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4章 过堂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银狐、续南明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唐朝好地主最新章节!
午后。
汉京上东区,御旨敕造赵王府中。
崔莺莺临桌翻看着账本,红线、四娘还有郑婉言与卢音音四人则在帮着对账。屋里五个女人很忙碌,算盘珠子拔的哗啦啦响。
李超面带微笑走了进来,崔莺莺也不抬头看他。
倒是红线抬头对他笑了一下,又马上低头算账去了。
崔莺莺算盘打的极快,她甚至能在算盘上同时记两三笔账。
李超站了一会,忍不住,干脆搬了一张椅子坐到崔莺莺旁边,眼睛瞄到账本上,帮她报数字。
“你这样我没法对数了。”崔莺莺停下来。
其它几个女人也立马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一起望过来。
李超呵呵一笑,“家里不是有账房吗,那些可都是盘账高手,哪用的着你再辛苦对一遍。”
李家如今这么大的产业,真让这几个女人对账,一天对到晚也对不过来。李家的产业,都有一套严格的会计和出纳制度,会计管账,出纳管钱。甚至整个李家产业的账本,都要定期上报审核的,会计出纳既受块块管辖,也受条条管理。
有这套严格的财务制度,谁想在李家的产业里伸手,那真是找死。虽然一直都有人这样干,但每个一伸手的,基本上都被捉了。
崔莺莺也只是习惯了,把下面报上来的总账,经常对一对。倒不是查差错,只是让自己心里有个数。
“这几年我们家的棉产业真是越来越大了,五年前刚做的时候,哪里想到,今天居然有这么大的市场和利润。”
其实按历史记载,棉布其实在汉代之时,海南云南等地就已经有了棉花和棉纺技术了,当时生产的一种叫广幅布的就是棉布,为汉朝广为征用。
另外汉书哀牢夷中也记载当时云南山区和澜沧江流域的棉纺生产情况,书中写哀牢山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蓝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织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
帛叠即是白叠,蓝干细布是有蓝花的棉布,梧桐木华即是棉花。
在西域地区,高昌等地也种植棉花,生产棉布。
西域商人带来中原的白叠布,就广受欢迎,还十分贵重,不少棉布比丝绸还贵。但比较奇怪的是,棉花在中原却一直没有种植,多数只是在贵族们的花园里当做观赏植物。
李超在五年前,开始在西北种植棉花,并派人培育改良新品种,又发明了去籽的脚踏轧花机。
这种机由两个滚筒组成,一个滚筒上面布满了铁制的尖钉,可以抓住棉花,将其跟棉籽分开。第二个滚筒上布满了短而硬的毛,将第一个滚筒上的棉花刷下来,使其不致堵塞。
这种脚跟轧花机器的产生,让棉花的加工效率极大的提升。
在高昌,当地种植棉花的人,去籽主要还是采用手工摘籽和铁杖赶搓去籽,这种方法效率十分低下,一天也去不了几斤籽棉,得不到多少净棉。
而采用这种新式的轧花机,一斤能加工几十斤籽棉,得到一二十斤净棉。
这可是比宋代时黄道婆发明的脚踏搅车还先进,黄道婆的搅车,主要结构是一对辗轴,一根小轴加一根大轴,使用时,要两人摇轴,一人将棉喂入两轴之间,利用这两根直径不等,速度不等,回转方向相反的辗轴相互辗轧,使棉籽核和棉纤维分离。
但这种搅车效率,是远不如李超设计的这种。
以前棉花产量限制,最主要的还是这道去籽的工序,要把棉籽一粒粒摘出来,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人工。而现在用轧花机,却能数十倍的提升效率。
