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节 400料广船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银狐、续南明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临高启明最新章节!
第一百二十八节 400料广船
文德嗣跟着张机器去看船。西洋船模文总造过不少,中国海船出于兴趣也稍微涉猎过。令文德嗣比较不满的一点就是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远不如国外多、不如国外专业,甚至中国古船的模型也是国外收藏较多。能看到的资料非常少。
船场没有干船坞,是直接放在船架上的。文德嗣知道干船坞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熙宁年间修理龙舟就是这个方法,但是后来使用的人似乎并不多,基本算是孤例。要不是沈括的记载,恐怕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过这事情。”
“这船如何下水?”文德嗣对古代没有滑船道没有船坞的情况下如何下水很有兴趣。
“用稀泥涂满滩头,再用绳索牵拉就可以了。”
真是简单。文德嗣点点头,所谓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并不是一句空话。
这艘船的进度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七成,船体已经成型,不过没安装甲板。凭借他有限的一点古船知识,文总看得出这是一艘所谓的“广船”。它在中国古代海船中属于大型船,船体上宽下窄,船尾有虚稍。最大的特点是有在中线面处有深过龙骨的插板。这块插板起到了减缓摇摆和横漂的作用,是广船的一大特色。尺寸上大约属于四百料船,这是明政府允许民间建造的最大船只了。虽然中国的船工毫无疑问有能力造千吨级的大船,但是船只过大操作起来很困难,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文德嗣目测下长度,船长大约27米,宽5米多,粗略估计了下排水量是70吨。这和他们手中掌握的其他400料船几乎一样。可见400料船已经有了一定的标准。文德嗣问张机器,他造船是不是用的船书,张机器满面尴尬,红着脸说:“没有船书”。
文德嗣知道他要保守自己的技术秘密,心想不把你震服帖了,怕是以后躲躲藏藏的还有许多啰嗦,清了下喉咙,用广东话报出了一连串数字:
“400料战座船,长8丈6尺9寸,宽1丈7尺,用工2487,……”
话音未落,张机器已经普通一声跪倒在地,满脸惶恐:“大……大……人……”
文德嗣说:“起来吧,怕什么?!”
“大人原来都知道――”
“待你到了博铺,看了我们的大小铁船,才知世间的机巧之物的精深。一本船书算得了什么!”文德嗣心想这不过古船爱好者们最基本的资料读物《南船记》上的东西。
“是,是。”张机器知道这位老爷是大内行,又听说有完全不一样的铁船可看,心里早就按奈不住,介绍起船只来也变得痛快多了。
这艘即将完工的船只是双桅船,船体使用的杉木,这个和文德嗣记忆中的资料不同,他记得书上说到广船的特点就是“铁力木”为之,他们缴获的伏波号也是广船,虽然没用铁力木,也用了同属硬木的荔枝木。
面对文德嗣的询问,张机器说这完全是成本问题,铁力木的价格高,杉木又多又便宜,强度也还过得去。据他说这是广东那边的一家海商订购的,每次去南洋贸易都买艘新船,不求船好,只要能安全到达就可以,到了那里就连船带货全部卖掉,再搭其他船回来。所以船差不多就是一次性的,用料能省就省,只要便宜就是。
“这样一艘船要多少银子?”
“行价八百两,若用好木材,再加二百两。”
这么说一艘船的价格就在一千两了。看来海军果然自古以来就是烧钱大户。造船的事情,还是要引入民间资本比较好。
这艘船从结构来看,全船由12道舱壁将船体分隔成13个船舱,舱壁板是用大的樟木板制成,厚度在10厘米以上。这就是中国古帆船最领先世界水平的结构:水密舱。水密舱壁与船体外板交界处都有抱梁肋骨并用铁钉固定。在舱壁和抱梁肋骨在靠近船底的地方开有两个流水孔,这让文德嗣有点惊讶――开了流水孔,这个水密舱还怎么防水呢?
