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百 千百年金陵风月 数不尽君臣过往(1)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银狐、续南明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十国帝王最新章节!
南唐疆域三十余州,除却先前的江淮十四州与淮北海州,当下江南西道左右的十五州,还有在扬州海陵设置的泰州,与得自闽地的建、剑、汀三州。
淮南节度使原本治扬州,如今金陵称呼为淮南已经不合适,在大唐王师攻略湖南十州后,金陵的辖境便只有江南西道左右的十五州:金陵、润、常、宣、池、歙、江、饶、洪、信、抚、袁、吉、虔、鄂。
又因为鄂州武昌节度使柴再用投靠大唐,常州又被越王钱谬攻下,故而眼下的金陵,实则正处在“国土沦丧”的悲惨境地。当然,“国土沦丧”再如何悲惨,都比不上京都金陵被围,而且是被志在攻占城池、一举灭掉金陵的二十万王师合围。
吴国皇帝杨溥称帝建国已经数年,也曾攻占湖南八州,国势不是没有兴盛过,京都金陵未尝没有民心,当然不会不堪一击。但吴国先失江淮,再丢楚地,现又京都被围,有覆灭之大险,国中不可能不人心惶惶,而执政的丞相徐知诰,则在此时被推上风口浪尖。
“徐氏父子把持朝政多年,军政大事莫不出自此辈之手,徐温擅权时就曾多方收买人心为己用,将国家重器私授于人,以此来换得他人甘愿为其爪牙,可谓是‘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徐温晚年本有狼心野心,幸其早死,国家方没有大的变故,而后又有徐知诰、徐知询争权,徐知诰虽然将徐知询击败,但大权方揽,北朝即已来攻,此獠尚且来不及颠倒乾坤。但彼辈野心,实与徐温无异。”
宫城里,洪国公杨志业与杨溥正在密谈,前者如是说道,“若是此人不除,我大吴社稷难安。”
门窗紧闭,宽阔大堂中的光线很昏暗,一股若有若无的阴森气息蔓延开来,杨溥叹息道:“徐氏野心,朕岂能不知?只是朕继位时,尚且年幼,大权都被徐温把持,朕想要拯救社稷,也是无从下手。徐知诰掌权以来,在湖南攻城掠地,楚王竟不能挡,楚地八州因此被收入囊中,而后更是击败北朝与楚王联军,声威大震,于是人心依附,臣子云集而景从,原本些许心存皇室的臣子,更是被他借机打压下去,朕就更加奈何他不得了。”
洪国公杨志业微微弓着背,眼神中流露出丝丝狼狗般的犀利光芒,“但眼下却正是时机。自徐知诰执政,大吴先丟江淮十四州富庶之地,渔盐之利不复存在,大吴因此没了半数立国之基,后又再丢湖南,如今更是引得北朝大军围城,金陵内外,举国上下,无不对其唾弃有加,当此时,正可谓是风雨飘扬之际,铲除徐贼正合适。”
杨溥默然片刻,像是想起了甚么,眼中露出惋惜与不忿之色,更显得痛心不已,“北朝攻占长沙后,国中有志之士对徐贼口诛笔伐,金陵城里的官将群起而攻,旬日间入宫的臣子前后相继,或与朕相对垂泪,或与朕谋诛此撩,宫城禁卫军与金陵城防军的将领,原本几乎尽是徐贼党羽,此时也都纷纷向朕尽忠,愿助朕匡扶社稷,洗清贼人。当是时,朕与卿等谋定诸事,一面稳定宫禁,一面稳定城防,数千甲士几乎就要兵围丞相府,尽灭徐贼一家!可惜......可惜......”
回首当时斗争的险恶,洪国公杨志业也是倍感痛心,喟叹道:“可恨!原本徐贼大势已去,只差一两日就要覆亡,可恨林仁肇自长沙全师而还,率其部两万将士日夜兼程半月,疾驰八百里赶到江州,而后裹挟九江水师顺江直达金陵,竟然在诸事发动的前两日赶了回来!”
