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银狐、续南明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
马周有些犹豫,正旦大朝会后,他被皇帝召到宫中谈话。回来后,就有些神思不定。
“其实你应当回去,我知道你有抱负,而现在正是你展现抱负的时机。在朝中,你有更宽阔的舞台。”李超劝马周回朝堂,李世民找马周谈话,就是私下向马周认了错,并希望他回去。
皇帝给臣子认错,哪怕是私下的,也是极其难得的事情。这个态度,让马周心乱。他心里面,确实希望能在朝中,这并不是他多恋栈权力,而是一个书生的抱负。但凡读书人总是这样的,他们充满着治国平天下,辅佐君王开创大业的梦想。
甚至充满着改造君王的。
之前李世民表现出来的蛮横,伤了马周的心。但现在皇帝认错了,马周心又活了。
“你不回去吗?马周问。
李超笑笑。
“最近重新翻看魏书,看看北魏历史,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崔浩。”
崔浩,北魏著名能臣,也是李超妻子清河崔氏的祖上。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朝里与王猛一样并称的两位著名谋臣。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其母又是范阳卢氏女,他历经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位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甚至北魏能够统一北方,击灭胡夏、北凉,大破柔然,都有他的汗马功劳。
可最后,崔浩却被太武帝满门抄斩,死的无比的惨。
马周当然知道崔浩。
崔浩死于国史之狱,这是公开的说法。太武帝让崔浩主修北魏国史,就如当初李超主修了八部史书一样。不一样的是,李超修的都是前代的史,并没修本朝史。崔浩修北魏国史,因为“暴扬国恶”,并且把《国史》刊刻在石碑上,任过往的行人品评,于是被人拓跋焘杀掉了。
“你觉得太武帝为何杀崔浩?”李超问。
马周先看了看四周,他们现在李家的亭子里,四周很开阔,仆人离的很远。
“崔浩之死,不单纯是国史的问题。崔浩其实一直是太武帝的重臣,甚至是心腹。许多事情,太武帝不方面直接出面做,便都是授意崔浩去做的。比如打压太子,比如诛佛,再比如汉化等等。”
马周对历史很熟,对北魏国史也深有研究。
对于崔浩的死,有自己的看法。
这种看法较深刻,远非普通的流传说法。
“国史之狱,崔浩只是主修,实际修史的另有官员,可最后只有崔浩被满门抄斩,其余修史的官员甚至都没处死。”李超叹道,“其实崔浩之死,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原因,北魏太武帝的汉化改革所引发的反扑。当反扑的势力越来越大,最终太武帝便只能牺牲了崔浩。太武帝后来,曾经发出过感叹,崔浩可惜,悔之晚矣!”
李超今天跟马周说崔浩,并不是单纯的谈历史人物。
而是崔浩这个人,和李超很像。
北魏太武帝,是个有雄心的君主,和李世民很像。他在崔浩等谋臣武将的帮助下,统一北方。又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打击佛教,发展国力,使得北魏空前强大。
不过他的这一系列改革,自然也引起了旧势力的反扑,佛教势力还有北魏的鲜卑贵族们,都在不断的反扑,甚至他们还团结在了太子的下面,把太子扛做大旗反对。
最终,太武帝杀了崔浩。
虽然崔浩死后没几年,太子一党被太武帝严厉打击,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太子最后也气郁而死。
可当时围绕着太武汉化改革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
崔浩之死,表面是因为修国史的事情,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崔浩是改革的先锋,是太武改革的重要谋臣,所以他一直是反扑势力瞄准的靶子。
从某些方面来说,崔浩就是李超。
大唐这些年推行新政无数,涉及各个方面,李超在其中绝对是谋主。
大唐的贞观新政,其改革的力度,不亚于太武的汉化改革,得罪的利益集团也是强大的。
崔浩为什么会死?
