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五章 长江大桥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银狐、续南明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盛唐不遗憾最新章节!
李安的想法与李隆基是一致的,只要美洲土著文明乖乖的臣服于大唐帝国,大唐帝国完全可以善待他们,利用他们土著的人力,为大唐帝国更好的建设美洲,若这些土著选择与大唐帝国相对抗,则必须要狠狠的对这些美洲土著进行打击,让他们明白与大唐帝国对抗是自取灭亡。
大唐帝国最终的目标,是要将整个美洲大陆全部拿下,将大唐的国土面积扩大数倍,获得更多的物产和资源,这是大唐帝国的既定国策,任何人都阻挡不了。
离开皇宫之后,李安开始重新部署研发中心的研发方向,重点研发海洋船舶和铁路系统,其它的项目全部靠后,以符合大唐帝国目前的既定政策,让大唐帝国可以发展的更加快速。
只要肯投资,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研究是肯定会出成果的,很快,更加先进的火车头和更先进,可靠性更高的蒸汽轮机被研发出来。
新型火车头的功率更大,可以获得更高的速度,实现铁路系统的提速,而新的蒸汽轮机也更加大型化,可以提供更大的动力,并满足建造更大吨位海洋船舶的能力。
这些新研发出来的科研项目,很快就进行了量产,而由于铁路和船舶的需求量太大,所以,老旧的型号并没有被淘汰,而是一直在继续使用。
而就在科技研发的同时,从美洲带回来的各种作物,已经进入了收获的季节,皇帝亲自带领众大臣,前往皇家御用田地里,亲自验证李安所说的亩产万斤的红薯,到底能亩产多少。
这些红薯和玉米等作物,都是种植在温室大棚里的,在天气热的时候,大棚的顶部都是完全敞开的,甚至,在日光特别强烈的时候,还要搭建遮阳棚,以减轻日光对植物的伤害。
按照李安的估算,经过最精心照料的红薯,亩产就算达不到万斤,也差不了多少了,总之,产量肯定远远高于大唐目前的其它作物,甚至十几倍。
“陛下,这些红薯分别经过不同的照顾,产量肯定是不同的,现在,我们先去看看红薯,这个作物的产量是最高的。”
李安开口建议,并带着李隆基前往种植红薯的区域。
一走进红薯的种植区域,抬眼看到的,全是郁郁葱葱的红薯藤,看上去非常的漂亮,虽然已经到收获的季节了,红薯藤已经有所变老,没有春夏季节的葱翠,但仍旧非常不错,至少大部分仍旧是绿色的。
皇帝与众大臣,一边看着这些郁郁葱葱的红薯藤,一边饶有兴致的讨论红薯的亩产,有的相信李安,觉得这些红薯肯定有亩产万斤的产量,但也有部分大臣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李安说的数据有些太夸张了,亩产万斤根本就不可能达到。
总之,各种议论都有,不同的大臣有不同的看法,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都在等着看结果,只有红薯全部收获上来,并称量重量,才能确定到底能亩产能达到多少。
“这些红薯藤比刚栽种的时候多了很多,不知这下面是否真的能收获一亩万斤,开始吧!”
李隆基坐在一处遮阳的比较舒适的位置,开口下令,让干活的人,立即开始收获红薯。
由于红薯种了很多,而且,分为五种情况,照顾和施肥的等级不一样,所以,要分别进行收获,以搞清楚每一种种植条件,所能达到的产量。
而收获的时候,当然是以产量最低的一种开始收获了。
由于皇帝亲自莅临现场,所以,自然不能让皇帝久等,如此,干活的人就需要特别多才行。
朝廷的农业技术官员,调拨了一百多人,现场进行收获红薯的行动,这一百人分成十组,每组十人,负责一分地的面积。
人多就是力量大,一百多人分工合作,很快就将一亩地的红薯给收获完了,另外,为了防止遗漏,还有几十人在田地里翻土,并时不时的发现少量的红薯。
“陛下,应该差不多了,田地里就算还有,也没有多少了。”
李安开口说道,并示意皇帝下旨称重。
李隆基点了点头,开口道:“好了,差不多了,开始称重吧!”
皇帝一下令,农业部分的官员,开始对红薯进行称重。
“陛下,一共三千五百斤,大丰收啊!”