“徐知诰随即采用雷霆手腕,用林仁肇所部接管城防,更遣其部精锐撤换宫廷禁卫,并选甲士一千驻守于丞相府旁,原本宣誓效忠陛下的将领,至此离开了城防、宫禁要地,而丞相府日夜戒备,我等遂不复再有发动大事的机会,陛下与臣等谋划的大事,竟然就此宣告覆灭,实在是可惜可恨!”
杨溥痛苦抬头,却止不住眼泪夺眶,他心头的绞痛只怕也唯有他自己能够体会。原本他已成了傀儡,杨行密打下的大好基业就要拱手让人,而今好不容易有机会一举颠倒乾坤,重掌大吴,成为真正一言九鼎的大吴皇帝,孰料万事俱备,临了东风却偏向了徐知诰那边,使得诸番谋划、期望、心血都付诸东流。
“事已至此,国公有何良策,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杨溥扭头抹了泪,回首来问杨志业,“国公若能拯救时艰,往后便是大吴第一功臣,朕愿与国公共享大吴江山!”
杨志业又是感动又是激动,连忙伏地而拜,压下心头升腾的与徐知诰一般无二的野心,“臣受先帝与陛下隆恩,尽忠陛下乃是为臣的本分,焉敢有所奢望?请陛下万莫折煞老臣!此番若能诛杀徐贼,老臣便是告老还乡,也足慰平生!”
“国公快快请起!”杨溥连忙扶起杨志业,他心里也担心事成之后杨志业尾大不掉,拥大功而揽权柄,成为第二个徐知诰,见杨志业这般诚恳作派,心里好歹稍微放心一些,“朕得贤臣如国公,纵然大事不成,也无憾了!”
再度坐定之后,杨志业道:“眼下北朝兵马合围金陵,大吴危如累卵,稍有不慎即可能城破国亡,此为大吴未有之大险,陛下不可不察。但换言之,北朝兵马围城,亦不失为陛下的机会!”
杨溥怔了怔,“国公此言何解?”
杨志业尽量平缓语气,却止不住字字杀机,“北朝来攻,出兵的理由是甚么?无非是陛下称帝,为北朝所不容。当此之际,陛下大可派遣密使到北朝军中,明言称帝乃是为徐氏父子所胁迫,实属情非得已,并上书北朝皇帝,愿意削去国号,自称江南国主,甚至称王亦无不可,并且年年向北朝进贡,愿意奉北朝为主。如此这般,将所有罪责推到徐氏父子身上,北朝来攻的兵马就成了‘清君侧、诛逆臣’,而陛下与先皇在乱世中定淮南、保境安民,是为有功,与那越王钱氏父子何异?如是这般,徐知诰必然成为众矢之的,其之灭亡,岂非近在眼前?”
此计实属恶毒,若能如此,徐知诰必亡无疑,杨溥震惊的一时说不出话来。
杨志业以为他是舍不得帝位,不禁流泪劝道:“眼下北朝二十万兵马围城,金陵危在旦夕,如若北朝兵马攻破城池,届时陛下求为金陵布衣而不可得!若不乘此机会未雨绸缪,来日如何区处?眼下大吴只余十五州之地,称国主也好称王也罢,至少还是这十五州之主,只要能真正执掌这十五州,来日若是天下风云有变,陛下如何不能问鼎中原?昔日先帝起兵,不过十九兵甲,而能成就淮南大业,陛下有十五州之地,何愁不能成就大事?百利在望,不如一利在手啊!”
杨溥叹息道:“朕非是舍不得这名不副实的帝王称号,而是担心北朝不同意啊!”