张机器解释说这些水空是为了便于排出舱内的积水,航行的时候用特殊的木塞堵上就可以。
船板全部是杉木,底板的厚度超过20厘米,船舷板15厘米,板列宽度8~20厘米,船中部最宽,首尾逐渐变窄。船板的横向连接采用平接式,纵向连接使用平面同口连接,板缝里用捻料填塞。这是用麻丝、桐油和蛎壳灰混合成的,桐油的成分是桐油酸甘油酯,易起氧化、聚合反应,形成的漆膜坚韧耐水,蛎壳灰的碳酸钙含量在90%以上,高温烧成的石灰最适合调和桐油,石灰本身有很强的粘结性,石灰和桐油混合,能促进桐油的聚合干结,形成桐油酸钙,防水性极好。在这些船板之间还使用了铁钉进行钉联,有钉眼的地方用油灰捻料封盖。
第三、第七舱壁前设有首桅和主桅座。桅座是一块固定在舱壁和船壳上的大樟木,上面有两个方孔,方孔内插入桅夹柱,再通过桅夹柱就可以固定桅杆了。中国式帆船的一个特点是桅杆可以眠倒和拆卸的,桅杆座上设置了转轴并在舱壁上留下了搁置桅杆的方孔。
压舱物是海滩上随处可见的卵石,张机器说主要放在第三、第四舱下。两舷有龙筋木,用来铺设底舱甲板,货物和人员起居就是在这层甲板上。
船舵是用硬木制成的,虽然是一次性船只,关键部位还是不含糊的。船舵是一种原始的可升降的平衡舵,舵板上还开了不少孔,据张机器说这样能让舵操作起来省力一些,也是广船上所独有的设计。
最让文德嗣感兴趣的还是工棚里堆积的许多造船原料。特别是铁件。中国船从战国起就开始使用铁钉连接船板,到唐宋时已经完全成熟,现在亲眼看到这些东西岂不是让他兴奋不已。这里光铁钉的种类就有六七种:铲钉、方钉、枣核钉、爬头钉、扁头钉,形式各异,有不同的用处。还有一种奇特的尺形铁构件,长大概50厘米,宽5厘米,厚0.6厘米,一段摺成直角形,尺上还有四个小孔。张机器介绍说这是钉连接船板用的锔钉,作用是将外板连在舱壁上。做法是先在舱壁上预开锔槽,在外板上开孔缝,把锔钉由外向内打进并就位在舱壁的锔槽内。再用钉将锔钉固定在舱壁上。
文德嗣在船上转悠了一圈,看着这艘真正的明船,心里琢磨着,能不能把这艘船变成一艘风帆巡洋舰。但是仔细一想觉得这船还是太小,400料船的载重吨不过30~40吨,做战船最多也就6~8门大炮,其运输量对工业化所需要的海量原料来说也是太可怜。做探险船速度又太慢,看来还是要搞他最熟悉也最喜欢的双桅纵帆船。
“老张,”文德嗣说,“你觉得红毛的船怎么样?”
“船只高大,有大炮,不畏风浪海盗。”
“还有呢?”
“帆缆精妙,”张机器老老实实的说,“速度快,我曾在红毛船上看了许久,大约是因为桅杆高,帆布多,吃风大。但是真正的奥妙还是看不出来。”
“嗯,这些我都知道。”
张机器看了看文德嗣,眼神中冒出了亮光。但是他知道手艺是吃饭的本钱,这位老爷岂肯轻易告诉他,不由又黯淡下来。
文德嗣笑了笑:“我告诉你,我们所来的澳洲,专有学校教授造船。你我知道的这些船术,加起来也不过是些皮毛而已。你要是有兴趣以后自然有人教你。”
张机器忙跪下去磕了几个头:“若蒙老爷传授秘术,张机器感激不尽,一生一世为老爷们驱使。”
“嗯,你且起来。”文德嗣找了块大石头坐下,把手中的本子打开,里面是一张帆船的线图
“这船你能造么?”
