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朱翊钧索银说歪理 戚大帅春节送胡姬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银狐、续南明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张居正最新章节!
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傍晚,张居正乘坐八人抬大暖轿出了东华门后,不多时就出了崇文门,往泡子河边的积香庐匆匆而来。
从万历九年秋天开始,自玉娘走后就一直闲置的积香庐,忽然又热闹起来。隔三岔五,张居正又来这里小住,松弛一下精神会见一些私交,品茗听雨调筝赏月,积香庐的萧旷毕竟还有令人流连之处。却说隆庆六年夏,张居正接任首辅的时候,身子骨儿还硬硬朗朗的,属于那种精力充沛生气四射的壮汉。待度过数年独揽朝纲的生涯,宵衣旰食事必躬亲,当时累一点儿苦一点儿浑然不觉,但天长日久积累下来,如今才感到心力交瘁周身乏软。十年之间,社稷苍生虽然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自己的身体却也大大透支,才五十七岁的人,看上去已是垂垂老者。偏偏他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日一到值房,所有军政大事都须得他一件一件研究决策。这样一天下来,两条腿像是灌了铅,一回到家来只想闭目休息。秋上,他的老朋友、同年加同乡方逢时从兵部尚书任上申请致仕。这方逢时历任边关总督,万历五年,王崇古从兵部尚书任上转为户部尚书时,张居正推荐时任南京大司马的方逢时接任兵部尚书一职。方逢时比他大三岁,但身体比他好得多。因此,张居正对他主动提出致仕颇为不解,便将他找到内阁询问原因。方逢时便讲了一通理由,他说:“人之一辈子,有生必有死。为生而筹计者,是为生计。若按年龄区分,则一岁至十岁,为生计;二十至三十岁,为家计;三十至四十岁,为子孙计;五十至六十岁,为老计;六十岁以上,则为死计。从二十至六十这四十年间,营营扰扰,或为功名,或为事业。外则苦其身以事劳攘,内则苦其心以密思虑,既要想目下的周身之防,又要想将来的善后之策,总而言之是劳碌一生。现在既年届花甲,就该终老林下,为死而计了。”放在前几年,这样一番话是打动不了张居正的,但这一回他却听了进去,不但准予方逢时解甲归田,自己也经常忙里偷闲,跑来积香庐调养将护。
从紫禁城到积香庐这段路不算太近,一路上,无论是流光溢彩锦绣错综的闹市,还是野旷无人杨柳萧条的泡子河边,张居正都懒得打起轿帘看看景致。他倒不是畏冷,而是心情不好。半个时辰前,他还在云台接受皇上的召见。他眼下这副疲倦的样子,就是因为这次谈话引起。
皇上此次召见他的目的还是为了要钱。皇上说快过年了,宫里头有许多人情要做,内廷供用库的存银早已用完,要他指示户部从太仓里临时调拨二十万两银子进宫以应急需。张居正一听,连忙解释说:
“皇上,太仓银的使用,朝廷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何事能调何事不能调,都有章可循。”
“朕也不能随便调吗?”朱翊钧问。
“是的。”张居正回答得很干脆,“朝廷的制度,皇上应带头遵守才是,皇上用于后宫赏赐,这笔开销只能在内廷供用库支取,太仓银则是用于国家。”
“可是,供用库存银不足啊!”
“据臣所知,供用库一年也有五六十万两银子的进项,怎么这么快花光了呢?”
张居正这么一问,朱翊钧脸红红的没有作答。却说内廷供用库的银两,本由皇上支配,换句话说,就是皇上的私房钱。其来源一是京城宝和店的收入,二是乾清宫名下的子粒田课税,三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金银铜铁等矿山的开采征税。万历元年,为了解决李太后捐资建庙的功德钱,张居正建议把宝和店拨到李太后名下。那时皇上还小,不懂得花钱。宝和店划走之后,供用库每年收进来的银子,尽管只剩下一二十万两,却是每有结余。自皇上大婚之后,这笔钱马上就显得不够用了。在他跟前服侍的那些宫娥彩女和大小太监,变着法儿讨他高兴,一高兴他就给赏钱,天天行赏日日给彩头,有多少银子也不够他花的。再加上他还好买个古董什么的,太监们投其所好,今天抱一只李后主用过的画缸,明日抱回一只宋代的哥窑瓶子,每件东西都能诌出一个令人心荡神驰的来历,皇上一看收来了这等稀世之宝,焉有拒买之理……就这样今日一道旨,明日一道谕,供用库一年的银子不够他半年的开销。万历六年,趁张居正葬父离京,刚当新郎倌的朱翊钧就下旨户部调二十万两银子到供用库。这是他第一次伸手向户部要钱。虽然因张居正作梗,他只拿到了十万两银子,但从此以后,只要一逮着机会,他就向户部要钱。张居正每次都是苦心劝阻不肯给付。就是给付了,也必定要大打折扣。如此经过几次,朱翊钧感到憋气,心想连莽莽乾坤整个儿天下都是咱这个当皇帝的,却为何用户部的银子还得看你臣子的眼色?还是秉笔太监张鲸给他出了个主意,在全国各地多开矿山收取税银,这笔收入可直接进入供用库。皇上依计行事,仅万历七年,就一下子在全国增开了三十多处矿山,每处矿山都派钦差太监携了关防前往督办。这些太监一到地方颐指气使凌虐官吏,对百姓更是百计勒索,有几处差一点儿激起民变。内廷供用库的收入虽然增加了四十多万两银子,但各地控告钦差太监的状本也多了起来。去年底,张居正为地方百姓计,劝皇上减少矿山数量,皇上虽不乐意,却也怕激起民变,故还是勉强答应了,一下撤销关停了十七处矿山。这样一来,一年就少了近二十万两银子的收入。皇上心里想,这些矿山是你张先生建议撤掉的,那么,短少的这笔收入就该让户部补足。于是便把张居正召到云台,理直气壮地伸手要钱。