“北朝如何能不同意?大吴眼下虽然危机重重,金陵毕竟是京都,城防器械何其完备,更兼有五万精锐甲士,数十万百姓青壮,倘若执意踞城而守,北朝便纵然甲厚弩强,岂能轻易攻下?况且我大吴还有十余州疆土,各镇各州若是招兵买马来勤王,足以抵挡北朝许久。二十万大军在前线征战,日耗钱粮难以计量,纵使北朝如今国富,真要使金陵战事持续数月乃至逾年,足以掏空北朝国库!眼下我金陵与北朝谋求诛灭徐贼,只需北朝兵马也打出‘诛逆臣’的旗号,旬月间战事可定,这是皆大欢喜之局,北朝何乐而不为?”杨志业显得有些激动。
稳住语气,杨志业又道:“至于战后北朝兵马是否进驻金陵,江南十五州如何区处,大可到时再各凭手腕。而陛下有将士效忠,重掌权柄,举国齐心,何惧北朝?”
杨溥深思熟虑之下,认可了这等计谋,莫说此计可以使得吴国大业“从长计议”,便是没有这等机会,只要能让徐知诰灭亡,他也义无反顾!
——杨氏征战淮南,费尽多少艰辛,流下多少血汗,胜利果实却被“家臣”窃取,倘若徐知诰日后篡位,杨溥必死无疑。这等时候,他对徐氏父子早有滔天恨意,若有机会与徐知诰同归于尽,他也绝对会毫不犹豫!
最后,杨志业在离开的时候,与杨溥议定,由杨志业在宫外交结势力,并且派遣密使与大唐商议“诛逆臣”的事,而杨溥也要在宫内活动,谋求以恩义让宫禁将领效忠,好在事发的时候保证他自身的安全。
——如今的禁卫军虽然是林仁肇的部曲,但既然先前的禁卫军能效忠杨溥,眼下的禁卫军将领未必就不能争取。
杨志业离开后,杨溥在光线昏暗而空旷的大堂静坐了两个时辰。没有人知道在两个时辰的时间里,他脑海里想了多少东西。
下午的时候,杨溥在宫城四处游玩,最后在一处大湖中的龙舟上停留下来。
不久,就有宫廷卫军将领来到龙舟上,站在杨溥面前。
杨溥望着面前这人,但见对方生得身材魁梧、五官如刀削,双目炯炯有神,显得神思清明而不愚钝,他微笑道:“素闻刁将军威武不凡,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刁彦能抱拳拜道:“不敢受陛下夸奖。”
杨溥不动声色,“尝闻将军乃忠义之士,侍奉母亲尤其孝顺。昔年,将军在宣州节度使王茂章帐下听用,后来王茂章叛国投靠钱塘,将军本该相从,却不愿做叛国之人,遂扶着母亲立在道旁,泣告王茂章曰‘我有老母在此,不能舍而从公,敢请死’,王茂章顾念将军孝顺,不忍诘难,遂放将军归宣州。将军回到宣州时,城中将士闻听节度使王茂章叛逃,已经乱作一团,是将军抚平了乱象。将军之忠义、于国之功劳,朕久闻之,恨不能相见,如今有将军宿卫宫禁,朕心甚安。”
刁彦能于是下拜,“承蒙陛下高看,臣感激不尽,然臣心中有愧!”
杨溥佯作疑惑的哦了一声,“将军何愧之有?”
刁彦能道:“臣乃陛下之臣,如今却替丞相监视陛下,臣有愧于陛下信任,请陛下治罪!”
杨溥起身离案,扶起刁彦能,叹道:“将军真乃坦诚君子,能将这番话告诉朕,可见将军实乃忠臣。如今国家有难,敢问将军,可愿协助朕匡扶社稷,拯救时艰?”
刁彦能再拜,“陛下但有所命,臣誓死遵从!”
“好,好!”杨溥再度扶起刁彦能,很是欣慰欣喜,“将军真乃国士也!今得将军辅佐,朕心大定,倘若天下臣民皆如将军,大吴何愁不兴?此番大吴若是得存,将军就是社稷功臣!”遂命侍从上酒,与刁彦能共饮。
对杨溥而言,他不能只依仗杨志业一人,依仗一人则容易让对方大权独揽,他必须扶持其他人与其相互制约。当然,就眼下而言,能多收拢一些臣子效忠,大事成功的几率就大些,而宫廷禁卫近身护卫,关系他的生死,他如何能不多多争取?