因为他是改革先锋,改革的设计师,因此所有人都盯着他。当有大量的人以你为敌的时候,你犯的小错,也会被大肆宣扬,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盯着。
在聚光灯下,一举一动都会被暴露,小错也难以掩饰。
李世民确实几次三番的又邀请李超回朝,尚书令的位置依然替他留着。
可李超坚决不受。
现阶段,来自皇帝的猜忌可能极小,更大的还是来自那些改革中受损的利益集团。站在后面摇摇扇子就好了,没必要自己亲自冲在前面。
况且,李超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经营更多的人脉,拉拢更多的盟友,也化解下那些敌对者的敌意。
灞上李家这些年发展这么迅速,并不是只顾自己发展自己赚钱,李家一直都拉着许多盟友的。不说来自山东的那一票勋贵们,他还通过联姻,与山东士族接近了关系,利益捆绑。还有关陇豪门以及江南士族,甚至是商贾和普通士人等,李超都在四处撒好处。
多一个朋友多条路。
少个敌人少支箭。
如崔浩那样的,做为太武帝的鹰犬,忠心耿耿,让咬谁就咬谁,结果呢,得罪了无数的人,最终不但害的他自己家族被满门抄斩,甚至让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等许多汉族豪门与他联姻的家族跟着被抄灭。
他可不希望哪天李世民杀了他,过个几年又喊一句李超可惜,悔之晚矣。
朝堂上有李世民有太子有房玄龄杜如晦有长孙无忌有马周有魏征这些人就足够了,他们都是坚持推行改革的人,李超虽然是改革的总设计师,但不一定非要呆在朝堂主持嘛。
相比起留在朝堂,李超认为自己好好的赋闲在家,多发展下经济,与各大豪门等利益捆绑起来更重要。
“宾王,你留在朝堂,我在野,也是一样的。”
马周听了李超一席话,也明白了许多。
“贞观新政,改革变法,你是首功。就算你不留在朝堂,也不会有人忘记你的功劳的。不过你离开,但也能让你少受些关注,不用成为集火的靶子。”
“是啊,你在朝中继续推行改革。我呢,就深入敌营,跟他们去交朋友,化敌为友啊!”李超笑着说道。他一直信奉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他提出来的那些改革新政,确实得罪了不少人,但他也相信,自己有办法,让这些人跟着享受到结盟的利益好处。
跟着他李超,有钱赚。
封建诸侯,大家有机会为自己的家族争取到自己的领地。发展工商,大家能成为大唐的资本家。
马周认真道,“文远放心去做,我在朝中定会为文远方便。”
李超笑了。
这话才是他想听的,“这次回朝,陛下准备让你任何职?”
原来马周是尚书右仆射兼户部尚书,但现在右仆射是宇文士及,户部尚书是戴胄,没他位置了。
“中书侍郎。”
李超点头,这个位置好。说来,中书侍郎必加宰相衔,论排位,在中书门下诸相之中,中书侍郎排在第四位,仅在尚书令之后,还在左右仆射之前。在如今中书令空缺的情况下,其实马周一下子成了排名第三的宰相。
这简直是因祸得福,反而排名连升三位了。
在如今中书省为主的中枢时代,中书侍郎是实际主持中书省的,地位特殊,位高权重。李世民看来真的非常看重马周。
“你回中书之后,帮我个忙。”李超道。
“你说。”马周也没客气,本来这种事情,不合规矩。
“这次陛下把辽东的地大加分封,各家得到辽东封地的贵族们,此刻都谋划着怎么劝陛下发兵征辽呢。还都想着兵发越多越好,恨不得和杨广一样一次发个百万大军,一举灭辽。”李超摇了摇头,虽然他也是辽东的封侯之一,可他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面。
“我希望你回中书之后,力保朝廷不出兵征辽。”
马周有些意外。
“不征辽?”
“嗯,眼下征辽时机不到。朝廷真要有实力了,也是先收拾统叶护,先打西域在说。”
“可那些封侯未必肯等啊。”
李超笑了笑。
“想打辽东当然也行,不过就得自己去打了。我这里有一个提案,就是对高句丽的五年计划。计划有两部份,一部分是朝廷放出风声假意要征辽,然后我们暗中策反泉盖苏文父子发起叛乱,让高句丽内乱。”
马周问第二部份。
“第二部份嘛,就是朝廷允许辽东的封侯甚至是大唐的商贾,向朝廷申请私掠许可证后,开船前往高句丽沿海劫掠。”
马周对李超的这个海贼战略计划,有所耳闻。如果朝廷真的颁发这种许可证,那么确实能给高句丽很大的打击。
并且,李超的造船厂马上就能得到无数新订单,大赚一笔了。
“我支持你的计划。”马周答道。
“造船厂准备扩大规模,招募新合伙人和发行股票募集扩张资金,计划修建多个造船厂,并建设配套的木材厂、帆缆厂、铁锚厂等,我们计划一年能产三百多条三桅帆船,相当于一天产一艘。这个船厂,我给你留一份!”
马周摇头,“我不方便参股的。”
“朝廷也没有律法规定你不能参股,再说,到时以你儿子名义入股,他是我义子,在我船厂入一股有问题吗?”