一名农业部门的官员,兴奋的说道。
“三千五百斤,居然有这么多,而且还是照顾最少的。”
“三千五百斤,这比小麦的产量高出十倍,果然是好东西啊!若是大唐的土地里都种上红薯,就再也不会发生饥荒了。”
“可这红薯是湿重,这么多的红薯,该如何保存呢?搁久了会发生霉烂的。”
众大臣一听红薯的产量,顿时觉得很高兴,但同时也担心红薯不好保存,时间一长就会霉烂。
李安听到了这些大臣的谈话,并立即命人找一些外形好点的红薯,并清洗干净,然后当着所有人的面,亲自将红薯切成圆形的薄片,并开口道:“陛下,红薯容易霉烂,所以,若要进行长时间的保存,必须将其切成圆形的薄片,并放在阳光下晾晒,如此,三五年都不会发生霉烂,甚至能保存更长的时间。”
“就是切成这样的薄片?如此一来,一百斤红薯晒成红薯干,还能剩下多少?”
李隆基开口问道,关于红薯干,李安早就说过了,不过,他还是要多问一次。
“陛下,一百斤新鲜的红薯,大约可以晒出二十四斤至二十六斤左右,平均起来二十五斤。”
李安开口回答。
关于新鲜的红薯能晾晒多少红薯干,李安是非常清楚的,在来到大唐之前,李安曾多次听老一辈的人说过,在粮食匮乏的年代,红薯是所有家庭的主食,而关于红薯的相关知识,李安自然烂熟于心,甚至连红薯的种类都能搞得一清二楚。
“一百斤新鲜的红薯可以晾晒二十五斤红薯干,如此,三千五百斤红薯就可以晾晒近千斤的红薯干,这份产量着实不少啊!比我大唐任何作物的产量都要高。而且,还是几乎没有照顾的一亩田地。”
一名农业部门的官员,一脸兴奋的说道,所有的试验田都是他亲自负责照顾的,所以,关于每一亩地的情况,他是最清楚的,现如今,照顾最少的一亩贫瘠的土地,都能有三千五百斤的产量,那么,照顾好一些的田地,肯定能产出更高产量的红薯。
李隆基对红薯的产量非常满意,并继续让人收获下一亩田地的红薯,看看照顾好一些的红薯,能亩产多少。
很快,下面几亩田地的红薯也全都被收获干净,产量分别是五千斤,六千斤、六千五百斤,八千斤,也就是说,产量最高的红薯,达到了亩产八千斤,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产量了。
“八千斤,距离一万斤已经很近了,就算晒干也足有两千斤,是普通农作物的十倍,这个红薯非常好,值得在大唐大力推广,日后,我大唐再也不用担心发生饥荒了。”
李隆基大为高兴,对大唐能拥有如此高产的粮食作物而高兴,众大臣也同样非常的高兴,并互相道贺,庆祝大唐发现优良的粮食作物。
红薯最高亩产八千斤,这一消息,很快就在京城传开了,所有的大唐百姓,听说红薯居然有如此高的产量,全都大为惊奇,并奔走相告,将这一消息告诉自己认识的人,很很快就传到了很远的州县。
有高产的粮食,谁不想种呢?就算眼下大唐并无缺粮的危机,但多存储一些粮食总是好的,很多大唐百姓,尤其是贫穷的百姓,几乎全都被饿过,对食物危机有深深的恐惧,能多准备一些粮食,会让他们更加的安心,同时,在遇到灾祸年份的时候,也能有办法活下来。
随后的几日,玉米和土豆也全都进入了收获期,李隆基每次都亲临现场,以展现皇帝对农业的重视。
而土豆和玉米的产量也着实不少,比大唐的其它作物要高很多,虽说红薯的产量是最高的,但也不能只种红薯一样,这样营养就不均衡了,多种作物一起种,才能更好的改善大唐百姓的营养结构。
红薯、玉米、土豆等作物,都获得了大唐皇帝和大臣们的一致认可,如此,接下来就是在全国进行推广的问题了,而推广这些粮食作物,必须有人负责才行。
对这些美洲作物最为了解的李安,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不过,李安的主要工作是研发各种高科技产品,对于农业这种次要一点的产业就不能兼顾了,毕竟,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顾得了一头就难以兼顾另一头了。
大唐朝廷有很多农业方面的专家,也有很多农业方面的官员,让他们负责推广美洲的作物,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而且,对于这种很容易就会青史留名的工作,任何农业部门的官员都非常乐意接受这份工作。
推广的工作,很快就安排下去了,很多官员都争抢着要干这份工作,而百姓在听说美洲的几种作物产量极高之后,也全都非常配合朝廷的官员,并非常乐意接受美洲的作物,在自己家的田地里种植了大量的美洲作物。
由于美洲运过来的红薯还是太少了,所以,大规模的普及,还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行,另外,为了更好的普及美洲的高产作物,朝廷要再次派遣更大规模的船队,去美洲运输这些作物,同时,将一万将士和他们的家属运往美洲,在美洲的土地上先建立三座城池。
