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二八章 慈禧玉棺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六道转轮、朝阳帝国、位面电梯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鉴宝秘术最新章节!
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产自滇缅一带的翡翠又称为硬玉,而和田玉属透闪石,是软玉的一种,二者在产地、性状上大相径庭,际遇也不尽相同。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记载,彩云之南的翡翠玉最初并不被人们当作玉,就像“蓝田”、“田黄”一类的美石,只是勉强称之为玉。
但到《阅微草堂笔记》成书时,已经被视为珍稀之物,其价值远远超过和田羊脂玉这样的真玉。
纪昀还感慨,前后不过相距五六十年,翡翠的物价已经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
《阅微草堂笔记》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纪昀殁于嘉庆十年。
按他的说法,翡翠当时在京都传播了五六十年,也就是说初传入应该是在乾隆初年。
“艳夺春波,娇如滴翠”的翡翠及翡翠制品逐渐成为宫廷显贵们的新宠,在他们的带动下,民间也开始注意起这种新兴的玉石,价格一路上扬。
艳丽晶莹的翡翠饰品与个性鲜明、性喜华贵的慈禧可谓相得益彰,这也许正是她对翡翠这种“绿玉”青睐有加的原因吧。
其实慈禧不光喜欢翡翠,事实上对于玉,她都喜欢。
不管是软玉还是硬玉,在她看来,都是能够彰显她华贵身份的宝物。
在她的陪葬品以及运到富城行宫的那些物件之中,玉器都占了很大一部分。
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新馆内陈列的众多奇石中,有一块并不起眼的大石头,而它却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和田玉”。
早在中国地质博物馆还位于羊肉胡同时,“慈禧和田玉”就高高地矗立在大门的进口处,成为地质博物馆唯一的“镇馆之宝”。
慈禧和田玉”材质为和田青玉。
和田青玉在和田玉中硬度最高,玉质细腻温润、玉色深重且纯正一致,整体呈现刚劲之气,寓意基业长青,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国玺的主要选材。
代表清王朝最高皇权的清二十五方宝玺中,有13枚都是青玉玉玺,所以和田青玉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玉”。
和田青玉不仅受历代帝王喜欢,就连统治大清国近47年的“圣母皇太后”慈禧也视它为挚爱,据说慈禧对和田青玉的喜爱已达颠狂的程度。
慈禧太后一辈子饱受内忧外患,两次被迫离开京城逃命他乡。
到了1905年,她好不容易挨过了七十寿辰,知道时日无多,就像千古帝王弥留时的想法一样,打算找一个自己能够在万年后也能永远安身的大玉棺。
或许是喜欢缅甸绿色翡翠的缘故,慈禧也疯狂喜欢上了和疆出产的和田青玉。
于是,这个寻玉的任务就落到了和疆官吏的头上。
但是,和田地区玉龙喀什河中的籽料块头通常较小,无法满足制棺的要求,所以只能到产玉的昆仑山上去寻找。
制作完整的玉棺需要非常大块的玉材,即便是在被誉为“群玉之山”的昆仑山上想找到符合要求的玉材也绝非易事。
好在匠人们踏破铁鞋,终于找到了这样一块庞大的和田玉山料,它长约三米,宽约二米,厚约一米,足足有二十来吨重。
众所周知,乾隆和田青玉《大禹治水图》是中国古玉器中的“巨无霸”,才重约五吨。
当年,玉工将这样一块玉料从和疆和田密勒塔山完整地运到帝都就花了至少三年时间。
据清代一首名为《瓮玉行》的诗记载:
运输这块大玉料,需要使用轴长11米的特大专车,前面用一百多匹马拉车,后面有上千名役夫扶把推运,遇到冬天则泼水结成冰道在上拽运,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
那么,运输这块二十来吨重的玉料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呢?
在那个没有机械工具、没有公路交通、运输极为不便的年代里,匠人们要把这个庞然大物从山上运到山下,再运到京师,真可谓:
难于上青天。
由于史料的缺乏,不仅运输情况不明,而且大玉的具体产地也不得而知。
我们只能根据和疆和田玉的史料记载,推测慈禧和田玉最可能的产地是西昆仑山中的密尔岱山,就是与《大禹治水图》山子产自同一地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玉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被折腾到了山下,又好不容易运到千里之外的和疆库车的时候,噩耗突然从京城传来——慈禧太后于1908年11月15日在中海仪銮殿驾崩了!