李超这次打算多招些股东,拉他上百家贵族一起,这样一来,有钱大家赚,同利益共进退。
他甚至打算把太子再拉进来参一股。
马周有些犹豫,正旦大朝会后,他被皇帝召到宫中谈话。回来后,就有些神思不定。
“其实你应当回去,我知道你有抱负,而现在正是你展现抱负的时机。在朝中,你有更宽阔的舞台。”李超劝马周回朝堂,李世民找马周谈话,就是私下向马周认了错,并希望他回去。
皇帝给臣子认错,哪怕是私下的,也是极其难得的事情。这个态度,让马周心乱。他心里面,确实希望能在朝中,这并不是他多恋栈权力,而是一个书生的抱负。但凡读书人总是这样的,他们充满着治国平天下,辅佐君王开创大业的梦想。
甚至充满着改造君王的。
之前李世民表现出来的蛮横,伤了马周的心。但现在皇帝认错了,马周心又活了。
“你不回去吗?马周问。
李超笑笑。
“最近重新翻看魏书,看看北魏历史,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崔浩。”
崔浩,北魏著名能臣,也是李超妻子清河崔氏的祖上。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朝里与王猛一样并称的两位著名谋臣。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其母又是范阳卢氏女,他历经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位至司徒,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甚至北魏能够统一北方,击灭胡夏、北凉,大破柔然,都有他的汗马功劳。
可最后,崔浩却被太武帝满门抄斩,死的无比的惨。
马周当然知道崔浩。
崔浩死于国史之狱,这是公开的说法。太武帝让崔浩主修北魏国史,就如当初李超主修了八部史书一样。不一样的是,李超修的都是前代的史,并没修本朝史。崔浩修北魏国史,因为“暴扬国恶”,并且把《国史》刊刻在石碑上,任过往的行人品评,于是被人拓跋焘杀掉了。
“你觉得太武帝为何杀崔浩?”李超问。
马周先看了看四周,他们现在李家的亭子里,四周很开阔,仆人离的很远。
“崔浩之死,不单纯是国史的问题。崔浩其实一直是太武帝的重臣,甚至是心腹。许多事情,太武帝不方面直接出面做,便都是授意崔浩去做的。比如打压太子,比如诛佛,再比如汉化等等。”
马周对历史很熟,对北魏国史也深有研究。
对于崔浩的死,有自己的看法。
这种看法较深刻,远非普通的流传说法。
“国史之狱,崔浩只是主修,实际修史的另有官员,可最后只有崔浩被满门抄斩,其余修史的官员甚至都没处死。”李超叹道,“其实崔浩之死,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原因,北魏太武帝的汉化改革所引发的反扑。当反扑的势力越来越大,最终太武帝便只能牺牲了崔浩。太武帝后来,曾经发出过感叹,崔浩可惜,悔之晚矣!”
李超今天跟马周说崔浩,并不是单纯的谈历史人物。
而是崔浩这个人,和李超很像。
北魏太武帝,是个有雄心的君主,和李世民很像。他在崔浩等谋臣武将的帮助下,统一北方。又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打击佛教,发展国力,使得北魏空前强大。
不过他的这一系列改革,自然也引起了旧势力的反扑,佛教势力还有北魏的鲜卑贵族们,都在不断的反扑,甚至他们还团结在了太子的下面,把太子扛做大旗反对。
最终,太武帝杀了崔浩。
虽然崔浩死后没几年,太子一党被太武帝严厉打击,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太子最后也气郁而死。
可当时围绕着太武汉化改革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
崔浩之死,表面是因为修国史的事情,实际上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崔浩是改革的先锋,是太武改革的重要谋臣,所以他一直是反扑势力瞄准的靶子。
从某些方面来说,崔浩就是李超。
大唐这些年推行新政无数,涉及各个方面,李超在其中绝对是谋主。
大唐的贞观新政,其改革的力度,不亚于太武的汉化改革,得罪的利益集团也是强大的。
崔浩为什么会死?
