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6章 君心难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银狐、续南明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重生宋末之山河动最新章节!
皇帝将头发给剃了在军中引发轩然大波,有惊恐不安者,有上谏规劝者,还有暗中腹诽者。反正是赞成者少,反对者多, 皆对皇帝此大逆不道,有悖天伦的行为多有微词。当然也有不以为然者,而这些人则多为皇帝的身边人,劝说两句也是轻描淡写,他们早已对其作出离经叛道的行为习以为常。
作为当事人的赵昺却对种种议论表现出少有的平常心,并不十分在意。他刚来到这个世界,其实对于满头长发感到不满。
首先是梳洗十分麻烦,洗个头都要半天时间,他到现在也不能熟练的自己束发,当然这些平日也皆有宫女和小黄门们代劳。但是一旦出征就多有不便,赶上战事紧急哪有时间精心打理,导致头皮瘙痒还是小事,让他最难受的是会因此多几只‘御虱’在头发里乱窜。
其次,在现代社会头发多是彰显个性和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留什么样的头发全在自己的喜好,并没有太多的寓意。但男子留个披肩长发,或是顶个发髻,还是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会被打上异类的标签,走在大街上让人侧目,反正不是社会的主流。
再有,赵昺就是心理有些难以接受,他毕竟来自现代社会,总觉的男人留长发总有些娘娘腔,不若短发能彰显男人的气质。所以他早就想把长发剪了, 可是当下的社会不允许,即便是皇帝也会被当做异类,但这次出行让他颇受困扰,一气之下就将‘烦恼丝’给剪短了。
赵昺忍了这么多年才敢把头发剪了,从中也有诸多的不得已,因为在这个年代头发不仅仅是头发,而是有着诸多含义,让他也不敢轻动,直到现在忍无可忍才下了狠手。他既然做了,自然也做好了遭受舆论的讨伐,老臣们的劝谏,也许还有太后家法惩治的准备。
同时想想几根青丝让一位皇帝憋屈了二十年,这是因为赵昺也知道在古代头发不仅仅关乎仪表问题,其中有着诸多的含义,甚至可以说代表生命。
说到‘以发代命’,现代人首先想起的就是一代奸雄曹操,其为了防止行军卒踩踏麦田,发布了‘践踏麦田者斩’的命令。可偏偏他的战马受惊窜到了麦田里,按律当斩,他最后却也割发代首。因而后人就以此来攻击曹操,称其假惺惺,毫无诚信, 搞特殊化。
不过赵昺到了这个时代受到教育才知道以此讨伐老曹,他却是有些冤枉,因为在他之前就有位大人物这么干过,其不过是效仿而已。而这位大人物就是上古明君商汤,其的在历史中的地位比老曹可高多了,但是在后人眼中如此做却颇受赞赏。
据书传记载,汤伐桀之后,大旱七年,史卜曰:“当以人为祷。”汤便把自己的头发、指甲作祭品祈天,于是天降甘霖,方数千里。在这里,汤其实用头发替代了自身。可见华夏民族在远古时期人们就认为,头发可以代表人的整体,汤以牺牲自我而求雨,体现了很高的境界。
西周时期的人们,头发多数是“束发”,随着礼仪的完善,束发成了周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男子二十而冠就是从周礼开始。另外,古人历来夫妻成亲之时,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说法,意为新婚的夫妻结发之后就成了一家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历史发展到尊崇孝道的年代,孔子再次赋予束发更加神圣的含义,剪头发就更不得了了。孝经有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华夏儿女除了出生时剃一次胎毛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几乎终生不再剪发。当然此时的理发和剪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只是修剪已经不再长的头发和让长发变得顺滑,也包含清洗和梳理的意思。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要求束发,当时秦朝有一种刑罚叫做“髡刑”,也就是剃光犯人头部的一切毛发,包括头发,胡须等,由此可见此时的古人对于头发和胡须的重视。而到了汉朝,因为独尊儒术,保留头发和胡须成了遵守孝道的一种标志。
魏晋南北朝初期,士族还是非常重视蓄发,曹操就曾经割发断须表示自己接受了处罚,随着异族的入侵,士族愈发的糜烂,一部分的贵族开始理发剃面。也是因为战乱频发,导致士族损失惨重,蓄发的传统被打破。一直到隋朝统一全国,重整汉族衣冠,才重新开始形成蓄发的传统。
