最善于忽悠,尤其在忽悠董卓方面比较有经验,他出了个主意,由王允出面向董卓建议,任命杨瓒为左将军,士孙瑞为南阳郡太守,让他们二人领兵由武关道出兵攻击袁术,这个主意的要点是尽可能抓兵权,一旦手里有了兵权,就有了突然向董卓发难的条件,武关道是关中通往南阳郡的捷径,控制了这条战略要道,进退都行。郑泰的这个建议说是征袁术,关键时刻把袁术从武关道放进来才是真。
然而这条建议被董卓否决了,并非董卓识破了郑泰等人的密谋,而是他现在脑子里只想闭关自守,对主动出击没有兴趣。
董卓这个人看来相当狡猾,行动一筹莫展,百官焦急万分。
有个人等不及了,干脆直接对董卓展开了刺杀行动,这个人名叫伍孚,豫州刺史部汝南郡人,跟袁绍是老乡,担任过何进大将军府里的人事处副处长(东曹属),和袁绍、袁术、曹操这些人应该都挺熟。董卓掌权后他也潜伏了下来,一直不露声色地寻找机会。
由于伪装工作做得好,董卓没有识破他的身份,职务反而不断升迁,先后担任了侍中、河南尹等重要职务,目前的职务是北军五营之一的越骑校尉。北军曾是中央军的主力,驻扎在京师附近,但此时的北军基本上是个摆设,所有的军权都在董卓手里掌握着,长安城内外防守归凉州军,伍孚要刺杀董卓,只能凭一己之力。
这天,伍孚在朝服内暗穿小铠,又身藏一柄短刀,借故向董卓汇报事情。董卓对伍孚十分客气,说完事还把他送到院中,边走边说,还亲热地拍了拍伍孚的后背。离得这么近,正是下手的好机会,伍孚见四下无人,拔刀便刺!
虽然是越骑校尉,但毕竟是个文人,这一刀满怀着仇恨而出,力气却明显不够。董卓是个武人,人高马大反应敏捷,力气还大得惊人。伍孚没有刺中,反被董卓一把扭住,闻讯赶来的人把伍孚拿下。董卓咆哮道:“你小子要造反吗?”伍孚虽然被擒,仍很英勇,他大声喊道:“你非我君,我非你臣,何反之有?”伍孚只求速死,为此他继续激怒董卓:“你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天是你死之日,所以来诛奸贼,恨不车裂你于市朝以谢天下!”
董卓怒不可遏,当场杀了伍孚。
事后董卓应该感到后悔,董卓应该把伍孚抓起来好好审审,看看他还有哪些同伙。一般来说,像这样的刺杀行动绝不会孤军作战,伍孚的后面还有人。
果然,伍孚倒下后,更多的伍孚站了出来,领头的人是何颙,他跟袁绍关系密切,曾是袁绍的智囊,袁绍逃走后,不知为何董卓聘他当了自己相国府的长史,何颙秘密联络了很多反董的人,准备寻找时机对董卓下手。何颙联络的人里有荀爽、王允,还有郑泰、种辑、荀攸、华歆等人。王允、郑泰不用说,一直想下手但苦于没机会,荀爽当时担任司空,荀攸是荀爽的侄孙,担任黄门侍郎,华歆的职务是尚书郎,都属于秘书一类的中层干部,种辑的地位比荀攸和华歆高一些,担任侍中,属于部长一级的高官。
他们这些人在一起密谋的时候,荀攸曾说过:“董卓无道,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聚集了不少精兵,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勇夫而已。我们应该刺杀他以谢百姓,然后借皇帝的诏令来号令天下,事情如果成功,这将是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王之举!”