时间过的很快,在快要过年的时候,南面又传来了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鄂州长江大桥全线竣工了,铁路线也铺到鄂州,并通过鄂州长江大桥,向南延伸了五十里。
消息传到长安城的时候,所有的京城百姓全都沸腾了,在长江上建造铁路桥,跨度如此之大,规模如此之大,这在任何时代,都是绝无仅有的,这反应了大唐帝国的强大工业实力。
长将铁路大桥全线贯通,如此重要的事情,当然要亲眼看看才过瘾,所以,在得到消息之后,很多有钱的贵族和皇族闲人,结伴乘坐火车赶往鄂州,以亲眼见证鄂州长江大桥的宏伟。
皇帝在看了鄂州长将铁路桥的模型之后,兴奋的几天都没睡好,并顶住谏臣们的压力,孤注一掷的要乘坐火车赶往鄂州视察。
这一次出行,皇帝走的比较急,只给相关随行人员三天的准备时间,为此,很多部门都忙的晕头转向。
李安作为鄂州长江大桥的设计者,当然也是要陪同前往的,这一点是肯定的,而在临走之前,研发中心的很多工作,必须要提前进行相应的安排,以免这些研发人才,搞不清接下来该干些什么。
由于大唐还没有电话这种高科技的联系手段,所以,从京城直达鄂州的铁路还是无法开通的,只能先抵达洛阳城,然后从洛阳城转车去鄂州,只有这样才便于铁路系统的政策运营。
当然,皇帝出行是个例外,作为一国之君,皇帝需要有自己的御用火车,因此是不可以随便换乘的,但也要先到洛阳城火车站,然后,对铁路进行变轨之后,才能进一步向鄂州进发。
三天后,皇帝的御用火车准时从长安城出发,整个朝廷的大部分大臣全都陪同而行,护卫的兵马高达三万之众,而且,全部都是精锐的兵马,甚至连京城最精锐的铁甲炮车部队,也调动随行了。
不过,铁甲炮车并不是在陆地上行进,而是装载在货运列车上,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行动的效率,速度也才能跟得上皇帝李隆基的御用列车,若是开足马力在土路上跑,是绝对追不上火车的。
不到一天的时间,皇帝的御用列车就抵达了洛阳城火车站,并在休息一夜之后,第二日出发前往鄂州。
李安的想法与李隆基是一致的,只要美洲土著文明乖乖的臣服于大唐帝国,大唐帝国完全可以善待他们,利用他们土著的人力,为大唐帝国更好的建设美洲,若这些土著选择与大唐帝国相对抗,则必须要狠狠的对这些美洲土著进行打击,让他们明白与大唐帝国对抗是自取灭亡。
大唐帝国最终的目标,是要将整个美洲大陆全部拿下,将大唐的国土面积扩大数倍,获得更多的物产和资源,这是大唐帝国的既定国策,任何人都阻挡不了。
离开皇宫之后,李安开始重新部署研发中心的研发方向,重点研发海洋船舶和铁路系统,其它的项目全部靠后,以符合大唐帝国目前的既定政策,让大唐帝国可以发展的更加快速。
只要肯投资,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研究是肯定会出成果的,很快,更加先进的火车头和更先进,可靠性更高的蒸汽轮机被研发出来。
新型火车头的功率更大,可以获得更高的速度,实现铁路系统的提速,而新的蒸汽轮机也更加大型化,可以提供更大的动力,并满足建造更大吨位海洋船舶的能力。
这些新研发出来的科研项目,很快就进行了量产,而由于铁路和船舶的需求量太大,所以,老旧的型号并没有被淘汰,而是一直在继续使用。
而就在科技研发的同时,从美洲带回来的各种作物,已经进入了收获的季节,皇帝亲自带领众大臣,前往皇家御用田地里,亲自验证李安所说的亩产万斤的红薯,到底能亩产多少。
这些红薯和玉米等作物,都是种植在温室大棚里的,在天气热的时候,大棚的顶部都是完全敞开的,甚至,在日光特别强烈的时候,还要搭建遮阳棚,以减轻日光对植物的伤害。
按照李安的估算,经过最精心照料的红薯,亩产就算达不到万斤,也差不了多少了,总之,产量肯定远远高于大唐目前的其它作物,甚至十几倍。
“陛下,这些红薯分别经过不同的照顾,产量肯定是不同的,现在,我们先去看看红薯,这个作物的产量是最高的。”
李安开口建议,并带着李隆基前往种植红薯的区域。
一走进红薯的种植区域,抬眼看到的,全是郁郁葱葱的红薯藤,看上去非常的漂亮,虽然已经到收获的季节了,红薯藤已经有所变老,没有春夏季节的葱翠,但仍旧非常不错,至少大部分仍旧是绿色的。
皇帝与众大臣,一边看着这些郁郁葱葱的红薯藤,一边饶有兴致的讨论红薯的亩产,有的相信李安,觉得这些红薯肯定有亩产万斤的产量,但也有部分大臣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李安说的数据有些太夸张了,亩产万斤根本就不可能达到。
总之,各种议论都有,不同的大臣有不同的看法,谁也说服不了谁,大家都在等着看结果,只有红薯全部收获上来,并称量重量,才能确定到底能亩产能达到多少。
“这些红薯藤比刚栽种的时候多了很多,不知这下面是否真的能收获一亩万斤,开始吧!”