从上述种种不难发现:古人是非常重视身上的每一寸发肤的,恭惟鞠养,不敢毁伤。对外珍视其为礼仪、为情誓、为孝义廉耻,而对内是一种诚意正心的自敬。但在赵昺逐渐的成长中,他发现古人如此珍视头发其中则是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我们皆知中华文明的诞生获得公认是在夏、商、周时期,但这个时候他们并不强大,甚至可以说非常脆弱。要知道周朝取代商朝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外族入侵,因为周人是农耕文明,而商人是游牧文明。他们根本不是一种文明,好在周朝取代商朝之后,继承了商朝的文化。
而在周朝的时期同样还面临着少数民族的严重威胁,其东面的东夷、西面的西戎、南面的南蛮、北面的戎狄。而他们对周朝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威胁,而想要对抗这些少数民族,必须要凝聚自己统治的人,就要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整体,和这些少数民族完全不同。
若想让大家就能团结一致对外,古代的先贤们就想到用文化来凝聚人心。其实想要用文化凝聚人心,不仅仅是思想教育这些。而是让这些人知道自己和对方不同,最简单的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生活常见的生活方式和自己都不同。
而头发就成了其中的一种工具,古中原人的头发都是要盘起来的,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专门的发型。而少数民族则多是披头散发的,也就是常说的髭发。还有衣服,古人衣服都是衣襟开在右边,而少数民族都是衣襟开在左边。这样这些人就知道少数民族和自己不是同一种人,对方的衣着和自己完全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一种抵抗的情绪。
靠着这些东西,古人凝聚了自己统治的人民,最终一致对外。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之所以这么有名,就是因为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他联合其他诸侯共同对抗游牧民族,多次起兵赶走北方的游牧民族,最终让中华文化得以继续延续下去。
而齐桓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少数民族是蛮夷,和自己完全不是一种人。不得不说,靠着这种文化中华文明当时才得以延续下去,但是蓄发也成了区别汉族和其他异族的一个主要特征。
因此可以说束发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载体,但是赵昺以为在文化已经形成系统,束发已不是必要的手段,而是区分族别的工具。而他也知道后世满清入主中原曾下达‘剃发令’,强令汉人剃发易服,还曾导致种种血案的发生。
而满清这种行为虽然迫使汉人剃头留辫,却也未能毁灭中华文明,因为其已经深入人心,不是发服的改变就能泯灭的,反而是其终被同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至于到了近现代,头发也从革命的象征,逐渐演变成了审美观的变法,失去了政治象征意义。
到了各民族融合的现代社会,可以说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头发曾经是汉文化载体的一部分,是区分汉夷的标志,但是中华文明依然得到了传承,并融合了其它民族的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乃至影响整个世界。
赵昺自然也知道现下自己还在古代,但是束发蓄须的多是上层统治阶级和士人,且由于先后遭到契丹、女真及蒙古等游牧民族不断入侵,乃至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也造成了汉族出现南北分裂,北地汉人吸收了异族风俗,发式和衣着都发生了改变,被南方汉人视为异族。
所以在当前彻底收复中原之际,如何弥合南北汉人间的裂痕,乃至收服游牧民族,并将其同化,已经成了迫切解决的问题。而早在琼州之时,就因为在军服是左衿,还是右衿产生争执,结果他以对襟方便行军作战为名才结束了这场纷争。
这么多年以来,除了军中官兵,当下许多百姓,乃是有些士人也半公开的改穿对襟服装,已经少有批评之声。而在以男子为主要劳动力的现下,长发在生活和工作中也确实存在诸多不便,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梳洗,否则就容易生出异味;在劳作中也同样有许多不便,碍手碍脚的不说,还可能造成危险,尤其在军中头部负伤,都不方便救治。
所以赵昺相信在人们发现短发的好处后,也会很快的接受这种改变。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示范效应如此猛烈,在次日重新上路时,他就惊奇的发现不仅仅是自己的卫队剪了短发,连以刘文俊为首的一班军将也皆剪了发,还有意无意的在他面前展示了一番