张居正当然知道皇上的这层心思。说实话,每次与皇上见面商量国事,他的心情都很矛盾。作为君臣关系,他不应该过多地忤逆皇上,伴君如伴虎,前朝皇上流徙诛杀大臣的例子不胜枚举,为自身安危计,多顺着皇上些儿才是正途。但他在朱翊钧面前,不仅是大臣,还是老师。正是这一层师生关系,使他有责任教导皇上做一个心怀天下不藏私利的正人君子。再加上李太后每每嘱托他要把皇上管紧,事无巨细一律不可宽纵放任。这样一来,他对皇上的管束就非常严厉。九年来,皇上对他是言听计从。新婚之后,皇上曾一度沉湎酒色,经过曲流馆事件,受到刺激的皇上又收敛了不少。出席经筵批览奏折研讨国事,仿佛比先前更加认真,张居正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说实话,如果不是皇上的支持,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就不可能得以顺利实现。但近两三年来,皇上忽然表现出贪财爱钱的毛病,虽经他反复劝导,却收效甚微。皇上在军政大事上垂询甚恭,虚心纳谏,惟独在要钱的时候,表现相当固执。这会儿,见张居正又要搬出大道理来谏止他调拨户部太仓银,他的心里头十分窝火,便没好气地说:
“张先生,去年底朕听从您的建议,撤销关停了十七处矿山。内廷供用库减少了二十万两银子的收入,这笔钱总得有地方填补呀!”
张居正知道皇上正生着气,但他仍不避利害,耐心地说:“皇上,宫中用度,务以节俭为主。当初您的父亲隆庆皇帝在位时,就十分崇尚俭朴之风。每年秋天,他都要在南海子举行内廷侍卫射猎比武大赛,拔得头筹者,仅只得到三小块酥饼的奖赏。臣听说,皇上经常在宫中玩掷房子的游戏,谁赢了,就能得到金角银豆儿。苏州的镶金乌木扇,一把值五两银子,您一高兴,就八把十把地赏人。这种侈靡之风,万万不可滋长。”
朱翊钧听了不以为然,问道:“张先生,您常说朕是万民拥戴的太平天子,朕且问你,这太平天子是个啥含义?”
张居正答道:“边境清宁,国富民丰,四海升平,九夷来朝,当是太平盛世。”
“现在是不是太平盛世?”
“是的。”
“既然国富民丰,朕这个当皇帝的,焉能鸡肠狗肚,做些小里小气的事情。”
“皇上,臣已经不止一次讲过,居安思危,居富不侈,才是太平天子的真正品格。”
“居富不侈,朕也没有侈呀,”朱翊钧用手指了指身上穿着的龙袍,言道,“你看朕身上的袍服,还是去年做的,袖口都有些发白了。”
“皇上凡事如果都能这样自律,则是天下苍生的福气。”
朱翊钧默然良久,又道:“张先生方才说到朕的父亲隆庆皇帝,一生节俭,奖赏身边内侍只用酥饼,朕的母后也常拿这个例子来教导。但有一点,慈圣太后与张先生都忽略了。”
“啊?”
“朕的父亲不是太平天子。他在世时,灾害频仍国库空虚,所以只能把酥饼作为赏赐之物。朕现在不一样,经过这些年的整治,朝廷赋税大为增加,仅田亩清丈多出的三百万顷土地,一年就增收了九百万两课银。节俭固然是美德,但若守着金山银山,却仍像父皇一样,把小酥饼作为赏赐,底下人岂不讥笑我这个当皇帝的太抠门儿。”
朱翊钧这番话虽是歪理,一时却还难以反驳。而且,张居正从话中还听出弦外之音:“国库增加那么多银子,我当皇帝的为何就不能用一点儿?”其中夹杂着怨气,也含了一些威胁。张居正颇感为难,便斟酌答道:
“国库充实,存有一千多万两银子,这一点儿不假。但钱多了,用钱的地方也多了。譬如说维修长城,还在五年前,戚继光就提议在长城上修暗堡,一里路一堡,每堡可容三十名兵士。长城是拱卫京师的屏障,每次鞑靼来犯,长城就吃紧。戚继光这个建堡的建议很好,士兵们守长城可以互相策应。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大水谷,抵昌平镇慕田峪地界,全长一千余里,需得修筑暗堡一千余座,初步估算,这笔工程款得一百多万两银子。再说治河,潘季驯出任漕运总督以来,悉心考察黄、淮两河水势,为从根本上治绝水患疏浚漕河,提议修建高家堰护堤六十余里、归仁集护堤四十余里,柳浦湾东、西夹堤七十余里,堵塞崔镇等决口一百三十个,然后修筑徐州、睢宁、邳州、宿迁、桃源、清河两岸的长堤五万六千余丈,砀山、丰县大坝各一道,徐州、沛县、丰县、砀山缕堤一百四十余里,新建崔镇等处减水石坝四座,迁通济闸于甘罗城南,还有淮安、扬州间的堤坝,也都得重新加固,这项工程预定明年开工,三年完成,耗银约计五百余万两。皇上,这笔账再明白不过,如果这两项工程一上马,国库存贮的税银,岂不要耗去大半?”