因为他是改革先锋,改革的设计师,因此所有人都盯着他。当有大量的人以你为敌的时候,你犯的小错,也会被大肆宣扬,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盯着。
在聚光灯下,一举一动都会被暴露,小错也难以掩饰。
李世民确实几次三番的又邀请李超回朝,尚书令的位置依然替他留着。
可李超坚决不受。
现阶段,来自皇帝的猜忌可能极小,更大的还是来自那些改革中受损的利益集团。站在后面摇摇扇子就好了,没必要自己亲自冲在前面。
况且,李超也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经营更多的人脉,拉拢更多的盟友,也化解下那些敌对者的敌意。
灞上李家这些年发展这么迅速,并不是只顾自己发展自己赚钱,李家一直都拉着许多盟友的。不说来自山东的那一票勋贵们,他还通过联姻,与山东士族接近了关系,利益捆绑。还有关陇豪门以及江南士族,甚至是商贾和普通士人等,李超都在四处撒好处。
多一个朋友多条路。
少个敌人少支箭。
如崔浩那样的,做为太武帝的鹰犬,忠心耿耿,让咬谁就咬谁,结果呢,得罪了无数的人,最终不但害的他自己家族被满门抄斩,甚至让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等许多汉族豪门与他联姻的家族跟着被抄灭。
他可不希望哪天李世民杀了他,过个几年又喊一句李超可惜,悔之晚矣。
朝堂上有李世民有太子有房玄龄杜如晦有长孙无忌有马周有魏征这些人就足够了,他们都是坚持推行改革的人,李超虽然是改革的总设计师,但不一定非要呆在朝堂主持嘛。
相比起留在朝堂,李超认为自己好好的赋闲在家,多发展下经济,与各大豪门等利益捆绑起来更重要。
“宾王,你留在朝堂,我在野,也是一样的。”
马周听了李超一席话,也明白了许多。
“贞观新政,改革变法,你是首功。就算你不留在朝堂,也不会有人忘记你的功劳的。不过你离开,但也能让你少受些关注,不用成为集火的靶子。”
“是啊,你在朝中继续推行改革。我呢,就深入敌营,跟他们去交朋友,化敌为友啊!”李超笑着说道。他一直信奉那句话,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他提出来的那些改革新政,确实得罪了不少人,但他也相信,自己有办法,让这些人跟着享受到结盟的利益好处。
跟着他李超,有钱赚。
封建诸侯,大家有机会为自己的家族争取到自己的领地。发展工商,大家能成为大唐的资本家。
马周认真道,“文远放心去做,我在朝中定会为文远方便。”
李超笑了。
这话才是他想听的,“这次回朝,陛下准备让你任何职?”
原来马周是尚书右仆射兼户部尚书,但现在右仆射是宇文士及,户部尚书是戴胄,没他位置了。
“中书侍郎。”
李超点头,这个位置好。说来,中书侍郎必加宰相衔,论排位,在中书门下诸相之中,中书侍郎排在第四位,仅在尚书令之后,还在左右仆射之前。在如今中书令空缺的情况下,其实马周一下子成了排名第三的宰相。
这简直是因祸得福,反而排名连升三位了。
在如今中书省为主的中枢时代,中书侍郎是实际主持中书省的,地位特殊,位高权重。李世民看来真的非常看重马周。
“你回中书之后,帮我个忙。”李超道。
“你说。”马周也没客气,本来这种事情,不合规矩。
“这次陛下把辽东的地大加分封,各家得到辽东封地的贵族们,此刻都谋划着怎么劝陛下发兵征辽呢。还都想着兵发越多越好,恨不得和杨广一样一次发个百万大军,一举灭辽。”李超摇了摇头,虽然他也是辽东的封侯之一,可他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面。
“我希望你回中书之后,力保朝廷不出兵征辽。”
马周有些意外。
“不征辽?”
“嗯,眼下征辽时机不到。朝廷真要有实力了,也是先收拾统叶护,先打西域在说。”
“可那些封侯未必肯等啊。”
李超笑了笑。
“想打辽东当然也行,不过就得自己去打了。我这里有一个提案,就是对高句丽的五年计划。计划有两部份,一部分是朝廷放出风声假意要征辽,然后我们暗中策反泉盖苏文父子发起叛乱,让高句丽内乱。”
马周问第二部份。
“第二部份嘛,就是朝廷允许辽东的封侯甚至是大唐的商贾,向朝廷申请私掠许可证后,开船前往高句丽沿海劫掠。”
马周对李超的这个海贼战略计划,有所耳闻。如果朝廷真的颁发这种许可证,那么确实能给高句丽很大的打击。
并且,李超的造船厂马上就能得到无数新订单,大赚一笔了。
“我支持你的计划。”马周答道。
“造船厂准备扩大规模,招募新合伙人和发行股票募集扩张资金,计划修建多个造船厂,并建设配套的木材厂、帆缆厂、铁锚厂等,我们计划一年能产三百多条三桅帆船,相当于一天产一艘。这个船厂,我给你留一份!”
马周摇头,“我不方便参股的。”
“朝廷也没有律法规定你不能参股,再说,到时以你儿子名义入股,他是我义子,在我船厂入一股有问题吗?”
李超这次打算多招些股东,拉他上百家贵族一起,这样一来,有钱大家赚,同利益共进退。
他甚至打算把太子再拉进来参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