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6 趁火打劫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银狐、续南明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汉祚高门最新章节!
在京口逗留了五天,沈哲子才跟老爹一起上路。
千余人的队伍在京口开拔,除了老爹带来的几百部曲家兵之外,尚有近千名民夫,男女老幼皆有。这些民夫并其家眷,皆为徐茂本人所属部曲,一方面帮忙运粮,另一方面则是随队前往吴兴安置下来,给徐茂日后在吴兴安家立业打好基础,预留退路。
沈哲子算是见识到了这个年代豪强们是怎么玩儿的了,徐茂身为京口沿江督护,既有巡防之责,又有安民之任。大笔一勾,安置流民的白籍上就少了两百户人丁!
这些人丁若能登籍造册,择地安置,不出数年就能为朝廷输送赋税。可是现在,却成了徐茂个人的私产,再不受朝廷的法度约束。而看这些人,并没有因为丧失自由自立的地位而有所沮丧,反而隐有振奋之情。
毕竟要在京口这流民汇聚地等待安置遥遥无期,而且即便得到授田,也要艰难垦荒,食不果腹。可是一旦到了三吴腹地,便不吝于一个美好开始。
老爹对此却有些不满,船舱中不乏忿忿对沈哲子抱怨:“这徐邃然也是奸猾,统共给我不到三万斛粮,为他安顿荫户部曲就要耗费近万斛。两万斛粮,也难派上多大用场。”
对于老爹的抱怨,沈哲子也心有戚戚。两万斛粮看似数量不小,但对于自家掌握的庞大人口而言,甚至不足以支撑一个月的消耗。
今时后世计量单位过于混乱,时下一斛粮换算为重量,大约可以视为一石。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但这所谓的斤是汉斤,汉斤两斤尚不足后世一市斤。
或许可以用更直观的计量来计算时下人均耗粮,三国志讲司马懿闻诸葛亮日食米仅三升,便预言其将死。《梁书》镇北将军江革受俘北魏,“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
从这些来看,不考虑后世那些乱七八糟的营养摄取、热量摄取之类,可知日食三升仅仅只能维持人不被饿死而已。如果还要承担劳动,那么一个成年人一天最起码要有五升主食,才大约能够满足生存和劳动的消耗。
两万斛粮,二十万斗,两百万升,人均下来,实在算不得一个多大的数量,也难怪老爹有些不满。须知沈家除了维持自家人口消耗之外,还要接济那些依附沈家的那些小地主士族。拜老爹预谋反叛所赐,这些人家也卷入其中,田亩歉收。
如此累加起来,要维持到明年新稻收成,最起码还有将近十万斛粮的缺口!如果是正常年头,区区十万斛粮,还不足以压垮沈家,每年田亩所出,又何止十万斛。
但今年兵灾波及,粮价本就高企,沈家多年积累,近乎消耗一空。眼下虽然还未到粮尽一刻,但未雨绸缪,前景堪忧。
这几天沈哲子也在考虑关于古代救荒的经验,见老爹愁眉不展,便试探道:“父亲,儿在纪师府中偶向葛洪葛仙师请教,他曾说过几种救饥之方……”
说着,他便将自己勉强记得的一些救饥方托以葛洪之名向老爹介绍。譬如黄豆研磨芝麻,搓成球,江米芝麻研磨成丸,书上或言一粒可保数日不饥。沈哲子虽然没吃过,但眼下集思广益,有用无用大可试试。
听到是葛洪所教,沈充倒是认真倾听,听完后却有些失望,说道:“这一类救饥之法,不过是果腹积气,使人不觉饿,但却积气体虚,力弱不堪。官府赈济或可一用,我家人丁尚要劳作生产,益处不大。”
沈哲子听到老爹这话,便明白了这些救饥方的弊病,用一些难消化的食物填饱肚子,只是让肚子里不至于空无一物,但其实人体需要的营养还是缺失。
“青雀你也不用烦心,为父自有应对之策。”
沈充见沈哲子略显失落,笑着安慰他道:“今非大荒之年,虽受兵事波及,但各家也有粮产储蓄。只要多加思量,总能买到粮食济缓救急。”
沈哲子点点头,但也清楚,老爹嘴上说的轻松,但其实难就难在买不到粮。沈家田亩歉收,这应该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这么大的粮食缺口,不是一两家能够满足,如果一众世家都是抱着落井下石的态度,局势肯定更加不妙。
船行到吴郡,需要以车周转入太湖。行出大半日后,沈充却让队伍停下来,对沈哲子说道:“左近故鄣县内有我家故亲朱氏,眼下天色尚早,青雀你去拜会一下。”
听到老爹的话,沈哲子略感错愕,好端端赶路回家,老爹怎么突然让他去走一趟亲戚?以他对老爹的了解,其中肯定有内情。
果然老爹接下来就道出了缘由:“此间县长朱贡为你姑婿,日前我着人执信来求粮。这吝夫竟欲以三万斛粮换我家盘溪两庄,着实可厌!”