张居正不假书册,单凭记忆就能把该讲的事阐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朱翊钧深为钦佩,他不解地问:
“防寇治水,历朝历代都是大事,为何前朝都不做,单等我朝才来实施?”
“因为前朝皇帝手上没有钱!”张居正斩钉截铁地回答,“皇上方才言及太平天子,依臣之见,太平天子一是手上要有钱;二是拿了这些钱不是去花天酒地,而是应该用来巩固国防,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总而言之,取天下之财用于天下,才是万民拥戴的圣君。”
几句话硬邦邦的,朱翊钧被戗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但他也深知师相的话句句都在理,便以商量的口吻说道:
“既如此说,朕只要十万两银子,张先生您看如何?”
依张居正的想法,是一两银子也不愿给,但他也不好太驳皇上的面子,只得点头应允。离开云台之后,在去积香庐的路上,他脑海里反反复复想着这件事。最后,还是冯保说过的那句话让他心悸:皇上长大了。
轿子抬到积香庐的门口,天色已经黑尽。挂在大门檐下的四盏皮绢大红灯笼,在寒气中摇曳着柔和的光芒。张居正刚下轿,积香庐主管刘朴就走上前来禀道:
“首辅大人,戚大帅已经到了。”
“啊,他在哪里?”
“在这里。”
随着一声洪亮的应答,只见一个身着三品虎绣武官补服的将军大步绕过照壁,拱手前来相迎,这便是蓟镇总兵戚继光。今天中午,戚继光指派自己的心腹参将金钰赶到内阁传话,说是晚间进京,要找个地方与张居正私下唠唠嗑儿,张居正便选了积香庐,这也是他一散班就急急忙忙赶来积香庐的原因。乍一见到风风火火的戚大帅,张居正便忘却了所有的烦恼,笑道:
“元敬兄,你到了多久?”
“一盅茶工夫。”戚继光抬眼看了看四周,言道,“早就听说积香庐,今天第一次来,倒真是个宴乐游赏的好地儿。”
“何时你有空闲,也来这里住几天,散散心。”张居正说着,又问,“薰风阁的猪头收到了吗?”
“收到了。”戚继光答。
这位戚大帅同张居正的前任高拱一样,有吃猪头肉的嗜好。每年春节,张居正都会从薰风阁买最好的熏猪头,派专人用骡车送往蓟镇戚大帅行辕。前几天过罢小年,他又命管家游七办理此事。
说话间,两人已走进了山翁听雨楼,地龙烧得很暖,两人都脱了斗篷和棉袍。接了先前的话,戚继光又道:
“首辅大人,今年的薰风阁猪头,您怎么送这么多,整整一百只。”
张居正答道:“我听说往年送给你的猪头,你都分送给部将,甚至长城哨所的兵士,自己往往一只都剩不下,所以就吩咐游七,今年多给你送一点儿。”
“多谢首辅关爱,”戚继光看着张居正憔悴的脸色和凹陷的眼窝,动情地说,“首辅大人,几个月没见,您可又瘦多了。”
“岂止是瘦,精神也差得多,”张居正一下子又记起下午云台召见的事,不由得抚髯长叹,说道,“也许,我现在应该归政了,退隐林下颐养天年。”
“首辅何出此言?”戚继光惊问。
张居正不能将下午在云台的君臣对话告诉戚继光,只是委婉言道:
“早在去年,不谷见圣上已经长大,可以独自亲政,心里头就松了弦儿,萌生退隐之意。”
“咱听说,李太后不允。”
“是啊,”张居正撩起窗幔,看了看窗外的夜色,答道,“慈圣太后一直信任不谷。她看出皇上有亲政的意思,竟然教训皇上说:‘三十岁之前,你想都不要想亲政的事儿,一切还得请教张先生。’太后这么一说,倒叫不谷左右为难。”
“李太后这句话,在底下传得很广。”
“是吗?”
“官员们都知道,如今皇上发下的所有圣旨,其实都是首辅的拟票。大家心照不宣,认为要想办什么事,与其找皇上,不如找首辅。”
张居正对官员们的这种心态早有预料,只不过没有人当面给他捅穿而已。这种局面对他究竟是祸还是福,他心底也是清楚的。他之所以还不能痛下决心离开宅揆之位,一来担心万历新政的夭折;二来也不好拒却慈圣太后的信任。此时,他对戚继光说:
“元敬兄,官员们的种种议论,我也略有耳闻。有些官员甚至认为皇上成了傀儡,这与事实不符。我张居正虽然受太后之托,行使摄政之权,但任何时候,我都是皇上的臣仆。”
“首辅可以这样说,但官员们心里头不这样想,您拿他有何办法?”
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非同一般,故说话直来直去,张居正知道这种话题纵然谈论三天三夜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便收摄心神,勉强一笑言道:
“算了,不说这些烦心的事儿了。元敬兄,你说要同我唠唠嗑儿,你想说什么?”
“没什么打紧的事儿,咱这次来,专为您的身体。”戚继光诡谲地一笑。
“身体,我的身体怎么啦?”张居正问。
“咱住在蓟镇,虽不常来北京,但也听人说过,您的身体比过去差多了。方才,您自己也这样讲。”
“连我的身体,底下都有议论?”张居正约略有些吃惊,同时掺杂着一些不高兴。
“您的身体关系到社稷苍生,更连着千万名官员的前途,他们焉能不关心!”
“是不是有人咒我,巴不得我早死?”
