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全国推行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天马行空四部曲最新章节!
如果重新分封诸王,只会重演春秋战国时,各国互相攻伐的苦况,因此决定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直至秦亡為止,共置五十四郡,每郡都设置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军政)、郡监(掌监察),由中央朝廷委任,不得世袭,并须向朝廷匯报租税、户口及治安情况。
秦始皇决定在地方治理上採用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构建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纵向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主要在郡设郡守,郡下设县,县设县令,但秦代的国家行政机构只下设到县级。
县之下实行乡亭制(亦称乡里制度),设乡,具体办法是在乡级设三老掌教化,嗇夫听讼和徵税,游徼侦缉盗贼。
此外,乡级以下则利用民间力量来治理,一乡辖十亭,设亭长;一亭辖十里,设里魁(亦称里正);一里辖百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这种制度為秦朝带来了巨大的动员能力,即使三百多年前的波斯居鲁士大帝创建帝国之时,阿契美尼德王朝唯有省(萨特拉庇)和县作為行政区划机构。
除此之外,歷来盘踞在淮河流域的淮夷、泗夷早已变為民户,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今福建省一带地方设置闽中郡。
由於秦始皇认為闽中郡远离中原,是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以统治,故实际上并未派遣官吏往闽中。只是废去当地酋长无诸及騶摇的王位,改用君长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
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后,标誌著六国故地不会再有拥兵割据,自选官吏,财政独立的诸侯。此外,百姓的籍贯不再用以前所属的诸侯国,例如楚国人、齐国人等作為识别,而是用其所处的郡名以咨识别。
不过自秦灭汉兴后,汉高祖刘邦认為秦王室推行郡县制后。因缺乏宗室屏藩,过於孤立而亡,於是推行郡国制,大封刘氏宗室子弟為王,但却导致日后的吴楚七国之乱。因此歷代统治者都试图在郡县制至分封制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以维持国祚。
為了防止六国遗民作乱,秦始皇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铸成大鐘及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个重达二十四万斤,放置在宫廷里。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进行第二次巡游,途经碣石,宣布拆除原关东六国建造的城廓及堤防,称為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并在碣石山门刻石立碑,碑内容如下: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為逆灭息。武殄暴逆。復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
皇帝奋威,德幷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產,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羣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译:皇帝兴师用兵,诛灭无道之君,要把反叛平息。武力消灭暴徒,依法平反良民,民心全都归服。论功行赏眾臣,惠泽施及牛马,皇恩遍布全国。
皇帝振奋神威,以德兼并诸侯,天下统一太平。拆除关东旧城,挖通河川堤防,夷平各处险阻。地势既已平坦,眾民不服徭役,天下都得安抚。
男子欣喜耕作,女子修治女红,事事井然有序。皇恩覆盖百业,合力勤勉耕田,无不乐业安居。群臣敬颂伟业,敬请鐫刻此石,永留典范规矩。”─《史记秦始皇纪》
至於拆除原关东六国所建造堤防,原因是為了消除地方割据,这是由於各国堤防的设计不合理。根据《孟子告子篇》的记载,魏国著名水利专家及商人白圭曾向孟子指,自己治理水患的水平胜过大禹,但孟子却不以為然,指责白圭只是将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即是将洪水引向别国,令百姓厌恶。
此外,据《汉书沟洫志》的记载,当时齐国和赵魏两国是以黄河為界,赵魏两国位处黄河上游,地势较高,齐国的地势低下,黄河泛滥时齐国所遭受的灾害就较严重,因而齐国首先沿著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以防止黄河的泛滥。