沈哲子听到这里,便也明白了。这个名为朱贡的便宜姑父,就是想要趁火打劫的人其中一员。
盘溪两处田庄,不算岭地沼泽,单单可耕作熟地水田就有近百顷,按照亩产三石来算,一季水稻产量也有三万石,扣除人工粮种绿肥之类的成本,也有将近两万石的盈余。更不要说果园苗圃之类的产出,绝对不止三万斛粮的价值!
这朱贡是眼看着自家遭遇难关,便想凭此要挟,想要图谋自家的田产。难怪老爹提起此人便愤愤不已,让自己去拜会,大概也是存心让他将自家已经买到粮的消息告诉对方,虚张声势,以此再来周旋。
明白了老爹的用意,沈哲子心照不宣的笑笑,然后便带上十几名仆从护卫,往故鄣县朱家庄园而去。行出没有多远,沈哲子便看到一干民夫在老爹指挥下,开始掘土装车,以粮覆之。看这架势,老爹对空城计也是玩得挺溜。
故鄣辖地远逊武康,刚刚进入县治内,沈哲子便被告知已经进入朱家田产的范围内。旅途中,兵尉刘猛向沈哲子介绍这朱贡一家的情形。
这朱贡乃是吴县朱氏的一个分支,与沈家一样都是土豪货色,发迹在陈敏作乱时,大肆圈地。如今故鄣县近半土地都为其田产,门人部曲千余,已经可以称得上吴地新进崛起的乡豪之一。而与沈家的姻亲关系算起来也蛮近,其妻乃是老爹沈充的堂妹,沈哲子的堂姑。
然而危难时,越是亲近之人,背后插刀子就越狠。
换了别人,表面看沈家家大业大,对于沈家时下面对的窘境还了解不多。可是这朱贡本为亲戚,早先也跟在老爹屁股后面混了不短的时间,对于沈家内情了解颇多,因此也更清楚沈家时下所面对的难题。
正因为此人态度坚决的为难老爹,所以才让其他人家看出一点端倪,令得沈家在吴地筹粮过冬更加艰难。
行出大半刻钟,遇到朱家的佃客,沈哲子着人道明来意,佃客中便分出几人带领沈哲子一行前往朱家庄园所在。
时下秋收已毕,广袤的田地中却仍不乏劳碌身影。翻土培垄,似乎仍在栽种作物。沈哲子对此倒颇感好奇,莫非时下吴地已经开始大规模栽种小麦之类能够越冬的作物?
他停下来着人请来一位老农,笑问道:“请问老丈,你们是在播种什么?”
那老人面对沈哲子,神态略显局促,嗫嚅不能言。沈哲子挥挥手让刘猛等人推开,自己撩起衣衫拉着老人手走入田地中,才看到老人播种的种子不少,其中也有小麦,只是颗粒较之后世略微瘪小。但是更多的种子,他却认不住来。
那老人似乎少见贵人子弟下田,小心翼翼护持在沈哲子旁边,这才小心翼翼讲述起来。
沈哲子耐心倾听,有听不明白的便请老丈再解释一番,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些明白。原来耕种小麦并非为了收成,而是当做绿肥保墒养地。
其余还有苕子、冬葵之类,都是养地的绿肥材料,苕子既能养地,又可以当做饲料饲养家畜,冬葵则号称百蔬之长,乃是时下最重要的蔬菜之一,不需要越冬,年前就能够抢收一波。
听完老丈的解释,沈哲子才明白自己是有些大惊小怪了。这些田耕的常识,他确实不甚精通,时下人对于绿肥保墒,休养地力,其实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和成熟的经验。
走回牛车上掸掸身上的泥土,沈哲子让人给那位老人家奉上一份礼物,然后便又继续上路,赶去朱家位于岭坡上的庄园。
在京口逗留了五天,沈哲子才跟老爹一起上路。
千余人的队伍在京口开拔,除了老爹带来的几百部曲家兵之外,尚有近千名民夫,男女老幼皆有。这些民夫并其家眷,皆为徐茂本人所属部曲,一方面帮忙运粮,另一方面则是随队前往吴兴安置下来,给徐茂日后在吴兴安家立业打好基础,预留退路。
沈哲子算是见识到了这个年代豪强们是怎么玩儿的了,徐茂身为京口沿江督护,既有巡防之责,又有安民之任。大笔一勾,安置流民的白籍上就少了两百户人丁!