葬礼近在眼前,玉棺这“远水”根本解不了“近渴”,玉棺工程也只好作罢了。
慈禧驾崩,这对于运玉工人来说可是个天大的喜讯,寻玉、搬运的艰辛让他们恨透了这个穷奢极侈、大权独揽的老太后。
出于填膺的义愤和出离的憎恨,运玉工人把怒火发泄在了这块大玉身上,竟然鬼使神差般地把大玉给砸碎了!
我们知道,软玉的韧性是自然界天然产出材料中除黑金刚石外最高的,坚韧到天下无敌的地步,这可不是几锤子就能砸碎的。
估计,大玉之所以被砸碎,也许是这块重达20吨的和田玉本来就发育了几条大恶绺的缘故,而并非运玉工人的力气大。
不管怎么说,反正玉棺工程终止了,大玉也被就地砸碎了。
可以想象,那些小块的、中块的玉料或被老百姓搬走了,或被扔到河里去了,最后仅剩两件搬不动的大玉料留了下来。
这两件剩下的玉料历经清政府倒台、民国战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在半个世纪之后才被库车政府移入县委大院,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1965年,经由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协商,和疆库车政府将其中较大的一块作为礼物赠送给了中国地质博物馆,成为这里的“镇馆之宝”。
另一块略小的,则赠给了和疆地矿局。
这个事儿,其实只是慈禧喜欢玉石的一个很小的例子而已,这个老家伙墓葬里面有很多玉雕的好东西至今也没有被发现。
包括这一次张天元发现的地底宝藏里头也没有,比如九个玲珑宝塔,那可是张天元很想得到的一件宝贝啊,当真可惜了。
“张哥,那边好像很热闹的样子,是不是有什么好东西啊?”
两人正走着,忽然发现一个摊位周围围了很多人,这些人里头,有几个甚至是张天元曾经见过的。
(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天才壹秒記住『愛♂去÷小?說→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产自滇缅一带的翡翠又称为硬玉,而和田玉属透闪石,是软玉的一种,二者在产地、性状上大相径庭,际遇也不尽相同。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记载,彩云之南的翡翠玉最初并不被人们当作玉,就像“蓝田”、“田黄”一类的美石,只是勉强称之为玉。
但到《阅微草堂笔记》成书时,已经被视为珍稀之物,其价值远远超过和田羊脂玉这样的真玉。
纪昀还感慨,前后不过相距五六十年,翡翠的物价已经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
《阅微草堂笔记》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纪昀殁于嘉庆十年。
按他的说法,翡翠当时在京都传播了五六十年,也就是说初传入应该是在乾隆初年。
“艳夺春波,娇如滴翠”的翡翠及翡翠制品逐渐成为宫廷显贵们的新宠,在他们的带动下,民间也开始注意起这种新兴的玉石,价格一路上扬。
艳丽晶莹的翡翠饰品与个性鲜明、性喜华贵的慈禧可谓相得益彰,这也许正是她对翡翠这种“绿玉”青睐有加的原因吧。
其实慈禧不光喜欢翡翠,事实上对于玉,她都喜欢。
不管是软玉还是硬玉,在她看来,都是能够彰显她华贵身份的宝物。
在她的陪葬品以及运到富城行宫的那些物件之中,玉器都占了很大一部分。
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新馆内陈列的众多奇石中,有一块并不起眼的大石头,而它却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和田玉”。
早在中国地质博物馆还位于羊肉胡同时,“慈禧和田玉”就高高地矗立在大门的进口处,成为地质博物馆唯一的“镇馆之宝”。
慈禧和田玉”材质为和田青玉。
和田青玉在和田玉中硬度最高,玉质细腻温润、玉色深重且纯正一致,整体呈现刚劲之气,寓意基业长青,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国玺的主要选材。