“这个,咱还没有听说过,”戚继光看了看张居正敏感的眼神,言道,“但被你得罪的那些势豪大户,肯定会背地里咒你。不过,更多的官员,还是希望您健康长寿。”
“这个我也相信。”张居正的神色略有放松,和缓言道,“特别是您戚大帅,巴不得我张居正成为彭祖第二。”
“是啊。”戚继光爽朗地一笑,说道,“上个月,咱在蓟镇拜会了一个老中医,他说了一番养生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咱受益匪浅。”
“他说了些什么?”
“他说,养生的道理千条万条,最要紧处,其实就只有一个字。”
“哪一个字?”
“逆,顺逆的逆!”
“逆?此字怎讲?”
戚继光略一沉思,侃侃言道:“鸟之溯风,鱼之溯流,皆是逆行。惟其逆行,可得生气。人处逆境,必能自强不息。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说的就是逆处取顺的道理。阴阳家看风水,用沙水取逆,为的是迎生气。《易经》六十四卦中最吉利的卦是《泰卦》,这《泰卦》的卦象是乾在下而坤在上,阳下阴上,这是大逆,但大逆就是大顺。养生家取坎填离,坎为水,离为火,外坎内离是《济卦》。济就是调养,取坎填离就是返老还童。《易经》有一句话,叫‘生生之为易’,这生生之道,就是采逆之道。首辅,你觉得老郎中讲的这番道理,有无可取之处?”
“有,这是得道人之言。”张居正赞道。
“按老郎中所讲的养生道理,咱比着葫芦画瓢,悟到道家的方术,实有妙处。”
“道家什么方术?”
“采阴补阳啊!”
“采阴补阳?”张居正忍俊不禁笑了起来,谑道,“你这位戚大帅,莫不是想当花帅了。”
戚继光说着头前带路,将张居正领进一墙之隔的花厅。厅里头早坐了两位美女,一见他们进来,都连忙起身并排站着敛衽行礼。
“古人讲酒色财气四字,把色摆在第二,说色是刮骨的钢刀,这话只对了一半儿,”戚继光也不管张居正取笑,径自讲下去,“若是一味沉湎酒色,女人就是害命的毒药。但如果深谙采阴补阳的大法,控驭有方,女人又可成为男人最好的养品。不然,乾下坤上凤骑龙,为何成了大吉大利的《泰卦》呢?”
“戚大帅雄辩滔滔,看来你的采战之理,比起你的军事韬略来,毫不逊色啊!”张居正说着哈哈大笑起来。
“首辅先甭夸奖,您听我把话说完。”戚继光挤了挤眼,接着又神秘地问,“前几年,您的身边是否有一位名叫玉娘的女孩儿?”
“有。”张居正心下一动。
“那几年,咱瞧着您首辅大人,精气神三样都比现在好得多。您那时身体调养得好,玉娘功不可没。”
“玉娘离我而去,已经四年了。”张居正说着有些伤感,“她就是从这积香庐走的。”
“咱知道,”戚继光说,“听说玉娘善解人意,她走后,首辅也曾伤心过一段日子。”
“人去楼空,说这些陈年旧事,只能令人徒自伤悲。”张居正说着站起身来,对戚继光做了一个请的姿势,说,“走,说了这半日的闲话,咱们也该填填肚子了。”
“就咱两人吃饭?”戚继光起身问道。
“不就咱两人还有谁?”
“两个大老爷们儿扎堆儿喝闷酒,有啥意思。咱这次来,给首辅大人带来了两个佐酒的。”
“佐酒的,人在哪儿?”
“在隔壁花厅里,请首辅大人挪步过去一瞧。”戚继光说着头前带路,将张居正领进一墙之隔的花厅。厅里头早坐了两位美女,一见他们进来,都连忙起身并排站着敛衽行礼。
这两位娇娃,都是深眼碧瞳,睫毛修长,鼻梁高耸,猩红的嘴唇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更有奇者,二人长得一模一样。嘴唇的弧线,微笑的眼神都毫无分别。一看到她们,张居正马上想起那位曾叫隆庆皇帝神魂颠倒的奴儿花花,禁不住精神一振,脱口问道:
“这两位可是波斯美女?”
“首辅好眼力!”戚继光介绍说,“这两个美人儿是一对孪生姐妹,都来自波斯。”
“难怪她们长得这么像。”张居正的眼神一直不曾离开波斯美女令人勾魂的脸庞,又好奇地问道,“元敬兄,你是在何处得到她们的?”
“托人出关,直接从波斯物色到的。”
“你为何要将她们弄到中土?”
“为了给首辅调养身体。”戚继光说着凑近张居正耳边,小声嘀咕道,“首辅,采阴补阳滋润身体,这两位胡姬,都胜过长白山上的千年老人参哪!”
“她们都叫什么名字?”
戚继光走近两位波斯美女,指着张居正对她们说道:“这位美髯男子,就是咱对你们讲过的首辅张大人。他是你们的主子,你们自己告诉主子,你们叫什么名字?”
左边的一个跨前一步,蹲了一个万福,然后说道:“奴婢叫阿古丽,是姐姐。”
右边的一个仿效姐姐,施礼说道:“奴婢叫布丽雅,是妹妹。”
姐妹两人的汉语不甚流利,但看上去已是懂得大汉闺门的礼节。
张居正赞道:“这姐妹两个,倒是让不谷想起了奴儿花花,天生尤物,风情万种。”
“她们两个进入中土已经半年,咱先让她们待在蓟镇,委派专人调教。”
“难得你戚大帅如此有心。”
“过春节了,您送我猪头,咱总得有所回赠哪!”