这些人丁若能登籍造册,择地安置,不出数年就能为朝廷输送赋税。可是现在,却成了徐茂个人的私产,再不受朝廷的法度约束。而看这些人,并没有因为丧失自由自立的地位而有所沮丧,反而隐有振奋之情。
毕竟要在京口这流民汇聚地等待安置遥遥无期,而且即便得到授田,也要艰难垦荒,食不果腹。可是一旦到了三吴腹地,便不吝于一个美好开始。
老爹对此却有些不满,船舱中不乏忿忿对沈哲子抱怨:“这徐邃然也是奸猾,统共给我不到三万斛粮,为他安顿荫户部曲就要耗费近万斛。两万斛粮,也难派上多大用场。”
对于老爹的抱怨,沈哲子也心有戚戚。两万斛粮看似数量不小,但对于自家掌握的庞大人口而言,甚至不足以支撑一个月的消耗。
今时后世计量单位过于混乱,时下一斛粮换算为重量,大约可以视为一石。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但这所谓的斤是汉斤,汉斤两斤尚不足后世一市斤。
或许可以用更直观的计量来计算时下人均耗粮,三国志讲司马懿闻诸葛亮日食米仅三升,便预言其将死。《梁书》镇北将军江革受俘北魏,“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
从这些来看,不考虑后世那些乱七八糟的营养摄取、热量摄取之类,可知日食三升仅仅只能维持人不被饿死而已。如果还要承担劳动,那么一个成年人一天最起码要有五升主食,才大约能够满足生存和劳动的消耗。
两万斛粮,二十万斗,两百万升,人均下来,实在算不得一个多大的数量,也难怪老爹有些不满。须知沈家除了维持自家人口消耗之外,还要接济那些依附沈家的那些小地主士族。拜老爹预谋反叛所赐,这些人家也卷入其中,田亩歉收。
如此累加起来,要维持到明年新稻收成,最起码还有将近十万斛粮的缺口!如果是正常年头,区区十万斛粮,还不足以压垮沈家,每年田亩所出,又何止十万斛。
但今年兵灾波及,粮价本就高企,沈家多年积累,近乎消耗一空。眼下虽然还未到粮尽一刻,但未雨绸缪,前景堪忧。
这几天沈哲子也在考虑关于古代救荒的经验,见老爹愁眉不展,便试探道:“父亲,儿在纪师府中偶向葛洪葛仙师请教,他曾说过几种救饥之方……”
说着,他便将自己勉强记得的一些救饥方托以葛洪之名向老爹介绍。譬如黄豆研磨芝麻,搓成球,江米芝麻研磨成丸,书上或言一粒可保数日不饥。沈哲子虽然没吃过,但眼下集思广益,有用无用大可试试。
听到是葛洪所教,沈充倒是认真倾听,听完后却有些失望,说道:“这一类救饥之法,不过是果腹积气,使人不觉饿,但却积气体虚,力弱不堪。官府赈济或可一用,我家人丁尚要劳作生产,益处不大。”
沈哲子听到老爹这话,便明白了这些救饥方的弊病,用一些难消化的食物填饱肚子,只是让肚子里不至于空无一物,但其实人体需要的营养还是缺失。
“青雀你也不用烦心,为父自有应对之策。”
沈充见沈哲子略显失落,笑着安慰他道:“今非大荒之年,虽受兵事波及,但各家也有粮产储蓄。只要多加思量,总能买到粮食济缓救急。”
沈哲子点点头,但也清楚,老爹嘴上说的轻松,但其实难就难在买不到粮。沈家田亩歉收,这应该已经不是什么秘密。这么大的粮食缺口,不是一两家能够满足,如果一众世家都是抱着落井下石的态度,局势肯定更加不妙。
船行到吴郡,需要以车周转入太湖。行出大半日后,沈充却让队伍停下来,对沈哲子说道:“左近故鄣县内有我家故亲朱氏,眼下天色尚早,青雀你去拜会一下。”
听到老爹的话,沈哲子略感错愕,好端端赶路回家,老爹怎么突然让他去走一趟亲戚?以他对老爹的了解,其中肯定有内情。
果然老爹接下来就道出了缘由:“此间县长朱贡为你姑婿,日前我着人执信来求粮。这吝夫竟欲以三万斛粮换我家盘溪两庄,着实可厌!”