对刁彦能而言,投靠杨溥并不难理解。
杨溥是大吴皇帝,他身上有大义名分。
徐知诰是臣子,没有大义名分,谋的又是“大逆不道”之事,名不正言不顺,他要结交众人,引得众人效忠于他,只有靠一个“利”字。但官位利益就那么多,要使得众人有利可图,就得夺取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除了内部斗争,就是开疆扩土——征战他国从国外索利。
若是外战顺利,例如得了楚地八州,众人有功劳,受赏受封,利益到手,自然就侍奉徐知诰左右,忠贞不二。但若是征战失利呢?例如先有江淮之败再有湖南之败,丢了江淮又丢湖南,那会如何?国外无利可图,国内的原有利益也失去,就没人会高兴。
再者,吴国征战江淮、湖南,损兵折将无数,那些战死的将士有没有家人亲友?这些家人亲友会不会记恨徐知诰?其中,能在军中领兵的将校,家人亲友多半也是吴臣,他们失去了既得利益不说,亲友家人也死了,会不会痛恨徐知诰?
在这种情况下,利益被徐知诰征的战不利弄没了,家人亲友也没了,金陵众人反徐知诰,就显得顺理成章。
如今,杨溥意图重掌权柄,他本身就有大义名分,吴臣效忠他是理所应当,而效忠杨溥扳倒徐知诰,可比沙场征战要轻松些,而一旦扳倒徐知诰,他们就是社稷功臣,势必被杨溥封赏,无论是加官进爵还是赏赐财货田地,都会得到更多利益,这个时候,徐知诰众叛亲离岂非合情合理?
杨志业、刁彦能,都是如此。
刁彦能虽然是孝顺之人,但孝顺之人就不能逐利?就不能有野心?
————————
催更啊,见到你们催更我就有码字的激情,多来点人催更啊,我就能更得更多。
南唐疆域三十余州,除却先前的江淮十四州与淮北海州,当下江南西道左右的十五州,还有在扬州海陵设置的泰州,与得自闽地的建、剑、汀三州。
淮南节度使原本治扬州,如今金陵称呼为淮南已经不合适,在大唐王师攻略湖南十州后,金陵的辖境便只有江南西道左右的十五州:金陵、润、常、宣、池、歙、江、饶、洪、信、抚、袁、吉、虔、鄂。
又因为鄂州武昌节度使柴再用投靠大唐,常州又被越王钱谬攻下,故而眼下的金陵,实则正处在“国土沦丧”的悲惨境地。当然,“国土沦丧”再如何悲惨,都比不上京都金陵被围,而且是被志在攻占城池、一举灭掉金陵的二十万王师合围。
吴国皇帝杨溥称帝建国已经数年,也曾攻占湖南八州,国势不是没有兴盛过,京都金陵未尝没有民心,当然不会不堪一击。但吴国先失江淮,再丢楚地,现又京都被围,有覆灭之大险,国中不可能不人心惶惶,而执政的丞相徐知诰,则在此时被推上风口浪尖。
“徐氏父子把持朝政多年,军政大事莫不出自此辈之手,徐温擅权时就曾多方收买人心为己用,将国家重器私授于人,以此来换得他人甘愿为其爪牙,可谓是‘司马昭之心人尽皆知’。徐温晚年本有狼心野心,幸其早死,国家方没有大的变故,而后又有徐知诰、徐知询争权,徐知诰虽然将徐知询击败,但大权方揽,北朝即已来攻,此獠尚且来不及颠倒乾坤。但彼辈野心,实与徐温无异。”
宫城里,洪国公杨志业与杨溥正在密谈,前者如是说道,“若是此人不除,我大吴社稷难安。”