眼看这一回要大干一场,但就在这时,荀爽去世了,接下来他们的密谋也暴露了,对于如何暴露的这个重要情节史书均无交代。一般来说,如果没有人告密,董卓不可能知道得那么及时和准确,但谁告的密呢?无法猜测。董卓随即展开了大搜捕,郑泰、华歆动作快,连夜逃出了长安,辗转由武关道投奔南阳郡的袁术去了,荀攸、何颙没那么幸运,他们被董卓抓了起来。
董卓这一回学聪明了,没有马上杀了他们,而是展开了审讯。何颙不招,董卓给他用上了刑,何颙不堪酷刑,在狱中自杀。荀攸大概也被用了刑,但他比较经打,没招供也没自杀,在狱中活得倒泰然自若,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荀攸一直坐牢到董卓被杀后,他出狱时看到了胜利的那一刻。
而王允和种辑却侥幸没有暴露,继续潜伏了下去。
士人们的密谋一次又一次失败了。
恶人难除,自己的同道反而死的死、逃的逃、抓的抓,侥幸漏网的王允、种辑感到非常着急。王允虽然获得了董卓的信任,但他这时已经55岁了,作为政治家是一个成熟的年龄,但是搞暗杀却总有些力不从心。但从此收手的话又很不甘心,这样做既对不起伍孚、何颙这些烈士,也辜负了汉室重臣的责任。每当看到恶人董卓继续逍遥地活着,继续危害国家社稷,王允的心里都充满了仇恨,心绪难平。
要接着干就得有人,王允看了看身边能帮上忙的,除种辑以及在尚书台供职的士孙瑞外,也就是杨彪、黄琬这几个人了,但他们年龄也普遍偏大,黄琬、杨彪比自己小几岁,但也超过了50岁,搞暗杀也都没有经验。
这时一个人进入王允的视线,这个人是他的同乡李肃。李肃跟王允一样都是并州人,出身于丁原的并州军,现在像他们一样在长安的并州人还有不少,当年丁原手下人多势众,在吕布的带领下都归顺了董卓,并且一同来到了长安。
但是来了以后却感到很失落,与凉州军相比,并州军得不到重视,以李肃为例,不仅在并州军倒戈事件中立有大功,而且协助凉州军与关东联军作战,在抗拒孙坚的战斗中再立战功。但是,他的职务升得很慢,勉强当了个骑都尉,不仅与董家的弟兄子侄不能比,与凉州军的牛辅、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也差得远。李肃如此,并州军的领头人吕布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曾杀了丁原,为董卓立下的功劳更大,但职务也仅比李肃高一点儿,是个师长(中郎将),并州军其他人的情况便可想而知。
因为同乡的关系,李肃和王允有了一定交往,言谈间常流露出不满和牢骚,这让王允重新看到了希望,觉得可以争取李肃,继而争取到吕布和并州军。王允于是不露声色加紧了与李肃的往来,并通过李肃联络上了吕布。大家既然都是并州老乡,搞个同乡会什么的,一块吃吃饭、郊游郊游,总还不至过于引起太多的注意。
一来二去,他们越说越投机,越说越能说到一块。
他们在一起谈话的中心议题是董卓太不够意思,太对不起并州军的弟兄们了,大家舍生忘死、背井离乡跟随董卓到长安来,头上顶着忘恩负义、卖主求荣的骂名,为董卓的事业出生入死、玩命打拼,到头来得到的却是如此不公。
说心里话王允对吕布的为人倒也未必能看得上,仅是“卖主求荣”这一条王允就能鄙视他一辈子。但现在为了反董大业,王允也跟吕布套上了近乎,说到对董卓的不满时,王允随声附和,添油加醋,有时还会编一些不利于董卓和吕布团结的小道消息,让吕布越想越恨,越想越觉得跟董卓这一步棋错了。
这时又发生了两件事,坚定了吕布反董的决心。
第一件事情是,董卓曾经为小事和吕布翻脸,并差点儿把吕布杀了。董卓这个人性格急躁,冲动起来做事不计后果,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对吕布不满意,拔出手戟就朝吕布扔了过去。手戟是一种防身的短兵器,类似匕首,可以随身携带,或刺杀或投掷,都可以立即要人命。
幸好吕布号称飞将,身手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躲过了。事后吕布主动承认错误,董卓的气也消了些。对董卓来说这事可能就过去了,对于吕布,心有余悸之下增添了新的许多不满。
第二件事情是,吕布勾引了董卓身边的侍女,心里很不安。
董卓让吕布负责自己的安全保卫工作,这样吕布就可以经常出入董卓的内室(中)。从这个安排看,董卓其实还是信任吕布的,这与吕布自己的内心感受有差别。
董卓曾明确吕布是自己的养子,他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件事,只有最信任的人才能放在最关键的岗位上,这就是疑人不用,董卓做到了。问题是董卓的领导艺术过于粗放,如果信任吕布,就应该让吕布感到安心,既要疑人不用,更得用人不疑,对手下的人既要严厉,又要关心和爱护,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
董卓哪懂得这些?董卓一方面重用吕布,另一方面表现得很严厉,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吕布利用工作方便,一来二去跟董卓的一个侍婢好上了,吕布很担心这件事最终会被董卓发现,所以很紧张。
在王允的努力下,吕布、李肃被成功策反,吕布开始还有些犹豫,对王允说:“我也想杀董卓,怎奈我们还有父子这层关系!”王允觉得他的话可笑,劝他说:“你姓吕,不是董卓的骨肉。现在大家都愁着怎么让他死,还说什么父子呢?”