种棉,摘棉,去籽,还要弹松,再纺纱,再织布,再染色,可以说,其工序也是极为复杂的。
传统的纺棉纱的纺车,都是单锭手摇纺车,纺五个时辰也只能得到棉纱四两,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应一架织布机的需求。而且这种纺车纱绽转速快,棉纱常因牵伸不及或捻度过大而绷断,这种纺车,本来是纺麻纺丝的,并不适合纺棉纱。
李超对纺车的改进,直接是上了大纺车,尤其是那种利用水力驱动的大纺车,一架水车纺车有纱锭几十枚,利用水车驱动。普通手摇纺车一天才纺纱一斤不到,脚踏大纺车一天也才能纺三四斤。
而李超的水力大纺车,一昼夜却能纺一百多斤。
虽然珍妮机也能提高旧式纺车十倍的效率,但这种机器适合于无法利用水力的地方,如果有合适的河流利用水力纺车,一架水力纺车却也是珍妮机无法比拟的。
有了水力大纺车后,织布又跟不上了,李超又组织人研究改进了织布机。
如今在李家发展棉纺五年后,大唐的棉花种植面积已经很广了,一年的棉布产量也是极大。不过这个新兴的行业,与其它丝绸、麻布等行业完全不同的是,丝、麻这几个传统的丝织行业,基本上都是以家族和手工为主,没有什么大的纺织作坊,以家族纺织为主。
但棉纺却又完全不同。
除了棉花种植,现在棉花去籽,纺棉纱,和织绵布,却都是由李家的独家经营。李家走的是大纺织厂的路线,建立于各地的棉花仓库,一座座的棉纺厂和水力大纺车。一家家织布厂,水力织布机。
许多厂子,都是拥有数千纺织女工。
李家让出来的,只有印染、销售这一块,也还只是让出了小部分。
都说垄断是最赚钱的。
过去的白叠布,如今的棉布。
虽然已经从过去的高端市场走下来了,随着这几年产量的不断提高,棉布比丝绸便宜多了,但比麻布还是要贵的。
可棉布却比麻布更受欢迎。
尤其是李家采用的大工厂纺织模式,使得成本很低,李家的棉布,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比麻布成本低多了,但在市场上,价格却是棉布的多倍,并且极受欢迎。
这么一个新兴的市场,如今是李家又一个聚宝盆,和李家的瓷器、茶叶、糖、纸、书一样,火爆无比。
崔莺莺她们都惊讶无比,甚至自己都有些弄不明白。
可在李超看来,穿越者知道棉布是未来主流很正常,加上他又有这个地位和财力,把棉花种植和纺织产业规模化,其实是个简单的事情。只要一规模化,钱自然就赚的多,尤其是垄断化,利润更高。
“今年我们收购到的棉花是去年的两倍,我估计明年会有更多的人种植棉花。”崔莺莺道。
因为如今棉布的价格高,利润也就高,李家自己也种不了那么多,于是收购棉花。收购的价格还挺高,总之大家都是聪明人,算一下,得出种棉花比种粮食种麻甚至是比种桑养蚕更赚钱后,于是大家都跟着种棉花了。
尤其是种棉的地,不需要好地。
再有一个原因,也是如今朝廷两税,开始全面征钱,不再征实物的好处就是,大家不需要非要种粮种麻种桑了,他们种了棉花能卖更多钱,然后直接向朝廷交钱就好了。这也是大大的方便和解放了百姓,甚至没有了丁役丁税,按田征税,于是不少人直接把女儿送到纺织厂里做工,拿更轻松的钱。
一个丫头在家里帮忙种田,也干不了多少活,但到了厂里,却能拿到固定的薪水,如果节省点,一年赚的钱甚至比过去一家人种地赚的还多,毕竟如今粮食又不太值钱。
“这是好事。”李超对十三娘她们道,“更多的人种棉花,那么棉纺这个市场就更大。这也是朝廷对这个行业的支持,有了棉花,就能制作棉鞋棉袄,对于北方抵御严寒更佳。甚至朝廷以后打下辽东,在那边驻军打仗,也好用的。”
这两年,李记每年都接到朝廷大量的订单,都是生产御寒的将士棉装。
不过棉布的出现,也一样影响到了不少人,那就是对传统的布匹冲击。传统的布,也就是麻布和葛布,以麻布为主。