皇帝将头发给剃了在军中引发轩然大波,有惊恐不安者,有上谏规劝者,还有暗中腹诽者。反正是赞成者少,反对者多, 皆对皇帝此大逆不道,有悖天伦的行为多有微词。当然也有不以为然者,而这些人则多为皇帝的身边人,劝说两句也是轻描淡写,他们早已对其作出离经叛道的行为习以为常。
作为当事人的赵昺却对种种议论表现出少有的平常心,并不十分在意。他刚来到这个世界,其实对于满头长发感到不满。
首先是梳洗十分麻烦,洗个头都要半天时间,他到现在也不能熟练的自己束发,当然这些平日也皆有宫女和小黄门们代劳。但是一旦出征就多有不便,赶上战事紧急哪有时间精心打理,导致头皮瘙痒还是小事,让他最难受的是会因此多几只‘御虱’在头发里乱窜。
其次,在现代社会头发多是彰显个性和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留什么样的头发全在自己的喜好,并没有太多的寓意。但男子留个披肩长发,或是顶个发髻,还是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会被打上异类的标签,走在大街上让人侧目,反正不是社会的主流。
再有,赵昺就是心理有些难以接受,他毕竟来自现代社会,总觉的男人留长发总有些娘娘腔,不若短发能彰显男人的气质。所以他早就想把长发剪了, 可是当下的社会不允许,即便是皇帝也会被当做异类,但这次出行让他颇受困扰,一气之下就将‘烦恼丝’给剪短了。
赵昺忍了这么多年才敢把头发剪了,从中也有诸多的不得已,因为在这个年代头发不仅仅是头发,而是有着诸多含义,让他也不敢轻动,直到现在忍无可忍才下了狠手。他既然做了,自然也做好了遭受舆论的讨伐,老臣们的劝谏,也许还有太后家法惩治的准备。
同时想想几根青丝让一位皇帝憋屈了二十年,这是因为赵昺也知道在古代头发不仅仅关乎仪表问题,其中有着诸多的含义,甚至可以说代表生命。
说到‘以发代命’,现代人首先想起的就是一代奸雄曹操,其为了防止行军卒踩踏麦田,发布了‘践踏麦田者斩’的命令。可偏偏他的战马受惊窜到了麦田里,按律当斩,他最后却也割发代首。因而后人就以此来攻击曹操,称其假惺惺,毫无诚信, 搞特殊化。
不过赵昺到了这个时代受到教育才知道以此讨伐老曹,他却是有些冤枉,因为在他之前就有位大人物这么干过,其不过是效仿而已。而这位大人物就是上古明君商汤,其的在历史中的地位比老曹可高多了,但是在后人眼中如此做却颇受赞赏。
据书传记载,汤伐桀之后,大旱七年,史卜曰:“当以人为祷。”汤便把自己的头发、指甲作祭品祈天,于是天降甘霖,方数千里。在这里,汤其实用头发替代了自身。可见华夏民族在远古时期人们就认为,头发可以代表人的整体,汤以牺牲自我而求雨,体现了很高的境界。
西周时期的人们,头发多数是“束发”,随着礼仪的完善,束发成了周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男子二十而冠就是从周礼开始。另外,古人历来夫妻成亲之时,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说法,意为新婚的夫妻结发之后就成了一家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历史发展到尊崇孝道的年代,孔子再次赋予束发更加神圣的含义,剪头发就更不得了了。孝经有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华夏儿女除了出生时剃一次胎毛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几乎终生不再剪发。当然此时的理发和剪发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只是修剪已经不再长的头发和让长发变得顺滑,也包含清洗和梳理的意思。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要求束发,当时秦朝有一种刑罚叫做“髡刑”,也就是剃光犯人头部的一切毛发,包括头发,胡须等,由此可见此时的古人对于头发和胡须的重视。而到了汉朝,因为独尊儒术,保留头发和胡须成了遵守孝道的一种标志。
魏晋南北朝初期,士族还是非常重视蓄发,曹操就曾经割发断须表示自己接受了处罚,随着异族的入侵,士族愈发的糜烂,一部分的贵族开始理发剃面。也是因为战乱频发,导致士族损失惨重,蓄发的传统被打破。一直到隋朝统一全国,重整汉族衣冠,才重新开始形成蓄发的传统。
从上述种种不难发现:古人是非常重视身上的每一寸发肤的,恭惟鞠养,不敢毁伤。对外珍视其为礼仪、为情誓、为孝义廉耻,而对内是一种诚意正心的自敬。但在赵昺逐渐的成长中,他发现古人如此珍视头发其中则是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我们皆知中华文明的诞生获得公认是在夏、商、周时期,但这个时候他们并不强大,甚至可以说非常脆弱。要知道周朝取代商朝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外族入侵,因为周人是农耕文明,而商人是游牧文明。他们根本不是一种文明,好在周朝取代商朝之后,继承了商朝的文化。