戚继光开了一句玩笑,张居正拍拍他的肩膀,两人会心地大笑起来。
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傍晚,张居正乘坐八人抬大暖轿出了东华门后,不多时就出了崇文门,往泡子河边的积香庐匆匆而来。
从万历九年秋天开始,自玉娘走后就一直闲置的积香庐,忽然又热闹起来。隔三岔五,张居正又来这里小住,松弛一下精神会见一些私交,品茗听雨调筝赏月,积香庐的萧旷毕竟还有令人流连之处。却说隆庆六年夏,张居正接任首辅的时候,身子骨儿还硬硬朗朗的,属于那种精力充沛生气四射的壮汉。待度过数年独揽朝纲的生涯,宵衣旰食事必躬亲,当时累一点儿苦一点儿浑然不觉,但天长日久积累下来,如今才感到心力交瘁周身乏软。十年之间,社稷苍生虽然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自己的身体却也大大透支,才五十七岁的人,看上去已是垂垂老者。偏偏他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日一到值房,所有军政大事都须得他一件一件研究决策。这样一天下来,两条腿像是灌了铅,一回到家来只想闭目休息。秋上,他的老朋友、同年加同乡方逢时从兵部尚书任上申请致仕。这方逢时历任边关总督,万历五年,王崇古从兵部尚书任上转为户部尚书时,张居正推荐时任南京大司马的方逢时接任兵部尚书一职。方逢时比他大三岁,但身体比他好得多。因此,张居正对他主动提出致仕颇为不解,便将他找到内阁询问原因。方逢时便讲了一通理由,他说:“人之一辈子,有生必有死。为生而筹计者,是为生计。若按年龄区分,则一岁至十岁,为生计;二十至三十岁,为家计;三十至四十岁,为子孙计;五十至六十岁,为老计;六十岁以上,则为死计。从二十至六十这四十年间,营营扰扰,或为功名,或为事业。外则苦其身以事劳攘,内则苦其心以密思虑,既要想目下的周身之防,又要想将来的善后之策,总而言之是劳碌一生。现在既年届花甲,就该终老林下,为死而计了。”放在前几年,这样一番话是打动不了张居正的,但这一回他却听了进去,不但准予方逢时解甲归田,自己也经常忙里偷闲,跑来积香庐调养将护。
从紫禁城到积香庐这段路不算太近,一路上,无论是流光溢彩锦绣错综的闹市,还是野旷无人杨柳萧条的泡子河边,张居正都懒得打起轿帘看看景致。他倒不是畏冷,而是心情不好。半个时辰前,他还在云台接受皇上的召见。他眼下这副疲倦的样子,就是因为这次谈话引起。
皇上此次召见他的目的还是为了要钱。皇上说快过年了,宫里头有许多人情要做,内廷供用库的存银早已用完,要他指示户部从太仓里临时调拨二十万两银子进宫以应急需。张居正一听,连忙解释说:
“皇上,太仓银的使用,朝廷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何事能调何事不能调,都有章可循。”
“朕也不能随便调吗?”朱翊钧问。
“是的。”张居正回答得很干脆,“朝廷的制度,皇上应带头遵守才是,皇上用于后宫赏赐,这笔开销只能在内廷供用库支取,太仓银则是用于国家。”
“可是,供用库存银不足啊!”
“据臣所知,供用库一年也有五六十万两银子的进项,怎么这么快花光了呢?”
张居正这么一问,朱翊钧脸红红的没有作答。却说内廷供用库的银两,本由皇上支配,换句话说,就是皇上的私房钱。其来源一是京城宝和店的收入,二是乾清宫名下的子粒田课税,三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金银铜铁等矿山的开采征税。万历元年,为了解决李太后捐资建庙的功德钱,张居正建议把宝和店拨到李太后名下。那时皇上还小,不懂得花钱。宝和店划走之后,供用库每年收进来的银子,尽管只剩下一二十万两,却是每有结余。自皇上大婚之后,这笔钱马上就显得不够用了。在他跟前服侍的那些宫娥彩女和大小太监,变着法儿讨他高兴,一高兴他就给赏钱,天天行赏日日给彩头,有多少银子也不够他花的。再加上他还好买个古董什么的,太监们投其所好,今天抱一只李后主用过的画缸,明日抱回一只宋代的哥窑瓶子,每件东西都能诌出一个令人心荡神驰的来历,皇上一看收来了这等稀世之宝,焉有拒买之理……就这样今日一道旨,明日一道谕,供用库一年的银子不够他半年的开销。万历六年,趁张居正葬父离京,刚当新郎倌的朱翊钧就下旨户部调二十万两银子到供用库。这是他第一次伸手向户部要钱。虽然因张居正作梗,他只拿到了十万两银子,但从此以后,只要一逮着机会,他就向户部要钱。张居正每次都是苦心劝阻不肯给付。就是给付了,也必定要大打折扣。如此经过几次,朱翊钧感到憋气,心想连莽莽乾坤整个儿天下都是咱这个当皇帝的,却为何用户部的银子还得看你臣子的眼色?还是秉笔太监张鲸给他出了个主意,在全国各地多开矿山收取税银,这笔收入可直接进入供用库。皇上依计行事,仅万历七年,就一下子在全国增开了三十多处矿山,每处矿山都派钦差太监携了关防前往督办。这些太监一到地方颐指气使凌虐官吏,对百姓更是百计勒索,有几处差一点儿激起民变。内廷供用库的收入虽然增加了四十多万两银子,但各地控告钦差太监的状本也多了起来。去年底,张居正为地方百姓计,劝皇上减少矿山数量,皇上虽不乐意,却也怕激起民变,故还是勉强答应了,一下撤销关停了十七处矿山。这样一来,一年就少了近二十万两银子的收入。皇上心里想,这些矿山是你张先生建议撤掉的,那么,短少的这笔收入就该让户部补足。于是便把张居正召到云台,理直气壮地伸手要钱。