门窗紧闭,宽阔大堂中的光线很昏暗,一股若有若无的阴森气息蔓延开来,杨溥叹息道:“徐氏野心,朕岂能不知?只是朕继位时,尚且年幼,大权都被徐温把持,朕想要拯救社稷,也是无从下手。徐知诰掌权以来,在湖南攻城掠地,楚王竟不能挡,楚地八州因此被收入囊中,而后更是击败北朝与楚王联军,声威大震,于是人心依附,臣子云集而景从,原本些许心存皇室的臣子,更是被他借机打压下去,朕就更加奈何他不得了。”
洪国公杨志业微微弓着背,眼神中流露出丝丝狼狗般的犀利光芒,“但眼下却正是时机。自徐知诰执政,大吴先丟江淮十四州富庶之地,渔盐之利不复存在,大吴因此没了半数立国之基,后又再丢湖南,如今更是引得北朝大军围城,金陵内外,举国上下,无不对其唾弃有加,当此时,正可谓是风雨飘扬之际,铲除徐贼正合适。”
杨溥默然片刻,像是想起了甚么,眼中露出惋惜与不忿之色,更显得痛心不已,“北朝攻占长沙后,国中有志之士对徐贼口诛笔伐,金陵城里的官将群起而攻,旬日间入宫的臣子前后相继,或与朕相对垂泪,或与朕谋诛此撩,宫城禁卫军与金陵城防军的将领,原本几乎尽是徐贼党羽,此时也都纷纷向朕尽忠,愿助朕匡扶社稷,洗清贼人。当是时,朕与卿等谋定诸事,一面稳定宫禁,一面稳定城防,数千甲士几乎就要兵围丞相府,尽灭徐贼一家!可惜......可惜......”
回首当时斗争的险恶,洪国公杨志业也是倍感痛心,喟叹道:“可恨!原本徐贼大势已去,只差一两日就要覆亡,可恨林仁肇自长沙全师而还,率其部两万将士日夜兼程半月,疾驰八百里赶到江州,而后裹挟九江水师顺江直达金陵,竟然在诸事发动的前两日赶了回来!”
“徐知诰随即采用雷霆手腕,用林仁肇所部接管城防,更遣其部精锐撤换宫廷禁卫,并选甲士一千驻守于丞相府旁,原本宣誓效忠陛下的将领,至此离开了城防、宫禁要地,而丞相府日夜戒备,我等遂不复再有发动大事的机会,陛下与臣等谋划的大事,竟然就此宣告覆灭,实在是可惜可恨!”
杨溥痛苦抬头,却止不住眼泪夺眶,他心头的绞痛只怕也唯有他自己能够体会。原本他已成了傀儡,杨行密打下的大好基业就要拱手让人,而今好不容易有机会一举颠倒乾坤,重掌大吴,成为真正一言九鼎的大吴皇帝,孰料万事俱备,临了东风却偏向了徐知诰那边,使得诸番谋划、期望、心血都付诸东流。
“事已至此,国公有何良策,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杨溥扭头抹了泪,回首来问杨志业,“国公若能拯救时艰,往后便是大吴第一功臣,朕愿与国公共享大吴江山!”
杨志业又是感动又是激动,连忙伏地而拜,压下心头升腾的与徐知诰一般无二的野心,“臣受先帝与陛下隆恩,尽忠陛下乃是为臣的本分,焉敢有所奢望?请陛下万莫折煞老臣!此番若能诛杀徐贼,老臣便是告老还乡,也足慰平生!”
“国公快快请起!”杨溥连忙扶起杨志业,他心里也担心事成之后杨志业尾大不掉,拥大功而揽权柄,成为第二个徐知诰,见杨志业这般诚恳作派,心里好歹稍微放心一些,“朕得贤臣如国公,纵然大事不成,也无憾了!”
再度坐定之后,杨志业道:“眼下北朝兵马合围金陵,大吴危如累卵,稍有不慎即可能城破国亡,此为大吴未有之大险,陛下不可不察。但换言之,北朝兵马围城,亦不失为陛下的机会!”