如今棉布横空出世,对麻布市场影响极大。传统麻布生产,基本上都是家庭生产,种麻沤麻纺纱织布,许多百姓家庭,男耕女织,一家人的衣服,都是自己纺织裁缝的。而市场上的麻布,则是家庭剩余后拿到市场上出售。
现在李超弄出来的棉布,相比麻布更舒适精美,已经在抢占市场了。现在价格还相对高些,但以后肯定慢慢降低,以后更多的人种棉,百姓种麻织出来的麻布,可能市场上已经需要不了那么多,或者价格会压的更低。
这就是棉纺织规模产业化,和麻布家庭生产的竞争碰撞了。
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李超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总不能因此就舍弃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吧。
“那几个姑娘我已经都安置好了。”崔莺莺冷不丁来了句。
李超本以为她不会提起了呢,于是只好嘿嘿笑了几声。
“你说你自己出去玩就算了,居然还带着几个学生去,还敢带着太子去,简直是为师不尊。”
李超连忙拿出皇帝做挡箭牌,“其实是皇上让我带太子去的,我就顺便把来十一他们一起带去给太子做个伴。”
崔十三娘半信半疑。
“然后你就自己也挑了两个,还带回来了?”
“那两姑娘我没碰过的,要不给你做侍女服侍你吧。”
崔莺莺哼了一声,“人都已经带回来了,还说这些有的没的做什么。那些姑娘们都还不错,也不算什么乱七八糟的人。既然都带回来了,也不能委屈了人家,就收了吧。来十一郎他们那边我也问过了,他们愿意纳为妾,这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那就这样给他们四个办了吧,回头摆几桌酒,家里人热闹一下。”李超笑着道:“至于我那两个,就不必了。”
崔莺莺伸手在李超腰上一掐,刚好只掐了层皮,疼的李超直吸气。“我说王爷,你就别得了好处还卖乖了。弄的好像我十三娘容不得人似的,别人还以为我把你赶回来的人赶走了呢。今晚就摆几桌酒席,让府里下人们都来拜见下新人。”
午后。
汉京上东区,御旨敕造赵王府中。
崔莺莺临桌翻看着账本,红线、四娘还有郑婉言与卢音音四人则在帮着对账。屋里五个女人很忙碌,算盘珠子拔的哗啦啦响。
李超面带微笑走了进来,崔莺莺也不抬头看他。
倒是红线抬头对他笑了一下,又马上低头算账去了。
崔莺莺算盘打的极快,她甚至能在算盘上同时记两三笔账。
李超站了一会,忍不住,干脆搬了一张椅子坐到崔莺莺旁边,眼睛瞄到账本上,帮她报数字。
“你这样我没法对数了。”崔莺莺停下来。
其它几个女人也立马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一起望过来。
李超呵呵一笑,“家里不是有账房吗,那些可都是盘账高手,哪用的着你再辛苦对一遍。”
李家如今这么大的产业,真让这几个女人对账,一天对到晚也对不过来。李家的产业,都有一套严格的会计和出纳制度,会计管账,出纳管钱。甚至整个李家产业的账本,都要定期上报审核的,会计出纳既受块块管辖,也受条条管理。
有这套严格的财务制度,谁想在李家的产业里伸手,那真是找死。虽然一直都有人这样干,但每个一伸手的,基本上都被捉了。
崔莺莺也只是习惯了,把下面报上来的总账,经常对一对。倒不是查差错,只是让自己心里有个数。
“这几年我们家的棉产业真是越来越大了,五年前刚做的时候,哪里想到,今天居然有这么大的市场和利润。”
其实按历史记载,棉布其实在汉代之时,海南云南等地就已经有了棉花和棉纺技术了,当时生产的一种叫广幅布的就是棉布,为汉朝广为征用。