张居正当然知道皇上的这层心思。说实话,每次与皇上见面商量国事,他的心情都很矛盾。作为君臣关系,他不应该过多地忤逆皇上,伴君如伴虎,前朝皇上流徙诛杀大臣的例子不胜枚举,为自身安危计,多顺着皇上些儿才是正途。但他在朱翊钧面前,不仅是大臣,还是老师。正是这一层师生关系,使他有责任教导皇上做一个心怀天下不藏私利的正人君子。再加上李太后每每嘱托他要把皇上管紧,事无巨细一律不可宽纵放任。这样一来,他对皇上的管束就非常严厉。九年来,皇上对他是言听计从。新婚之后,皇上曾一度沉湎酒色,经过曲流馆事件,受到刺激的皇上又收敛了不少。出席经筵批览奏折研讨国事,仿佛比先前更加认真,张居正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说实话,如果不是皇上的支持,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就不可能得以顺利实现。但近两三年来,皇上忽然表现出贪财爱钱的毛病,虽经他反复劝导,却收效甚微。皇上在军政大事上垂询甚恭,虚心纳谏,惟独在要钱的时候,表现相当固执。这会儿,见张居正又要搬出大道理来谏止他调拨户部太仓银,他的心里头十分窝火,便没好气地说:
“张先生,去年底朕听从您的建议,撤销关停了十七处矿山。内廷供用库减少了二十万两银子的收入,这笔钱总得有地方填补呀!”
张居正知道皇上正生着气,但他仍不避利害,耐心地说:“皇上,宫中用度,务以节俭为主。当初您的父亲隆庆皇帝在位时,就十分崇尚俭朴之风。每年秋天,他都要在南海子举行内廷侍卫射猎比武大赛,拔得头筹者,仅只得到三小块酥饼的奖赏。臣听说,皇上经常在宫中玩掷房子的游戏,谁赢了,就能得到金角银豆儿。苏州的镶金乌木扇,一把值五两银子,您一高兴,就八把十把地赏人。这种侈靡之风,万万不可滋长。”
朱翊钧听了不以为然,问道:“张先生,您常说朕是万民拥戴的太平天子,朕且问你,这太平天子是个啥含义?”
张居正答道:“边境清宁,国富民丰,四海升平,九夷来朝,当是太平盛世。”
“现在是不是太平盛世?”
“是的。”
“既然国富民丰,朕这个当皇帝的,焉能鸡肠狗肚,做些小里小气的事情。”
“皇上,臣已经不止一次讲过,居安思危,居富不侈,才是太平天子的真正品格。”
“居富不侈,朕也没有侈呀,”朱翊钧用手指了指身上穿着的龙袍,言道,“你看朕身上的袍服,还是去年做的,袖口都有些发白了。”
“皇上凡事如果都能这样自律,则是天下苍生的福气。”
朱翊钧默然良久,又道:“张先生方才说到朕的父亲隆庆皇帝,一生节俭,奖赏身边内侍只用酥饼,朕的母后也常拿这个例子来教导。但有一点,慈圣太后与张先生都忽略了。”
“啊?”
“朕的父亲不是太平天子。他在世时,灾害频仍国库空虚,所以只能把酥饼作为赏赐之物。朕现在不一样,经过这些年的整治,朝廷赋税大为增加,仅田亩清丈多出的三百万顷土地,一年就增收了九百万两课银。节俭固然是美德,但若守着金山银山,却仍像父皇一样,把小酥饼作为赏赐,底下人岂不讥笑我这个当皇帝的太抠门儿。”
朱翊钧这番话虽是歪理,一时却还难以反驳。而且,张居正从话中还听出弦外之音:“国库增加那么多银子,我当皇帝的为何就不能用一点儿?”其中夹杂着怨气,也含了一些威胁。张居正颇感为难,便斟酌答道:
“国库充实,存有一千多万两银子,这一点儿不假。但钱多了,用钱的地方也多了。譬如说维修长城,还在五年前,戚继光就提议在长城上修暗堡,一里路一堡,每堡可容三十名兵士。长城是拱卫京师的屏障,每次鞑靼来犯,长城就吃紧。戚继光这个建堡的建议很好,士兵们守长城可以互相策应。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大水谷,抵昌平镇慕田峪地界,全长一千余里,需得修筑暗堡一千余座,初步估算,这笔工程款得一百多万两银子。再说治河,潘季驯出任漕运总督以来,悉心考察黄、淮两河水势,为从根本上治绝水患疏浚漕河,提议修建高家堰护堤六十余里、归仁集护堤四十余里,柳浦湾东、西夹堤七十余里,堵塞崔镇等决口一百三十个,然后修筑徐州、睢宁、邳州、宿迁、桃源、清河两岸的长堤五万六千余丈,砀山、丰县大坝各一道,徐州、沛县、丰县、砀山缕堤一百四十余里,新建崔镇等处减水石坝四座,迁通济闸于甘罗城南,还有淮安、扬州间的堤坝,也都得重新加固,这项工程预定明年开工,三年完成,耗银约计五百余万两。皇上,这笔账再明白不过,如果这两项工程一上马,国库存贮的税银,岂不要耗去大半?”