张机器端详半天,这图和他在船书上看到的图完全不一样:比例严整,而且线条清晰,准确,并非简单的画个轮廓,特殊的三视图更让人有直观的感受。他暗暗咂舌――光学会这个制图之术一辈子就吃喝不愁了,这群人果然不是等闲之辈。
他问了几个比例方面的问题,约莫估算了一下,船大概在一千料上下。这么大的船张机器没造过。
“小的没造过这么大的。”张机器小心的说,“小的愿意试试看。”
文德嗣选中的船是双桅纵帆船,这种快速纵帆船操作灵活,速度快,不考虑武装的情况下,不到10人就能运作,除了载货以外,还可以载正式乘客30人。非常适合远洋冒险和海商巡逻作战。著名的美洲号就是一艘双桅纵帆船,它在1851年的帆船赛中夺冠,全部水手连船长只有9人。后来在南北战争期间曾经作为南军的走私船。排水量170吨,全长30米,宽7米。吃水3米。配备两门24磅短炮(舷炮)和一门12磅长炮(中央回转炮位),如果配备更轻的6磅炮,可安装6~8门。
第一百二十八节 400料广船
文德嗣跟着张机器去看船。西洋船模文总造过不少,中国海船出于兴趣也稍微涉猎过。令文德嗣比较不满的一点就是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远不如国外多、不如国外专业,甚至中国古船的模型也是国外收藏较多。能看到的资料非常少。
船场没有干船坞,是直接放在船架上的。文德嗣知道干船坞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熙宁年间修理龙舟就是这个方法,但是后来使用的人似乎并不多,基本算是孤例。要不是沈括的记载,恐怕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过这事情。”
“这船如何下水?”文德嗣对古代没有滑船道没有船坞的情况下如何下水很有兴趣。
“用稀泥涂满滩头,再用绳索牵拉就可以了。”
真是简单。文德嗣点点头,所谓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并不是一句空话。
这艘船的进度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七成,船体已经成型,不过没安装甲板。凭借他有限的一点古船知识,文总看得出这是一艘所谓的“广船”。它在中国古代海船中属于大型船,船体上宽下窄,船尾有虚稍。最大的特点是有在中线面处有深过龙骨的插板。这块插板起到了减缓摇摆和横漂的作用,是广船的一大特色。尺寸上大约属于四百料船,这是明政府允许民间建造的最大船只了。虽然中国的船工毫无疑问有能力造千吨级的大船,但是船只过大操作起来很困难,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文德嗣目测下长度,船长大约27米,宽5米多,粗略估计了下排水量是70吨。这和他们手中掌握的其他400料船几乎一样。可见400料船已经有了一定的标准。文德嗣问张机器,他造船是不是用的船书,张机器满面尴尬,红着脸说:“没有船书”。
文德嗣知道他要保守自己的技术秘密,心想不把你震服帖了,怕是以后躲躲藏藏的还有许多啰嗦,清了下喉咙,用广东话报出了一连串数字:
“400料战座船,长8丈6尺9寸,宽1丈7尺,用工2487,……”
话音未落,张机器已经普通一声跪倒在地,满脸惶恐:“大……大……人……”
文德嗣说:“起来吧,怕什么?!”
“大人原来都知道――”
“待你到了博铺,看了我们的大小铁船,才知世间的机巧之物的精深。一本船书算得了什么!”文德嗣心想这不过古船爱好者们最基本的资料读物《南船记》上的东西。
“是,是。”张机器知道这位老爷是大内行,又听说有完全不一样的铁船可看,心里早就按奈不住,介绍起船只来也变得痛快多了。
这艘即将完工的船只是双桅船,船体使用的杉木,这个和文德嗣记忆中的资料不同,他记得书上说到广船的特点就是“铁力木”为之,他们缴获的伏波号也是广船,虽然没用铁力木,也用了同属硬木的荔枝木。
面对文德嗣的询问,张机器说这完全是成本问题,铁力木的价格高,杉木又多又便宜,强度也还过得去。据他说这是广东那边的一家海商订购的,每次去南洋贸易都买艘新船,不求船好,只要能安全到达就可以,到了那里就连船带货全部卖掉,再搭其他船回来。所以船差不多就是一次性的,用料能省就省,只要便宜就是。
“这样一艘船要多少银子?”
“行价八百两,若用好木材,再加二百两。”
这么说一艘船的价格就在一千两了。看来海军果然自古以来就是烧钱大户。造船的事情,还是要引入民间资本比较好。
这艘船从结构来看,全船由12道舱壁将船体分隔成13个船舱,舱壁板是用大的樟木板制成,厚度在10厘米以上。这就是中国古帆船最领先世界水平的结构:水密舱。水密舱壁与船体外板交界处都有抱梁肋骨并用铁钉固定。在舱壁和抱梁肋骨在靠近船底的地方开有两个流水孔,这让文德嗣有点惊讶――开了流水孔,这个水密舱还怎么防水呢?