沈哲子听到这里,便也明白了。这个名为朱贡的便宜姑父,就是想要趁火打劫的人其中一员。
盘溪两处田庄,不算岭地沼泽,单单可耕作熟地水田就有近百顷,按照亩产三石来算,一季水稻产量也有三万石,扣除人工粮种绿肥之类的成本,也有将近两万石的盈余。更不要说果园苗圃之类的产出,绝对不止三万斛粮的价值!
这朱贡是眼看着自家遭遇难关,便想凭此要挟,想要图谋自家的田产。难怪老爹提起此人便愤愤不已,让自己去拜会,大概也是存心让他将自家已经买到粮的消息告诉对方,虚张声势,以此再来周旋。
明白了老爹的用意,沈哲子心照不宣的笑笑,然后便带上十几名仆从护卫,往故鄣县朱家庄园而去。行出没有多远,沈哲子便看到一干民夫在老爹指挥下,开始掘土装车,以粮覆之。看这架势,老爹对空城计也是玩得挺溜。
故鄣辖地远逊武康,刚刚进入县治内,沈哲子便被告知已经进入朱家田产的范围内。旅途中,兵尉刘猛向沈哲子介绍这朱贡一家的情形。
这朱贡乃是吴县朱氏的一个分支,与沈家一样都是土豪货色,发迹在陈敏作乱时,大肆圈地。如今故鄣县近半土地都为其田产,门人部曲千余,已经可以称得上吴地新进崛起的乡豪之一。而与沈家的姻亲关系算起来也蛮近,其妻乃是老爹沈充的堂妹,沈哲子的堂姑。
然而危难时,越是亲近之人,背后插刀子就越狠。
换了别人,表面看沈家家大业大,对于沈家时下面对的窘境还了解不多。可是这朱贡本为亲戚,早先也跟在老爹屁股后面混了不短的时间,对于沈家内情了解颇多,因此也更清楚沈家时下所面对的难题。
正因为此人态度坚决的为难老爹,所以才让其他人家看出一点端倪,令得沈家在吴地筹粮过冬更加艰难。
行出大半刻钟,遇到朱家的佃客,沈哲子着人道明来意,佃客中便分出几人带领沈哲子一行前往朱家庄园所在。
时下秋收已毕,广袤的田地中却仍不乏劳碌身影。翻土培垄,似乎仍在栽种作物。沈哲子对此倒颇感好奇,莫非时下吴地已经开始大规模栽种小麦之类能够越冬的作物?
他停下来着人请来一位老农,笑问道:“请问老丈,你们是在播种什么?”
那老人面对沈哲子,神态略显局促,嗫嚅不能言。沈哲子挥挥手让刘猛等人推开,自己撩起衣衫拉着老人手走入田地中,才看到老人播种的种子不少,其中也有小麦,只是颗粒较之后世略微瘪小。但是更多的种子,他却认不住来。
那老人似乎少见贵人子弟下田,小心翼翼护持在沈哲子旁边,这才小心翼翼讲述起来。
沈哲子耐心倾听,有听不明白的便请老丈再解释一番,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些明白。原来耕种小麦并非为了收成,而是当做绿肥保墒养地。
其余还有苕子、冬葵之类,都是养地的绿肥材料,苕子既能养地,又可以当做饲料饲养家畜,冬葵则号称百蔬之长,乃是时下最重要的蔬菜之一,不需要越冬,年前就能够抢收一波。
听完老丈的解释,沈哲子才明白自己是有些大惊小怪了。这些田耕的常识,他确实不甚精通,时下人对于绿肥保墒,休养地力,其实已经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和成熟的经验。
走回牛车上掸掸身上的泥土,沈哲子让人给那位老人家奉上一份礼物,然后便又继续上路,赶去朱家位于岭坡上的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