吕布最终答应参与王允的刺杀行动,除掉董卓。
当时为防备关外武装,董卓把凉州军的主力都布防在了陕县、潼关一线,长安的势力相对薄弱,这为王允、吕布下手提供了机会。
初平三年(192)4月23日,董卓进宫参加朝会,吕布安排李肃以及秦谊等10多名勇士穿上卫士的衣服守在董卓必经的宫门附近,待董卓在此经过时将其刺杀。消息传出,长安城里压抑已久的人们终于扬眉吐气,大家载歌载舞,举行了盛大的狂欢。有人卖掉了珠宝首饰和漂亮衣服,换来酒肉进行庆贺,长安城大小街道上都是欢乐的人们。
王允随即下令释放监狱里的荀攸等人,把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等董氏家族成员全部诛杀,把董卓的尸体拖到长安城里最热闹的集市上示众。又派人去郿坞,把那里的董氏族人就地处死。
再把视线转向朝廷西迁后的关中。
关中历来是兵家要地,东有潼关、函谷关,又有黄河天险,南面是秦岭,西面和北面都是边塞。董卓到了长安,开始憧憬起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可是有一些人不想看到恶贯满盈的董卓也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他们无时无刻不想把这个祸国殃民的匹夫除掉,他们就是从洛阳被裹挟至此的士人们。
在这些士人中,反董意志最坚决的是当初何进引进的那批人,他们和袁绍等人都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在伍琼、周毖被杀后他们继续忍辱负重,一面迎合着董卓,一面继续在董卓身边当卧底。他们认为现在的乱局都是董卓一个人造成的,如果把他杀了,然后夺取兵权,就可以趁着凉州军群龙无首,占据函谷关,以献帝的名义统领全国,所以他们开始了谋划除掉董卓的行动。
初平三年(192)春天,一连下了60多天的雨,在春季的关中地区,这比较反常。这一天,王允主持一个祈祷雨停的仪式,完事之后跟几个同僚在一起走,之中有尚书仆射士孙瑞、护羌校尉杨瓒。他们几个人之前秘密讨论过铲除董卓的事,看到现在天气这么异常,士孙瑞说:“自从去年底到现在,太阳不照,霖雨不停,星宿运行紊乱,昼阴夜阳,雾气交侵,这种混乱的日子应该有个尽头,如果不把握天机,先发制人,恐怕后患无穷啊!”
士孙瑞劝王允早下决心,王允答应了。
为此,王允去找郑泰商量。郑泰是个老官僚,又最善于忽悠,尤其在忽悠董卓方面比较有经验,他出了个主意,由王允出面向董卓建议,任命杨瓒为左将军,士孙瑞为南阳郡太守,让他们二人领兵由武关道出兵攻击袁术,这个主意的要点是尽可能抓兵权,一旦手里有了兵权,就有了突然向董卓发难的条件,武关道是关中通往南阳郡的捷径,控制了这条战略要道,进退都行。郑泰的这个建议说是征袁术,关键时刻把袁术从武关道放进来才是真。
然而这条建议被董卓否决了,并非董卓识破了郑泰等人的密谋,而是他现在脑子里只想闭关自守,对主动出击没有兴趣。
董卓这个人看来相当狡猾,行动一筹莫展,百官焦急万分。
有个人等不及了,干脆直接对董卓展开了刺杀行动,这个人名叫伍孚,豫州刺史部汝南郡人,跟袁绍是老乡,担任过何进大将军府里的人事处副处长(东曹属),和袁绍、袁术、曹操这些人应该都挺熟。董卓掌权后他也潜伏了下来,一直不露声色地寻找机会。
由于伪装工作做得好,董卓没有识破他的身份,职务反而不断升迁,先后担任了侍中、河南尹等重要职务,目前的职务是北军五营之一的越骑校尉。北军曾是中央军的主力,驻扎在京师附近,但此时的北军基本上是个摆设,所有的军权都在董卓手里掌握着,长安城内外防守归凉州军,伍孚要刺杀董卓,只能凭一己之力。
这天,伍孚在朝服内暗穿小铠,又身藏一柄短刀,借故向董卓汇报事情。董卓对伍孚十分客气,说完事还把他送到院中,边走边说,还亲热地拍了拍伍孚的后背。离得这么近,正是下手的好机会,伍孚见四下无人,拔刀便刺!