自从齐国沿黄河筑了堤防,令黄河泛滥的水流冲向赵魏两国,於是赵魏两国也沿著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从以上记载可见,战国诸侯都有利用水利设施,作為削弱敌国的手段,因此秦始皇才强调採取决通川防的措施。
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等措施,除了防止六国遗民据险作乱外,还有方便交通,促进贸易的作用。
秦始皇自消灭六国后,便下令迁徙关东六国富豪十二万户入咸阳,其中以齐楚两地出身的富豪為主。这是因為齐鲁之地崇尚齐鲁学,崇尚聚眾讲学,追求典雅,与主张谋富强,尚功利,务实际的秦国主流思想三晋学截然不同,学术思想的冲突很容易形成反秦舆论,齐鲁儒生讥讽秦始皇封禪一事正是明证。
不过相比起齐国来说,秦始皇更為担心楚国故地,例如他往楚国故地巡视期间,史籍可见其在江东金陵、丹徒、曲阿等地掘地厌天子气的记载,而且亡秦必楚一说,亦反映楚人强烈的復仇慾望。因此徙民以齐楚之地為主,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迁徙富豪还有其他政治用意,除了可繁荣首都外,更可避免富豪与六国贵族互相勾结。此外,富豪们在地兼併土地,放高利贷,造成地方不安定因素,将他们迁徙至咸阳,亦有助消除地方势力。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得悉六国字各不相同,决定推行书同政策,按照当时任廷尉的李斯所奏,废除关东六国原有字,将史籀大篆简化為小篆(亦称秦篆),作為全国通用字体,於是令李斯作《仓頡》七章、赵高作《爰歷》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於周宣王时期的大篆《史籀》十五篇,但现时世人皆称李斯為小篆的鼻祖,其相传书跡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嶧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
西汉时期,閭里书师将三篇以六十字為一章合併為《苍頡篇》,共五十五章。西汉时期又称《仓頡》、《爰歷》、《博学》為三苍,但因多种原因,《苍頡篇》字大都失传。
另一方面,据唐朝张怀瓘所著《书断》记载,秦朝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程邈(字元岑)在狱中花了十年时间,创造隶书,得到秦始皇赏识,被任命為御史。
由於小篆难以在奏事繁多的环境下使用,故此程邈发明的字体颇受欢迎,而因為程邈字体起初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為隶书,但正史没有关於程邈的生平记载。
度量衡传统上是计量长度、体积、轻重单位的统称。度是用来计算长短,量是用来测量体积,衡则用来计算物件重量。战国时代,各国都採用不同的度量衡标準,致令在换算过程中显得十分混乱。
如果重新分封诸王,只会重演春秋战国时,各国互相攻伐的苦况,因此决定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直至秦亡為止,共置五十四郡,每郡都设置郡守(掌民政)、郡尉(掌军政)、郡监(掌监察),由中央朝廷委任,不得世袭,并须向朝廷匯报租税、户口及治安情况。
秦始皇决定在地方治理上採用三级行政区划制度,构建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纵向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主要在郡设郡守,郡下设县,县设县令,但秦代的国家行政机构只下设到县级。
县之下实行乡亭制(亦称乡里制度),设乡,具体办法是在乡级设三老掌教化,嗇夫听讼和徵税,游徼侦缉盗贼。
此外,乡级以下则利用民间力量来治理,一乡辖十亭,设亭长;一亭辖十里,设里魁(亦称里正);一里辖百家,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这种制度為秦朝带来了巨大的动员能力,即使三百多年前的波斯居鲁士大帝创建帝国之时,阿契美尼德王朝唯有省(萨特拉庇)和县作為行政区划机构。
除此之外,歷来盘踞在淮河流域的淮夷、泗夷早已变為民户,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今福建省一带地方设置闽中郡。
由於秦始皇认為闽中郡远离中原,是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以统治,故实际上并未派遣官吏往闽中。只是废去当地酋长无诸及騶摇的王位,改用君长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
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后,标誌著六国故地不会再有拥兵割据,自选官吏,财政独立的诸侯。此外,百姓的籍贯不再用以前所属的诸侯国,例如楚国人、齐国人等作為识别,而是用其所处的郡名以咨识别。