而在周朝的时期同样还面临着少数民族的严重威胁,其东面的东夷、西面的西戎、南面的南蛮、北面的戎狄。而他们对周朝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威胁,而想要对抗这些少数民族,必须要凝聚自己统治的人,就要让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整体,和这些少数民族完全不同。
若想让大家就能团结一致对外,古代的先贤们就想到用文化来凝聚人心。其实想要用文化凝聚人心,不仅仅是思想教育这些。而是让这些人知道自己和对方不同,最简单的就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生活常见的生活方式和自己都不同。
而头发就成了其中的一种工具,古中原人的头发都是要盘起来的,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专门的发型。而少数民族则多是披头散发的,也就是常说的髭发。还有衣服,古人衣服都是衣襟开在右边,而少数民族都是衣襟开在左边。这样这些人就知道少数民族和自己不是同一种人,对方的衣着和自己完全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一种抵抗的情绪。
靠着这些东西,古人凝聚了自己统治的人民,最终一致对外。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之所以这么有名,就是因为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他联合其他诸侯共同对抗游牧民族,多次起兵赶走北方的游牧民族,最终让中华文化得以继续延续下去。
而齐桓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少数民族是蛮夷,和自己完全不是一种人。不得不说,靠着这种文化中华文明当时才得以延续下去,但是蓄发也成了区别汉族和其他异族的一个主要特征。
因此可以说束发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一个载体,但是赵昺以为在文化已经形成系统,束发已不是必要的手段,而是区分族别的工具。而他也知道后世满清入主中原曾下达‘剃发令’,强令汉人剃发易服,还曾导致种种血案的发生。
而满清这种行为虽然迫使汉人剃头留辫,却也未能毁灭中华文明,因为其已经深入人心,不是发服的改变就能泯灭的,反而是其终被同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至于到了近现代,头发也从革命的象征,逐渐演变成了审美观的变法,失去了政治象征意义。
到了各民族融合的现代社会,可以说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头发曾经是汉文化载体的一部分,是区分汉夷的标志,但是中华文明依然得到了传承,并融合了其它民族的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乃至影响整个世界。
赵昺自然也知道现下自己还在古代,但是束发蓄须的多是上层统治阶级和士人,且由于先后遭到契丹、女真及蒙古等游牧民族不断入侵,乃至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也造成了汉族出现南北分裂,北地汉人吸收了异族风俗,发式和衣着都发生了改变,被南方汉人视为异族。
所以在当前彻底收复中原之际,如何弥合南北汉人间的裂痕,乃至收服游牧民族,并将其同化,已经成了迫切解决的问题。而早在琼州之时,就因为在军服是左衿,还是右衿产生争执,结果他以对襟方便行军作战为名才结束了这场纷争。
这么多年以来,除了军中官兵,当下许多百姓,乃是有些士人也半公开的改穿对襟服装,已经少有批评之声。而在以男子为主要劳动力的现下,长发在生活和工作中也确实存在诸多不便,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梳洗,否则就容易生出异味;在劳作中也同样有许多不便,碍手碍脚的不说,还可能造成危险,尤其在军中头部负伤,都不方便救治。
所以赵昺相信在人们发现短发的好处后,也会很快的接受这种改变。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示范效应如此猛烈,在次日重新上路时,他就惊奇的发现不仅仅是自己的卫队剪了短发,连以刘文俊为首的一班军将也皆剪了发,还有意无意的在他面前展示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