虽然是越骑校尉,但毕竟是个文人,这一刀满怀着仇恨而出,力气却明显不够。董卓是个武人,人高马大反应敏捷,力气还大得惊人。伍孚没有刺中,反被董卓一把扭住,闻讯赶来的人把伍孚拿下。董卓咆哮道:“你小子要造反吗?”伍孚虽然被擒,仍很英勇,他大声喊道:“你非我君,我非你臣,何反之有?”伍孚只求速死,为此他继续激怒董卓:“你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天是你死之日,所以来诛奸贼,恨不车裂你于市朝以谢天下!”
董卓怒不可遏,当场杀了伍孚。
事后董卓应该感到后悔,董卓应该把伍孚抓起来好好审审,看看他还有哪些同伙。一般来说,像这样的刺杀行动绝不会孤军作战,伍孚的后面还有人。
果然,伍孚倒下后,更多的伍孚站了出来,领头的人是何颙,他跟袁绍关系密切,曾是袁绍的智囊,袁绍逃走后,不知为何董卓聘他当了自己相国府的长史,何颙秘密联络了很多反董的人,准备寻找时机对董卓下手。何颙联络的人里有荀爽、王允,还有郑泰、种辑、荀攸、华歆等人。王允、郑泰不用说,一直想下手但苦于没机会,荀爽当时担任司空,荀攸是荀爽的侄孙,担任黄门侍郎,华歆的职务是尚书郎,都属于秘书一类的中层干部,种辑的地位比荀攸和华歆高一些,担任侍中,属于部长一级的高官。
他们这些人在一起密谋的时候,荀攸曾说过:“董卓无道,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聚集了不少精兵,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勇夫而已。我们应该刺杀他以谢百姓,然后借皇帝的诏令来号令天下,事情如果成功,这将是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王之举!”
眼看这一回要大干一场,但就在这时,荀爽去世了,接下来他们的密谋也暴露了,对于如何暴露的这个重要情节史书均无交代。一般来说,如果没有人告密,董卓不可能知道得那么及时和准确,但谁告的密呢?无法猜测。董卓随即展开了大搜捕,郑泰、华歆动作快,连夜逃出了长安,辗转由武关道投奔南阳郡的袁术去了,荀攸、何颙没那么幸运,他们被董卓抓了起来。
董卓这一回学聪明了,没有马上杀了他们,而是展开了审讯。何颙不招,董卓给他用上了刑,何颙不堪酷刑,在狱中自杀。荀攸大概也被用了刑,但他比较经打,没招供也没自杀,在狱中活得倒泰然自若,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荀攸一直坐牢到董卓被杀后,他出狱时看到了胜利的那一刻。
而王允和种辑却侥幸没有暴露,继续潜伏了下去。
士人们的密谋一次又一次失败了。
恶人难除,自己的同道反而死的死、逃的逃、抓的抓,侥幸漏网的王允、种辑感到非常着急。王允虽然获得了董卓的信任,但他这时已经55岁了,作为政治家是一个成熟的年龄,但是搞暗杀却总有些力不从心。但从此收手的话又很不甘心,这样做既对不起伍孚、何颙这些烈士,也辜负了汉室重臣的责任。每当看到恶人董卓继续逍遥地活着,继续危害国家社稷,王允的心里都充满了仇恨,心绪难平。
要接着干就得有人,王允看了看身边能帮上忙的,除种辑以及在尚书台供职的士孙瑞外,也就是杨彪、黄琬这几个人了,但他们年龄也普遍偏大,黄琬、杨彪比自己小几岁,但也超过了50岁,搞暗杀也都没有经验。
这时一个人进入王允的视线,这个人是他的同乡李肃。李肃跟王允一样都是并州人,出身于丁原的并州军,现在像他们一样在长安的并州人还有不少,当年丁原手下人多势众,在吕布的带领下都归顺了董卓,并且一同来到了长安。
但是来了以后却感到很失落,与凉州军相比,并州军得不到重视,以李肃为例,不仅在并州军倒戈事件中立有大功,而且协助凉州军与关东联军作战,在抗拒孙坚的战斗中再立战功。但是,他的职务升得很慢,勉强当了个骑都尉,不仅与董家的弟兄子侄不能比,与凉州军的牛辅、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也差得远。李肃如此,并州军的领头人吕布也好不到哪里去,他曾杀了丁原,为董卓立下的功劳更大,但职务也仅比李肃高一点儿,是个师长(中郎将),并州军其他人的情况便可想而知。