另外汉书哀牢夷中也记载当时云南山区和澜沧江流域的棉纺生产情况,书中写哀牢山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蓝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织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
帛叠即是白叠,蓝干细布是有蓝花的棉布,梧桐木华即是棉花。
在西域地区,高昌等地也种植棉花,生产棉布。
西域商人带来中原的白叠布,就广受欢迎,还十分贵重,不少棉布比丝绸还贵。但比较奇怪的是,棉花在中原却一直没有种植,多数只是在贵族们的花园里当做观赏植物。
李超在五年前,开始在西北种植棉花,并派人培育改良新品种,又发明了去籽的脚踏轧花机。
这种机由两个滚筒组成,一个滚筒上面布满了铁制的尖钉,可以抓住棉花,将其跟棉籽分开。第二个滚筒上布满了短而硬的毛,将第一个滚筒上的棉花刷下来,使其不致堵塞。
这种脚跟轧花机器的产生,让棉花的加工效率极大的提升。
在高昌,当地种植棉花的人,去籽主要还是采用手工摘籽和铁杖赶搓去籽,这种方法效率十分低下,一天也去不了几斤籽棉,得不到多少净棉。
而采用这种新式的轧花机,一斤能加工几十斤籽棉,得到一二十斤净棉。
这可是比宋代时黄道婆发明的脚踏搅车还先进,黄道婆的搅车,主要结构是一对辗轴,一根小轴加一根大轴,使用时,要两人摇轴,一人将棉喂入两轴之间,利用这两根直径不等,速度不等,回转方向相反的辗轴相互辗轧,使棉籽核和棉纤维分离。
但这种搅车效率,是远不如李超设计的这种。
以前棉花产量限制,最主要的还是这道去籽的工序,要把棉籽一粒粒摘出来,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人工。而现在用轧花机,却能数十倍的提升效率。
种棉,摘棉,去籽,还要弹松,再纺纱,再织布,再染色,可以说,其工序也是极为复杂的。
传统的纺棉纱的纺车,都是单锭手摇纺车,纺五个时辰也只能得到棉纱四两,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应一架织布机的需求。而且这种纺车纱绽转速快,棉纱常因牵伸不及或捻度过大而绷断,这种纺车,本来是纺麻纺丝的,并不适合纺棉纱。
李超对纺车的改进,直接是上了大纺车,尤其是那种利用水力驱动的大纺车,一架水车纺车有纱锭几十枚,利用水车驱动。普通手摇纺车一天才纺纱一斤不到,脚踏大纺车一天也才能纺三四斤。
而李超的水力大纺车,一昼夜却能纺一百多斤。
虽然珍妮机也能提高旧式纺车十倍的效率,但这种机器适合于无法利用水力的地方,如果有合适的河流利用水力纺车,一架水力纺车却也是珍妮机无法比拟的。
有了水力大纺车后,织布又跟不上了,李超又组织人研究改进了织布机。
如今在李家发展棉纺五年后,大唐的棉花种植面积已经很广了,一年的棉布产量也是极大。不过这个新兴的行业,与其它丝绸、麻布等行业完全不同的是,丝、麻这几个传统的丝织行业,基本上都是以家族和手工为主,没有什么大的纺织作坊,以家族纺织为主。
但棉纺却又完全不同。
除了棉花种植,现在棉花去籽,纺棉纱,和织绵布,却都是由李家的独家经营。李家走的是大纺织厂的路线,建立于各地的棉花仓库,一座座的棉纺厂和水力大纺车。一家家织布厂,水力织布机。
许多厂子,都是拥有数千纺织女工。
李家让出来的,只有印染、销售这一块,也还只是让出了小部分。
都说垄断是最赚钱的。
过去的白叠布,如今的棉布。
虽然已经从过去的高端市场走下来了,随着这几年产量的不断提高,棉布比丝绸便宜多了,但比麻布还是要贵的。
可棉布却比麻布更受欢迎。
尤其是李家采用的大工厂纺织模式,使得成本很低,李家的棉布,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比麻布成本低多了,但在市场上,价格却是棉布的多倍,并且极受欢迎。