张居正不假书册,单凭记忆就能把该讲的事阐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朱翊钧深为钦佩,他不解地问:
“防寇治水,历朝历代都是大事,为何前朝都不做,单等我朝才来实施?”
“因为前朝皇帝手上没有钱!”张居正斩钉截铁地回答,“皇上方才言及太平天子,依臣之见,太平天子一是手上要有钱;二是拿了这些钱不是去花天酒地,而是应该用来巩固国防,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总而言之,取天下之财用于天下,才是万民拥戴的圣君。”
几句话硬邦邦的,朱翊钧被戗得半天说不出话来。但他也深知师相的话句句都在理,便以商量的口吻说道:
“既如此说,朕只要十万两银子,张先生您看如何?”
依张居正的想法,是一两银子也不愿给,但他也不好太驳皇上的面子,只得点头应允。离开云台之后,在去积香庐的路上,他脑海里反反复复想着这件事。最后,还是冯保说过的那句话让他心悸:皇上长大了。
轿子抬到积香庐的门口,天色已经黑尽。挂在大门檐下的四盏皮绢大红灯笼,在寒气中摇曳着柔和的光芒。张居正刚下轿,积香庐主管刘朴就走上前来禀道:
“首辅大人,戚大帅已经到了。”
“啊,他在哪里?”
“在这里。”
随着一声洪亮的应答,只见一个身着三品虎绣武官补服的将军大步绕过照壁,拱手前来相迎,这便是蓟镇总兵戚继光。今天中午,戚继光指派自己的心腹参将金钰赶到内阁传话,说是晚间进京,要找个地方与张居正私下唠唠嗑儿,张居正便选了积香庐,这也是他一散班就急急忙忙赶来积香庐的原因。乍一见到风风火火的戚大帅,张居正便忘却了所有的烦恼,笑道:
“元敬兄,你到了多久?”
“一盅茶工夫。”戚继光抬眼看了看四周,言道,“早就听说积香庐,今天第一次来,倒真是个宴乐游赏的好地儿。”
“何时你有空闲,也来这里住几天,散散心。”张居正说着,又问,“薰风阁的猪头收到了吗?”
“收到了。”戚继光答。
这位戚大帅同张居正的前任高拱一样,有吃猪头肉的嗜好。每年春节,张居正都会从薰风阁买最好的熏猪头,派专人用骡车送往蓟镇戚大帅行辕。前几天过罢小年,他又命管家游七办理此事。
说话间,两人已走进了山翁听雨楼,地龙烧得很暖,两人都脱了斗篷和棉袍。接了先前的话,戚继光又道:
“首辅大人,今年的薰风阁猪头,您怎么送这么多,整整一百只。”
张居正答道:“我听说往年送给你的猪头,你都分送给部将,甚至长城哨所的兵士,自己往往一只都剩不下,所以就吩咐游七,今年多给你送一点儿。”
“多谢首辅关爱,”戚继光看着张居正憔悴的脸色和凹陷的眼窝,动情地说,“首辅大人,几个月没见,您可又瘦多了。”
“岂止是瘦,精神也差得多,”张居正一下子又记起下午云台召见的事,不由得抚髯长叹,说道,“也许,我现在应该归政了,退隐林下颐养天年。”
“首辅何出此言?”戚继光惊问。
张居正不能将下午在云台的君臣对话告诉戚继光,只是委婉言道:
“早在去年,不谷见圣上已经长大,可以独自亲政,心里头就松了弦儿,萌生退隐之意。”
“咱听说,李太后不允。”
“是啊,”张居正撩起窗幔,看了看窗外的夜色,答道,“慈圣太后一直信任不谷。她看出皇上有亲政的意思,竟然教训皇上说:‘三十岁之前,你想都不要想亲政的事儿,一切还得请教张先生。’太后这么一说,倒叫不谷左右为难。”
“李太后这句话,在底下传得很广。”
“是吗?”
“官员们都知道,如今皇上发下的所有圣旨,其实都是首辅的拟票。大家心照不宣,认为要想办什么事,与其找皇上,不如找首辅。”
张居正对官员们的这种心态早有预料,只不过没有人当面给他捅穿而已。这种局面对他究竟是祸还是福,他心底也是清楚的。他之所以还不能痛下决心离开宅揆之位,一来担心万历新政的夭折;二来也不好拒却慈圣太后的信任。此时,他对戚继光说:
“元敬兄,官员们的种种议论,我也略有耳闻。有些官员甚至认为皇上成了傀儡,这与事实不符。我张居正虽然受太后之托,行使摄政之权,但任何时候,我都是皇上的臣仆。”
“首辅可以这样说,但官员们心里头不这样想,您拿他有何办法?”
戚继光与张居正关系非同一般,故说话直来直去,张居正知道这种话题纵然谈论三天三夜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便收摄心神,勉强一笑言道:
“算了,不说这些烦心的事儿了。元敬兄,你说要同我唠唠嗑儿,你想说什么?”
“没什么打紧的事儿,咱这次来,专为您的身体。”戚继光诡谲地一笑。
“身体,我的身体怎么啦?”张居正问。
“咱住在蓟镇,虽不常来北京,但也听人说过,您的身体比过去差多了。方才,您自己也这样讲。”
“连我的身体,底下都有议论?”张居正约略有些吃惊,同时掺杂着一些不高兴。
“您的身体关系到社稷苍生,更连着千万名官员的前途,他们焉能不关心!”
“是不是有人咒我,巴不得我早死?”