李隆基坐在一处遮阳的比较舒适的位置,开口下令,让干活的人,立即开始收获红薯。
由于红薯种了很多,而且,分为五种情况,照顾和施肥的等级不一样,所以,要分别进行收获,以搞清楚每一种种植条件,所能达到的产量。
而收获的时候,当然是以产量最低的一种开始收获了。
由于皇帝亲自莅临现场,所以,自然不能让皇帝久等,如此,干活的人就需要特别多才行。
朝廷的农业技术官员,调拨了一百多人,现场进行收获红薯的行动,这一百人分成十组,每组十人,负责一分地的面积。
人多就是力量大,一百多人分工合作,很快就将一亩地的红薯给收获完了,另外,为了防止遗漏,还有几十人在田地里翻土,并时不时的发现少量的红薯。
“陛下,应该差不多了,田地里就算还有,也没有多少了。”
李安开口说道,并示意皇帝下旨称重。
李隆基点了点头,开口道:“好了,差不多了,开始称重吧!”
皇帝一下令,农业部分的官员,开始对红薯进行称重。
“陛下,一共三千五百斤,大丰收啊!”
一名农业部门的官员,兴奋的说道。
“三千五百斤,居然有这么多,而且还是照顾最少的。”
“三千五百斤,这比小麦的产量高出十倍,果然是好东西啊!若是大唐的土地里都种上红薯,就再也不会发生饥荒了。”
“可这红薯是湿重,这么多的红薯,该如何保存呢?搁久了会发生霉烂的。”
众大臣一听红薯的产量,顿时觉得很高兴,但同时也担心红薯不好保存,时间一长就会霉烂。
李安听到了这些大臣的谈话,并立即命人找一些外形好点的红薯,并清洗干净,然后当着所有人的面,亲自将红薯切成圆形的薄片,并开口道:“陛下,红薯容易霉烂,所以,若要进行长时间的保存,必须将其切成圆形的薄片,并放在阳光下晾晒,如此,三五年都不会发生霉烂,甚至能保存更长的时间。”
“就是切成这样的薄片?如此一来,一百斤红薯晒成红薯干,还能剩下多少?”
李隆基开口问道,关于红薯干,李安早就说过了,不过,他还是要多问一次。
“陛下,一百斤新鲜的红薯,大约可以晒出二十四斤至二十六斤左右,平均起来二十五斤。”
李安开口回答。
关于新鲜的红薯能晾晒多少红薯干,李安是非常清楚的,在来到大唐之前,李安曾多次听老一辈的人说过,在粮食匮乏的年代,红薯是所有家庭的主食,而关于红薯的相关知识,李安自然烂熟于心,甚至连红薯的种类都能搞得一清二楚。
“一百斤新鲜的红薯可以晾晒二十五斤红薯干,如此,三千五百斤红薯就可以晾晒近千斤的红薯干,这份产量着实不少啊!比我大唐任何作物的产量都要高。而且,还是几乎没有照顾的一亩田地。”
一名农业部门的官员,一脸兴奋的说道,所有的试验田都是他亲自负责照顾的,所以,关于每一亩地的情况,他是最清楚的,现如今,照顾最少的一亩贫瘠的土地,都能有三千五百斤的产量,那么,照顾好一些的田地,肯定能产出更高产量的红薯。
李隆基对红薯的产量非常满意,并继续让人收获下一亩田地的红薯,看看照顾好一些的红薯,能亩产多少。
很快,下面几亩田地的红薯也全都被收获干净,产量分别是五千斤,六千斤、六千五百斤,八千斤,也就是说,产量最高的红薯,达到了亩产八千斤,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产量了。
“八千斤,距离一万斤已经很近了,就算晒干也足有两千斤,是普通农作物的十倍,这个红薯非常好,值得在大唐大力推广,日后,我大唐再也不用担心发生饥荒了。”
李隆基大为高兴,对大唐能拥有如此高产的粮食作物而高兴,众大臣也同样非常的高兴,并互相道贺,庆祝大唐发现优良的粮食作物。
红薯最高亩产八千斤,这一消息,很快就在京城传开了,所有的大唐百姓,听说红薯居然有如此高的产量,全都大为惊奇,并奔走相告,将这一消息告诉自己认识的人,很很快就传到了很远的州县。
有高产的粮食,谁不想种呢?就算眼下大唐并无缺粮的危机,但多存储一些粮食总是好的,很多大唐百姓,尤其是贫穷的百姓,几乎全都被饿过,对食物危机有深深的恐惧,能多准备一些粮食,会让他们更加的安心,同时,在遇到灾祸年份的时候,也能有办法活下来。