杨溥怔了怔,“国公此言何解?”
杨志业尽量平缓语气,却止不住字字杀机,“北朝来攻,出兵的理由是甚么?无非是陛下称帝,为北朝所不容。当此之际,陛下大可派遣密使到北朝军中,明言称帝乃是为徐氏父子所胁迫,实属情非得已,并上书北朝皇帝,愿意削去国号,自称江南国主,甚至称王亦无不可,并且年年向北朝进贡,愿意奉北朝为主。如此这般,将所有罪责推到徐氏父子身上,北朝来攻的兵马就成了‘清君侧、诛逆臣’,而陛下与先皇在乱世中定淮南、保境安民,是为有功,与那越王钱氏父子何异?如是这般,徐知诰必然成为众矢之的,其之灭亡,岂非近在眼前?”
此计实属恶毒,若能如此,徐知诰必亡无疑,杨溥震惊的一时说不出话来。
杨志业以为他是舍不得帝位,不禁流泪劝道:“眼下北朝二十万兵马围城,金陵危在旦夕,如若北朝兵马攻破城池,届时陛下求为金陵布衣而不可得!若不乘此机会未雨绸缪,来日如何区处?眼下大吴只余十五州之地,称国主也好称王也罢,至少还是这十五州之主,只要能真正执掌这十五州,来日若是天下风云有变,陛下如何不能问鼎中原?昔日先帝起兵,不过十九兵甲,而能成就淮南大业,陛下有十五州之地,何愁不能成就大事?百利在望,不如一利在手啊!”
杨溥叹息道:“朕非是舍不得这名不副实的帝王称号,而是担心北朝不同意啊!”
“北朝如何能不同意?大吴眼下虽然危机重重,金陵毕竟是京都,城防器械何其完备,更兼有五万精锐甲士,数十万百姓青壮,倘若执意踞城而守,北朝便纵然甲厚弩强,岂能轻易攻下?况且我大吴还有十余州疆土,各镇各州若是招兵买马来勤王,足以抵挡北朝许久。二十万大军在前线征战,日耗钱粮难以计量,纵使北朝如今国富,真要使金陵战事持续数月乃至逾年,足以掏空北朝国库!眼下我金陵与北朝谋求诛灭徐贼,只需北朝兵马也打出‘诛逆臣’的旗号,旬月间战事可定,这是皆大欢喜之局,北朝何乐而不为?”杨志业显得有些激动。
稳住语气,杨志业又道:“至于战后北朝兵马是否进驻金陵,江南十五州如何区处,大可到时再各凭手腕。而陛下有将士效忠,重掌权柄,举国齐心,何惧北朝?”
杨溥深思熟虑之下,认可了这等计谋,莫说此计可以使得吴国大业“从长计议”,便是没有这等机会,只要能让徐知诰灭亡,他也义无反顾!
——杨氏征战淮南,费尽多少艰辛,流下多少血汗,胜利果实却被“家臣”窃取,倘若徐知诰日后篡位,杨溥必死无疑。这等时候,他对徐氏父子早有滔天恨意,若有机会与徐知诰同归于尽,他也绝对会毫不犹豫!