因为同乡的关系,李肃和王允有了一定交往,言谈间常流露出不满和牢骚,这让王允重新看到了希望,觉得可以争取李肃,继而争取到吕布和并州军。王允于是不露声色加紧了与李肃的往来,并通过李肃联络上了吕布。大家既然都是并州老乡,搞个同乡会什么的,一块吃吃饭、郊游郊游,总还不至过于引起太多的注意。
一来二去,他们越说越投机,越说越能说到一块。
他们在一起谈话的中心议题是董卓太不够意思,太对不起并州军的弟兄们了,大家舍生忘死、背井离乡跟随董卓到长安来,头上顶着忘恩负义、卖主求荣的骂名,为董卓的事业出生入死、玩命打拼,到头来得到的却是如此不公。
说心里话王允对吕布的为人倒也未必能看得上,仅是“卖主求荣”这一条王允就能鄙视他一辈子。但现在为了反董大业,王允也跟吕布套上了近乎,说到对董卓的不满时,王允随声附和,添油加醋,有时还会编一些不利于董卓和吕布团结的小道消息,让吕布越想越恨,越想越觉得跟董卓这一步棋错了。
这时又发生了两件事,坚定了吕布反董的决心。
第一件事情是,董卓曾经为小事和吕布翻脸,并差点儿把吕布杀了。董卓这个人性格急躁,冲动起来做事不计后果,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对吕布不满意,拔出手戟就朝吕布扔了过去。手戟是一种防身的短兵器,类似匕首,可以随身携带,或刺杀或投掷,都可以立即要人命。
幸好吕布号称飞将,身手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躲过了。事后吕布主动承认错误,董卓的气也消了些。对董卓来说这事可能就过去了,对于吕布,心有余悸之下增添了新的许多不满。
第二件事情是,吕布勾引了董卓身边的侍女,心里很不安。
董卓让吕布负责自己的安全保卫工作,这样吕布就可以经常出入董卓的内室(中)。从这个安排看,董卓其实还是信任吕布的,这与吕布自己的内心感受有差别。
董卓曾明确吕布是自己的养子,他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件事,只有最信任的人才能放在最关键的岗位上,这就是疑人不用,董卓做到了。问题是董卓的领导艺术过于粗放,如果信任吕布,就应该让吕布感到安心,既要疑人不用,更得用人不疑,对手下的人既要严厉,又要关心和爱护,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
董卓哪懂得这些?董卓一方面重用吕布,另一方面表现得很严厉,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吕布利用工作方便,一来二去跟董卓的一个侍婢好上了,吕布很担心这件事最终会被董卓发现,所以很紧张。
在王允的努力下,吕布、李肃被成功策反,吕布开始还有些犹豫,对王允说:“我也想杀董卓,怎奈我们还有父子这层关系!”王允觉得他的话可笑,劝他说:“你姓吕,不是董卓的骨肉。现在大家都愁着怎么让他死,还说什么父子呢?”
吕布最终答应参与王允的刺杀行动,除掉董卓。
当时为防备关外武装,董卓把凉州军的主力都布防在了陕县、潼关一线,长安的势力相对薄弱,这为王允、吕布下手提供了机会。
初平三年(192)4月23日,董卓进宫参加朝会,吕布安排李肃以及秦谊等10多名勇士穿上卫士的衣服守在董卓必经的宫门附近,待董卓在此经过时将其刺杀。消息传出,长安城里压抑已久的人们终于扬眉吐气,大家载歌载舞,举行了盛大的狂欢。有人卖掉了珠宝首饰和漂亮衣服,换来酒肉进行庆贺,长安城大小街道上都是欢乐的人们。
王允随即下令释放监狱里的荀攸等人,把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等董氏家族成员全部诛杀,把董卓的尸体拖到长安城里最热闹的集市上示众。又派人去郿坞,把那里的董氏族人就地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