“这个,咱还没有听说过,”戚继光看了看张居正敏感的眼神,言道,“但被你得罪的那些势豪大户,肯定会背地里咒你。不过,更多的官员,还是希望您健康长寿。”
“这个我也相信。”张居正的神色略有放松,和缓言道,“特别是您戚大帅,巴不得我张居正成为彭祖第二。”
“是啊。”戚继光爽朗地一笑,说道,“上个月,咱在蓟镇拜会了一个老中医,他说了一番养生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咱受益匪浅。”
“他说了些什么?”
“他说,养生的道理千条万条,最要紧处,其实就只有一个字。”
“哪一个字?”
“逆,顺逆的逆!”
“逆?此字怎讲?”
戚继光略一沉思,侃侃言道:“鸟之溯风,鱼之溯流,皆是逆行。惟其逆行,可得生气。人处逆境,必能自强不息。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说的就是逆处取顺的道理。阴阳家看风水,用沙水取逆,为的是迎生气。《易经》六十四卦中最吉利的卦是《泰卦》,这《泰卦》的卦象是乾在下而坤在上,阳下阴上,这是大逆,但大逆就是大顺。养生家取坎填离,坎为水,离为火,外坎内离是《济卦》。济就是调养,取坎填离就是返老还童。《易经》有一句话,叫‘生生之为易’,这生生之道,就是采逆之道。首辅,你觉得老郎中讲的这番道理,有无可取之处?”
“有,这是得道人之言。”张居正赞道。
“按老郎中所讲的养生道理,咱比着葫芦画瓢,悟到道家的方术,实有妙处。”
“道家什么方术?”
“采阴补阳啊!”
“采阴补阳?”张居正忍俊不禁笑了起来,谑道,“你这位戚大帅,莫不是想当花帅了。”
戚继光说着头前带路,将张居正领进一墙之隔的花厅。厅里头早坐了两位美女,一见他们进来,都连忙起身并排站着敛衽行礼。
“古人讲酒色财气四字,把色摆在第二,说色是刮骨的钢刀,这话只对了一半儿,”戚继光也不管张居正取笑,径自讲下去,“若是一味沉湎酒色,女人就是害命的毒药。但如果深谙采阴补阳的大法,控驭有方,女人又可成为男人最好的养品。不然,乾下坤上凤骑龙,为何成了大吉大利的《泰卦》呢?”
“戚大帅雄辩滔滔,看来你的采战之理,比起你的军事韬略来,毫不逊色啊!”张居正说着哈哈大笑起来。
“首辅先甭夸奖,您听我把话说完。”戚继光挤了挤眼,接着又神秘地问,“前几年,您的身边是否有一位名叫玉娘的女孩儿?”
“有。”张居正心下一动。
“那几年,咱瞧着您首辅大人,精气神三样都比现在好得多。您那时身体调养得好,玉娘功不可没。”
“玉娘离我而去,已经四年了。”张居正说着有些伤感,“她就是从这积香庐走的。”
“咱知道,”戚继光说,“听说玉娘善解人意,她走后,首辅也曾伤心过一段日子。”
“人去楼空,说这些陈年旧事,只能令人徒自伤悲。”张居正说着站起身来,对戚继光做了一个请的姿势,说,“走,说了这半日的闲话,咱们也该填填肚子了。”
“就咱两人吃饭?”戚继光起身问道。
“不就咱两人还有谁?”
“两个大老爷们儿扎堆儿喝闷酒,有啥意思。咱这次来,给首辅大人带来了两个佐酒的。”
“佐酒的,人在哪儿?”
“在隔壁花厅里,请首辅大人挪步过去一瞧。”戚继光说着头前带路,将张居正领进一墙之隔的花厅。厅里头早坐了两位美女,一见他们进来,都连忙起身并排站着敛衽行礼。
这两位娇娃,都是深眼碧瞳,睫毛修长,鼻梁高耸,猩红的嘴唇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更有奇者,二人长得一模一样。嘴唇的弧线,微笑的眼神都毫无分别。一看到她们,张居正马上想起那位曾叫隆庆皇帝神魂颠倒的奴儿花花,禁不住精神一振,脱口问道:
“这两位可是波斯美女?”
“首辅好眼力!”戚继光介绍说,“这两个美人儿是一对孪生姐妹,都来自波斯。”
“难怪她们长得这么像。”张居正的眼神一直不曾离开波斯美女令人勾魂的脸庞,又好奇地问道,“元敬兄,你是在何处得到她们的?”
“托人出关,直接从波斯物色到的。”
“你为何要将她们弄到中土?”
“为了给首辅调养身体。”戚继光说着凑近张居正耳边,小声嘀咕道,“首辅,采阴补阳滋润身体,这两位胡姬,都胜过长白山上的千年老人参哪!”
“她们都叫什么名字?”
戚继光走近两位波斯美女,指着张居正对她们说道:“这位美髯男子,就是咱对你们讲过的首辅张大人。他是你们的主子,你们自己告诉主子,你们叫什么名字?”
左边的一个跨前一步,蹲了一个万福,然后说道:“奴婢叫阿古丽,是姐姐。”
右边的一个仿效姐姐,施礼说道:“奴婢叫布丽雅,是妹妹。”
姐妹两人的汉语不甚流利,但看上去已是懂得大汉闺门的礼节。
张居正赞道:“这姐妹两个,倒是让不谷想起了奴儿花花,天生尤物,风情万种。”
“她们两个进入中土已经半年,咱先让她们待在蓟镇,委派专人调教。”
“难得你戚大帅如此有心。”
“过春节了,您送我猪头,咱总得有所回赠哪!”
戚继光开了一句玩笑,张居正拍拍他的肩膀,两人会心地大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