最后,杨志业在离开的时候,与杨溥议定,由杨志业在宫外交结势力,并且派遣密使与大唐商议“诛逆臣”的事,而杨溥也要在宫内活动,谋求以恩义让宫禁将领效忠,好在事发的时候保证他自身的安全。
——如今的禁卫军虽然是林仁肇的部曲,但既然先前的禁卫军能效忠杨溥,眼下的禁卫军将领未必就不能争取。
杨志业离开后,杨溥在光线昏暗而空旷的大堂静坐了两个时辰。没有人知道在两个时辰的时间里,他脑海里想了多少东西。
下午的时候,杨溥在宫城四处游玩,最后在一处大湖中的龙舟上停留下来。
不久,就有宫廷卫军将领来到龙舟上,站在杨溥面前。
杨溥望着面前这人,但见对方生得身材魁梧、五官如刀削,双目炯炯有神,显得神思清明而不愚钝,他微笑道:“素闻刁将军威武不凡,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刁彦能抱拳拜道:“不敢受陛下夸奖。”
杨溥不动声色,“尝闻将军乃忠义之士,侍奉母亲尤其孝顺。昔年,将军在宣州节度使王茂章帐下听用,后来王茂章叛国投靠钱塘,将军本该相从,却不愿做叛国之人,遂扶着母亲立在道旁,泣告王茂章曰‘我有老母在此,不能舍而从公,敢请死’,王茂章顾念将军孝顺,不忍诘难,遂放将军归宣州。将军回到宣州时,城中将士闻听节度使王茂章叛逃,已经乱作一团,是将军抚平了乱象。将军之忠义、于国之功劳,朕久闻之,恨不能相见,如今有将军宿卫宫禁,朕心甚安。”
刁彦能于是下拜,“承蒙陛下高看,臣感激不尽,然臣心中有愧!”
杨溥佯作疑惑的哦了一声,“将军何愧之有?”
刁彦能道:“臣乃陛下之臣,如今却替丞相监视陛下,臣有愧于陛下信任,请陛下治罪!”
杨溥起身离案,扶起刁彦能,叹道:“将军真乃坦诚君子,能将这番话告诉朕,可见将军实乃忠臣。如今国家有难,敢问将军,可愿协助朕匡扶社稷,拯救时艰?”
刁彦能再拜,“陛下但有所命,臣誓死遵从!”
“好,好!”杨溥再度扶起刁彦能,很是欣慰欣喜,“将军真乃国士也!今得将军辅佐,朕心大定,倘若天下臣民皆如将军,大吴何愁不兴?此番大吴若是得存,将军就是社稷功臣!”遂命侍从上酒,与刁彦能共饮。
对杨溥而言,他不能只依仗杨志业一人,依仗一人则容易让对方大权独揽,他必须扶持其他人与其相互制约。当然,就眼下而言,能多收拢一些臣子效忠,大事成功的几率就大些,而宫廷禁卫近身护卫,关系他的生死,他如何能不多多争取?
对刁彦能而言,投靠杨溥并不难理解。
杨溥是大吴皇帝,他身上有大义名分。
徐知诰是臣子,没有大义名分,谋的又是“大逆不道”之事,名不正言不顺,他要结交众人,引得众人效忠于他,只有靠一个“利”字。但官位利益就那么多,要使得众人有利可图,就得夺取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除了内部斗争,就是开疆扩土——征战他国从国外索利。
若是外战顺利,例如得了楚地八州,众人有功劳,受赏受封,利益到手,自然就侍奉徐知诰左右,忠贞不二。但若是征战失利呢?例如先有江淮之败再有湖南之败,丢了江淮又丢湖南,那会如何?国外无利可图,国内的原有利益也失去,就没人会高兴。
再者,吴国征战江淮、湖南,损兵折将无数,那些战死的将士有没有家人亲友?这些家人亲友会不会记恨徐知诰?其中,能在军中领兵的将校,家人亲友多半也是吴臣,他们失去了既得利益不说,亲友家人也死了,会不会痛恨徐知诰?
在这种情况下,利益被徐知诰征的战不利弄没了,家人亲友也没了,金陵众人反徐知诰,就显得顺理成章。
如今,杨溥意图重掌权柄,他本身就有大义名分,吴臣效忠他是理所应当,而效忠杨溥扳倒徐知诰,可比沙场征战要轻松些,而一旦扳倒徐知诰,他们就是社稷功臣,势必被杨溥封赏,无论是加官进爵还是赏赐财货田地,都会得到更多利益,这个时候,徐知诰众叛亲离岂非合情合理?
杨志业、刁彦能,都是如此。
刁彦能虽然是孝顺之人,但孝顺之人就不能逐利?就不能有野心?
————————
催更啊,见到你们催更我就有码字的激情,多来点人催更啊,我就能更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