这么一个新兴的市场,如今是李家又一个聚宝盆,和李家的瓷器、茶叶、糖、纸、书一样,火爆无比。
崔莺莺她们都惊讶无比,甚至自己都有些弄不明白。
可在李超看来,穿越者知道棉布是未来主流很正常,加上他又有这个地位和财力,把棉花种植和纺织产业规模化,其实是个简单的事情。只要一规模化,钱自然就赚的多,尤其是垄断化,利润更高。
“今年我们收购到的棉花是去年的两倍,我估计明年会有更多的人种植棉花。”崔莺莺道。
因为如今棉布的价格高,利润也就高,李家自己也种不了那么多,于是收购棉花。收购的价格还挺高,总之大家都是聪明人,算一下,得出种棉花比种粮食种麻甚至是比种桑养蚕更赚钱后,于是大家都跟着种棉花了。
尤其是种棉的地,不需要好地。
再有一个原因,也是如今朝廷两税,开始全面征钱,不再征实物的好处就是,大家不需要非要种粮种麻种桑了,他们种了棉花能卖更多钱,然后直接向朝廷交钱就好了。这也是大大的方便和解放了百姓,甚至没有了丁役丁税,按田征税,于是不少人直接把女儿送到纺织厂里做工,拿更轻松的钱。
一个丫头在家里帮忙种田,也干不了多少活,但到了厂里,却能拿到固定的薪水,如果节省点,一年赚的钱甚至比过去一家人种地赚的还多,毕竟如今粮食又不太值钱。
“这是好事。”李超对十三娘她们道,“更多的人种棉花,那么棉纺这个市场就更大。这也是朝廷对这个行业的支持,有了棉花,就能制作棉鞋棉袄,对于北方抵御严寒更佳。甚至朝廷以后打下辽东,在那边驻军打仗,也好用的。”
这两年,李记每年都接到朝廷大量的订单,都是生产御寒的将士棉装。
不过棉布的出现,也一样影响到了不少人,那就是对传统的布匹冲击。传统的布,也就是麻布和葛布,以麻布为主。
如今棉布横空出世,对麻布市场影响极大。传统麻布生产,基本上都是家庭生产,种麻沤麻纺纱织布,许多百姓家庭,男耕女织,一家人的衣服,都是自己纺织裁缝的。而市场上的麻布,则是家庭剩余后拿到市场上出售。
现在李超弄出来的棉布,相比麻布更舒适精美,已经在抢占市场了。现在价格还相对高些,但以后肯定慢慢降低,以后更多的人种棉,百姓种麻织出来的麻布,可能市场上已经需要不了那么多,或者价格会压的更低。
这就是棉纺织规模产业化,和麻布家庭生产的竞争碰撞了。
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李超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总不能因此就舍弃更先进的生产方式吧。
“那几个姑娘我已经都安置好了。”崔莺莺冷不丁来了句。
李超本以为她不会提起了呢,于是只好嘿嘿笑了几声。
“你说你自己出去玩就算了,居然还带着几个学生去,还敢带着太子去,简直是为师不尊。”
李超连忙拿出皇帝做挡箭牌,“其实是皇上让我带太子去的,我就顺便把来十一他们一起带去给太子做个伴。”
崔十三娘半信半疑。
“然后你就自己也挑了两个,还带回来了?”
“那两姑娘我没碰过的,要不给你做侍女服侍你吧。”
崔莺莺哼了一声,“人都已经带回来了,还说这些有的没的做什么。那些姑娘们都还不错,也不算什么乱七八糟的人。既然都带回来了,也不能委屈了人家,就收了吧。来十一郎他们那边我也问过了,他们愿意纳为妾,这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那就这样给他们四个办了吧,回头摆几桌酒,家里人热闹一下。”李超笑着道:“至于我那两个,就不必了。”
崔莺莺伸手在李超腰上一掐,刚好只掐了层皮,疼的李超直吸气。“我说王爷,你就别得了好处还卖乖了。弄的好像我十三娘容不得人似的,别人还以为我把你赶回来的人赶走了呢。今晚就摆几桌酒席,让府里下人们都来拜见下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