代表清王朝最高皇权的清二十五方宝玺中,有13枚都是青玉玉玺,所以和田青玉是名副其实的“帝王之玉”。
和田青玉不仅受历代帝王喜欢,就连统治大清国近47年的“圣母皇太后”慈禧也视它为挚爱,据说慈禧对和田青玉的喜爱已达颠狂的程度。
慈禧太后一辈子饱受内忧外患,两次被迫离开京城逃命他乡。
到了1905年,她好不容易挨过了七十寿辰,知道时日无多,就像千古帝王弥留时的想法一样,打算找一个自己能够在万年后也能永远安身的大玉棺。
或许是喜欢缅甸绿色翡翠的缘故,慈禧也疯狂喜欢上了和疆出产的和田青玉。
于是,这个寻玉的任务就落到了和疆官吏的头上。
但是,和田地区玉龙喀什河中的籽料块头通常较小,无法满足制棺的要求,所以只能到产玉的昆仑山上去寻找。
制作完整的玉棺需要非常大块的玉材,即便是在被誉为“群玉之山”的昆仑山上想找到符合要求的玉材也绝非易事。
好在匠人们踏破铁鞋,终于找到了这样一块庞大的和田玉山料,它长约三米,宽约二米,厚约一米,足足有二十来吨重。
众所周知,乾隆和田青玉《大禹治水图》是中国古玉器中的“巨无霸”,才重约五吨。
当年,玉工将这样一块玉料从和疆和田密勒塔山完整地运到帝都就花了至少三年时间。
据清代一首名为《瓮玉行》的诗记载:
运输这块大玉料,需要使用轴长11米的特大专车,前面用一百多匹马拉车,后面有上千名役夫扶把推运,遇到冬天则泼水结成冰道在上拽运,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
那么,运输这块二十来吨重的玉料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呢?
在那个没有机械工具、没有公路交通、运输极为不便的年代里,匠人们要把这个庞然大物从山上运到山下,再运到京师,真可谓:
难于上青天。
由于史料的缺乏,不仅运输情况不明,而且大玉的具体产地也不得而知。
我们只能根据和疆和田玉的史料记载,推测慈禧和田玉最可能的产地是西昆仑山中的密尔岱山,就是与《大禹治水图》山子产自同一地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玉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被折腾到了山下,又好不容易运到千里之外的和疆库车的时候,噩耗突然从京城传来——慈禧太后于1908年11月15日在中海仪銮殿驾崩了!
葬礼近在眼前,玉棺这“远水”根本解不了“近渴”,玉棺工程也只好作罢了。
慈禧驾崩,这对于运玉工人来说可是个天大的喜讯,寻玉、搬运的艰辛让他们恨透了这个穷奢极侈、大权独揽的老太后。
出于填膺的义愤和出离的憎恨,运玉工人把怒火发泄在了这块大玉身上,竟然鬼使神差般地把大玉给砸碎了!
我们知道,软玉的韧性是自然界天然产出材料中除黑金刚石外最高的,坚韧到天下无敌的地步,这可不是几锤子就能砸碎的。
估计,大玉之所以被砸碎,也许是这块重达20吨的和田玉本来就发育了几条大恶绺的缘故,而并非运玉工人的力气大。
不管怎么说,反正玉棺工程终止了,大玉也被就地砸碎了。
可以想象,那些小块的、中块的玉料或被老百姓搬走了,或被扔到河里去了,最后仅剩两件搬不动的大玉料留了下来。
这两件剩下的玉料历经清政府倒台、民国战乱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在半个世纪之后才被库车政府移入县委大院,作为文物保护起来。
1965年,经由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先生协商,和疆库车政府将其中较大的一块作为礼物赠送给了中国地质博物馆,成为这里的“镇馆之宝”。
另一块略小的,则赠给了和疆地矿局。
这个事儿,其实只是慈禧喜欢玉石的一个很小的例子而已,这个老家伙墓葬里面有很多玉雕的好东西至今也没有被发现。
包括这一次张天元发现的地底宝藏里头也没有,比如九个玲珑宝塔,那可是张天元很想得到的一件宝贝啊,当真可惜了。
“张哥,那边好像很热闹的样子,是不是有什么好东西啊?”
两人正走着,忽然发现一个摊位周围围了很多人,这些人里头,有几个甚至是张天元曾经见过的。
(未完待续。)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