张机器解释说这些水空是为了便于排出舱内的积水,航行的时候用特殊的木塞堵上就可以。
船板全部是杉木,底板的厚度超过20厘米,船舷板15厘米,板列宽度8~20厘米,船中部最宽,首尾逐渐变窄。船板的横向连接采用平接式,纵向连接使用平面同口连接,板缝里用捻料填塞。这是用麻丝、桐油和蛎壳灰混合成的,桐油的成分是桐油酸甘油酯,易起氧化、聚合反应,形成的漆膜坚韧耐水,蛎壳灰的碳酸钙含量在90%以上,高温烧成的石灰最适合调和桐油,石灰本身有很强的粘结性,石灰和桐油混合,能促进桐油的聚合干结,形成桐油酸钙,防水性极好。在这些船板之间还使用了铁钉进行钉联,有钉眼的地方用油灰捻料封盖。
第三、第七舱壁前设有首桅和主桅座。桅座是一块固定在舱壁和船壳上的大樟木,上面有两个方孔,方孔内插入桅夹柱,再通过桅夹柱就可以固定桅杆了。中国式帆船的一个特点是桅杆可以眠倒和拆卸的,桅杆座上设置了转轴并在舱壁上留下了搁置桅杆的方孔。
压舱物是海滩上随处可见的卵石,张机器说主要放在第三、第四舱下。两舷有龙筋木,用来铺设底舱甲板,货物和人员起居就是在这层甲板上。
船舵是用硬木制成的,虽然是一次性船只,关键部位还是不含糊的。船舵是一种原始的可升降的平衡舵,舵板上还开了不少孔,据张机器说这样能让舵操作起来省力一些,也是广船上所独有的设计。
最让文德嗣感兴趣的还是工棚里堆积的许多造船原料。特别是铁件。中国船从战国起就开始使用铁钉连接船板,到唐宋时已经完全成熟,现在亲眼看到这些东西岂不是让他兴奋不已。这里光铁钉的种类就有六七种:铲钉、方钉、枣核钉、爬头钉、扁头钉,形式各异,有不同的用处。还有一种奇特的尺形铁构件,长大概50厘米,宽5厘米,厚0.6厘米,一段摺成直角形,尺上还有四个小孔。张机器介绍说这是钉连接船板用的锔钉,作用是将外板连在舱壁上。做法是先在舱壁上预开锔槽,在外板上开孔缝,把锔钉由外向内打进并就位在舱壁的锔槽内。再用钉将锔钉固定在舱壁上。
文德嗣在船上转悠了一圈,看着这艘真正的明船,心里琢磨着,能不能把这艘船变成一艘风帆巡洋舰。但是仔细一想觉得这船还是太小,400料船的载重吨不过30~40吨,做战船最多也就6~8门大炮,其运输量对工业化所需要的海量原料来说也是太可怜。做探险船速度又太慢,看来还是要搞他最熟悉也最喜欢的双桅纵帆船。
“老张,”文德嗣说,“你觉得红毛的船怎么样?”
“船只高大,有大炮,不畏风浪海盗。”
“还有呢?”
“帆缆精妙,”张机器老老实实的说,“速度快,我曾在红毛船上看了许久,大约是因为桅杆高,帆布多,吃风大。但是真正的奥妙还是看不出来。”
“嗯,这些我都知道。”
张机器看了看文德嗣,眼神中冒出了亮光。但是他知道手艺是吃饭的本钱,这位老爷岂肯轻易告诉他,不由又黯淡下来。
文德嗣笑了笑:“我告诉你,我们所来的澳洲,专有学校教授造船。你我知道的这些船术,加起来也不过是些皮毛而已。你要是有兴趣以后自然有人教你。”
张机器忙跪下去磕了几个头:“若蒙老爷传授秘术,张机器感激不尽,一生一世为老爷们驱使。”
“嗯,你且起来。”文德嗣找了块大石头坐下,把手中的本子打开,里面是一张帆船的线图
“这船你能造么?”
张机器端详半天,这图和他在船书上看到的图完全不一样:比例严整,而且线条清晰,准确,并非简单的画个轮廓,特殊的三视图更让人有直观的感受。他暗暗咂舌――光学会这个制图之术一辈子就吃喝不愁了,这群人果然不是等闲之辈。
他问了几个比例方面的问题,约莫估算了一下,船大概在一千料上下。这么大的船张机器没造过。
“小的没造过这么大的。”张机器小心的说,“小的愿意试试看。”
文德嗣选中的船是双桅纵帆船,这种快速纵帆船操作灵活,速度快,不考虑武装的情况下,不到10人就能运作,除了载货以外,还可以载正式乘客30人。非常适合远洋冒险和海商巡逻作战。著名的美洲号就是一艘双桅纵帆船,它在1851年的帆船赛中夺冠,全部水手连船长只有9人。后来在南北战争期间曾经作为南军的走私船。排水量170吨,全长30米,宽7米。吃水3米。配备两门24磅短炮(舷炮)和一门12磅长炮(中央回转炮位),如果配备更轻的6磅炮,可安装6~8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