随后的几日,玉米和土豆也全都进入了收获期,李隆基每次都亲临现场,以展现皇帝对农业的重视。
而土豆和玉米的产量也着实不少,比大唐的其它作物要高很多,虽说红薯的产量是最高的,但也不能只种红薯一样,这样营养就不均衡了,多种作物一起种,才能更好的改善大唐百姓的营养结构。
红薯、玉米、土豆等作物,都获得了大唐皇帝和大臣们的一致认可,如此,接下来就是在全国进行推广的问题了,而推广这些粮食作物,必须有人负责才行。
对这些美洲作物最为了解的李安,当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不过,李安的主要工作是研发各种高科技产品,对于农业这种次要一点的产业就不能兼顾了,毕竟,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顾得了一头就难以兼顾另一头了。
大唐朝廷有很多农业方面的专家,也有很多农业方面的官员,让他们负责推广美洲的作物,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而且,对于这种很容易就会青史留名的工作,任何农业部门的官员都非常乐意接受这份工作。
推广的工作,很快就安排下去了,很多官员都争抢着要干这份工作,而百姓在听说美洲的几种作物产量极高之后,也全都非常配合朝廷的官员,并非常乐意接受美洲的作物,在自己家的田地里种植了大量的美洲作物。
由于美洲运过来的红薯还是太少了,所以,大规模的普及,还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行,另外,为了更好的普及美洲的高产作物,朝廷要再次派遣更大规模的船队,去美洲运输这些作物,同时,将一万将士和他们的家属运往美洲,在美洲的土地上先建立三座城池。
时间过的很快,在快要过年的时候,南面又传来了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鄂州长江大桥全线竣工了,铁路线也铺到鄂州,并通过鄂州长江大桥,向南延伸了五十里。
消息传到长安城的时候,所有的京城百姓全都沸腾了,在长江上建造铁路桥,跨度如此之大,规模如此之大,这在任何时代,都是绝无仅有的,这反应了大唐帝国的强大工业实力。
长将铁路大桥全线贯通,如此重要的事情,当然要亲眼看看才过瘾,所以,在得到消息之后,很多有钱的贵族和皇族闲人,结伴乘坐火车赶往鄂州,以亲眼见证鄂州长江大桥的宏伟。
皇帝在看了鄂州长将铁路桥的模型之后,兴奋的几天都没睡好,并顶住谏臣们的压力,孤注一掷的要乘坐火车赶往鄂州视察。
这一次出行,皇帝走的比较急,只给相关随行人员三天的准备时间,为此,很多部门都忙的晕头转向。
李安作为鄂州长江大桥的设计者,当然也是要陪同前往的,这一点是肯定的,而在临走之前,研发中心的很多工作,必须要提前进行相应的安排,以免这些研发人才,搞不清接下来该干些什么。
由于大唐还没有电话这种高科技的联系手段,所以,从京城直达鄂州的铁路还是无法开通的,只能先抵达洛阳城,然后从洛阳城转车去鄂州,只有这样才便于铁路系统的政策运营。
当然,皇帝出行是个例外,作为一国之君,皇帝需要有自己的御用火车,因此是不可以随便换乘的,但也要先到洛阳城火车站,然后,对铁路进行变轨之后,才能进一步向鄂州进发。
三天后,皇帝的御用火车准时从长安城出发,整个朝廷的大部分大臣全都陪同而行,护卫的兵马高达三万之众,而且,全部都是精锐的兵马,甚至连京城最精锐的铁甲炮车部队,也调动随行了。
不过,铁甲炮车并不是在陆地上行进,而是装载在货运列车上,这样可以极大的提高行动的效率,速度也才能跟得上皇帝李隆基的御用列车,若是开足马力在土路上跑,是绝对追不上火车的。
不到一天的时间,皇帝的御用列车就抵达了洛阳城火车站,并在休息一夜之后,第二日出发前往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