不过自秦灭汉兴后,汉高祖刘邦认為秦王室推行郡县制后。因缺乏宗室屏藩,过於孤立而亡,於是推行郡国制,大封刘氏宗室子弟為王,但却导致日后的吴楚七国之乱。因此歷代统治者都试图在郡县制至分封制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以维持国祚。
為了防止六国遗民作乱,秦始皇下令收集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熔化,铸成大鐘及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个重达二十四万斤,放置在宫廷里。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进行第二次巡游,途经碣石,宣布拆除原关东六国建造的城廓及堤防,称為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并在碣石山门刻石立碑,碑内容如下:
“遂兴师旅,诛戮无道,為逆灭息。武殄暴逆。復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
皇帝奋威,德幷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產,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羣臣诵烈,请刻此石,垂著仪矩。
译:皇帝兴师用兵,诛灭无道之君,要把反叛平息。武力消灭暴徒,依法平反良民,民心全都归服。论功行赏眾臣,惠泽施及牛马,皇恩遍布全国。
皇帝振奋神威,以德兼并诸侯,天下统一太平。拆除关东旧城,挖通河川堤防,夷平各处险阻。地势既已平坦,眾民不服徭役,天下都得安抚。
男子欣喜耕作,女子修治女红,事事井然有序。皇恩覆盖百业,合力勤勉耕田,无不乐业安居。群臣敬颂伟业,敬请鐫刻此石,永留典范规矩。”─《史记秦始皇纪》
至於拆除原关东六国所建造堤防,原因是為了消除地方割据,这是由於各国堤防的设计不合理。根据《孟子告子篇》的记载,魏国著名水利专家及商人白圭曾向孟子指,自己治理水患的水平胜过大禹,但孟子却不以為然,指责白圭只是将邻国当作蓄水的沟壑,即是将洪水引向别国,令百姓厌恶。
此外,据《汉书沟洫志》的记载,当时齐国和赵魏两国是以黄河為界,赵魏两国位处黄河上游,地势较高,齐国的地势低下,黄河泛滥时齐国所遭受的灾害就较严重,因而齐国首先沿著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以防止黄河的泛滥。
自从齐国沿黄河筑了堤防,令黄河泛滥的水流冲向赵魏两国,於是赵魏两国也沿著黄河建筑了一条离河二十五里的堤防。从以上记载可见,战国诸侯都有利用水利设施,作為削弱敌国的手段,因此秦始皇才强调採取决通川防的措施。
坠城廓、决堤防、夷险阻等措施,除了防止六国遗民据险作乱外,还有方便交通,促进贸易的作用。
秦始皇自消灭六国后,便下令迁徙关东六国富豪十二万户入咸阳,其中以齐楚两地出身的富豪為主。这是因為齐鲁之地崇尚齐鲁学,崇尚聚眾讲学,追求典雅,与主张谋富强,尚功利,务实际的秦国主流思想三晋学截然不同,学术思想的冲突很容易形成反秦舆论,齐鲁儒生讥讽秦始皇封禪一事正是明证。
不过相比起齐国来说,秦始皇更為担心楚国故地,例如他往楚国故地巡视期间,史籍可见其在江东金陵、丹徒、曲阿等地掘地厌天子气的记载,而且亡秦必楚一说,亦反映楚人强烈的復仇慾望。因此徙民以齐楚之地為主,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另一方面,迁徙富豪还有其他政治用意,除了可繁荣首都外,更可避免富豪与六国贵族互相勾结。此外,富豪们在地兼併土地,放高利贷,造成地方不安定因素,将他们迁徙至咸阳,亦有助消除地方势力。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得悉六国字各不相同,决定推行书同政策,按照当时任廷尉的李斯所奏,废除关东六国原有字,将史籀大篆简化為小篆(亦称秦篆),作為全国通用字体,於是令李斯作《仓頡》七章、赵高作《爰歷》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於周宣王时期的大篆《史籀》十五篇,但现时世人皆称李斯為小篆的鼻祖,其相传书跡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嶧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
西汉时期,閭里书师将三篇以六十字為一章合併為《苍頡篇》,共五十五章。西汉时期又称《仓頡》、《爰歷》、《博学》為三苍,但因多种原因,《苍頡篇》字大都失传。
另一方面,据唐朝张怀瓘所著《书断》记载,秦朝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人程邈(字元岑)在狱中花了十年时间,创造隶书,得到秦始皇赏识,被任命為御史。
由於小篆难以在奏事繁多的环境下使用,故此程邈发明的字体颇受欢迎,而因為程邈字体起初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為隶书,但正史没有关於程邈的生平记载。
度量衡传统上是计量长度、体积、轻重单位的统称。度是用来计算长短,量是用来测量体积,衡则用来计算物件重量。战国时代,各国都採用不同的度量衡标準,致令在换算过程中显得十分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