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百家争鸣【二合一】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银狐、续南明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大魏宫廷最新章节!
魏兴安四年的八九月,遵从魏王赵润的命令,礼部着手举办有史以来首次的百家文坛盛事,让天下各学派的领袖,去争夺那「四主、八辅」拢共十二个名额。
鉴于此前大梁已经被这些文人搅地满城风雨,因此,礼部特地将考核的场地搬到了城外,在大梁城的东南大概十五里处,划出了一块空地,作为百家门徒相互辩论、争取名额的场地。
在若干年后,这块空地上,会建立起魏国的最高国立学塾「大梁学宫」,为魏国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而眼下,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凉的空地而已。
九月初,当大梁本地的农户们准备着秋收的时候,城内的百家门徒们,各自带着草席、干粮,徒步到这片空地,像划地盘似的,划出各自学派的势力范围。
尽管这块空地看起来十分荒凉,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诸学派门徒火热的心,铺上草地,与同伴讨论学术,思考着如何击败其余的对手,夺取一个名额。
这些当中,有的是魏国的在职官员,有的则是在野的白身,而有些人,他们甚至都不是魏人,但传承于相同学派的情谊,让他们彼此坐在一起,看起来十分团结。
“嚯!天策府右都尉张启功!”
看着一群法家门徒从面前走过,在儒家子弟当中,有一人低声惊呼道。
听闻此言,有来自其他中原国家的儒家弟子好奇询问道:“这张启功何许人也?为何贤兄对他如此忌惮?……在下公羊郜,来自大齐。”
“你是齐人?”只见方才惊呼那人打量了几眼公羊郜,随即点点头低声解释道:“天策府,乃我大魏君主直掌的府衙,而张启功,便是这座官署中的实权人物,论地位并不亚于各部尚书。”
听了这话,公羊郜面露吃惊之色:“魏王近臣,竟是法家门徒?这……这可如何是好?”
话音刚落,附近便有儒家子弟宽慰道:“公羊贤兄莫惊,我儒家子弟中,亦有陛下近臣……”正说着,他脸上露出几许喜悦,笑着说道:“来了!”
公羊郜抬起头来,顺着那人所指的方向看去,便瞧见有一名年轻的文士正策马而来,待靠近儒家子弟们的聚集地后,那年轻文士翻身下来,从马背上拿下一阵包裹,疾步走来都诸儒家子弟见礼:“鸱来迟一步,诸位贤兄贤弟请勿见怪。”
附近的儒家子弟纷纷回礼,其中或有人提醒道:“介子兄,法家的张启功方才已经到了。”
“哦。”
介子鸱环顾四周,没过多久就瞧见张启功正坐在一张草席上,与其周围那一干法家子弟高谈阔论,谈笑风生,俨然已经成为了法家子弟中年青一代的领袖。
似乎是注意到了介子鸱的目光,张启功转过头来,与介子鸱对视了一眼,虽然微微点了点头权当打了招呼,但其眼中的倨傲神色,介子鸱却看得清清楚楚。
『呵。』
介子鸱淡淡一笑,同样点点头作为回应。
作为魏王赵润的左膀右臂之一,介子鸱对张启功可不陌生,就像他介子鸱日后注定会接替杜宥的内朝首辅职位,甚至可能位列丞相,而张启功,亦注定会成为司刑的首官。
而此时,公羊郜惊讶地打量介子鸱,见来人风度翩翩、器宇轩昂,遂私下询问道:“此……何须人也?”
或有知情者低声介绍道:“此乃朝廷大臣,陛下跟前近臣,介子鸱。”
“比之方才那张启功如何?”公羊郜问道。
那人轻哼一声说道:“自然是介子兄高出一筹。”
因为知道文人相轻的道理,公羊郜也没有太过较真,依旧仔细打量着介子鸱。
不曾想,他的目光被介子鸱注意到,后者面带微笑走了过来,拱手见礼道:“这位贤兄好是面生,不知是哪里人,学的又是哪派?”
公羊郜连忙拱手回礼道:“齐人公羊郜,见过介子大人。在下学的乃是卜氏一脉……”『注:卜氏,就是子夏。』
『卜氏一脉?』
听了公羊郜的话,周围的儒家子弟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公羊郜。
为何,因为卜氏一脉的思想在儒家中较为‘另类’,它并不关注「克己复礼」,教导人学习古代圣贤的言行、举措,而是提倡「与时俱进」,不要一味地套用圣贤的经典,因此在当前这个时代,儒家子弟对卜氏一脉赞毁参半。
这不,在公羊郜说了这话后,周围的儒家子弟都不经意地与他疏远了一些。
但唯独介子鸱眼睛一亮,仿佛是遇到了同道知己。
在其他儒家子弟惊讶的目光下,介子鸱笑着对公羊郜说道:“来地匆忙,不曾携带席子,贤兄可介意介子与你同席?”
“固所愿耳!”公羊郜欣喜地说道,连忙邀请介子鸱。
二人坐下之后,便相互交谈起来,公羊郜隐隐发觉,介子鸱的种种想法似乎与他不谋而合,这让他更是兴致高涨。
情绪亢奋之下,公羊郜亦提出了自己不成熟的思想,他认为,天下战乱频繁,是因为诸国林立,而这种混乱的局面,必将被「大一统」而终止。
听了这话,介子鸱感觉自己全身说不出的痛快——这可不就是他的想法么?
『齐人,公羊郜。』
介子鸱暗暗将这个名字记在心中,他知道,虽然眼前这位公羊贤兄乍一看并不起眼,但在他看来却是难得的大才,似这等人才,他一定要替魏王将其留下,岂可任其返回齐国?
想要这里,介子鸱便隐晦地说道:“贤兄的想法,介子深感兴趣,奈何眼下不是时机,待此事之后,贤兄可愿到愚弟府上稍住几日?”
公羊郜一听,立刻就领悟到,眼前这位非常支持他的「大一统」思想,惊喜地近乎要手舞足蹈。
他万万也没有想到,他千里迢迢从齐国来到魏国,原本只是将见识一下魏国百家争鸣的盛事,顺便完善自己的「大一统」思想,不曾想,居然在魏国遇到了一位与他不谋而合的同道中人——实在是不虚此行!
由于有着相类似的思想,因此别看介子鸱是楚人,而公羊郜则是齐人,他二人还是很快就成为了知己。
“人……好多啊。”
随着百家子弟陆陆续续来到,公羊郜心中很是吃惊,因为他放眼四周,感觉聚集在这里的百家子弟,恐怕都有不下于一千人。
从古至今,文人中几乎从来没有如此热闹的一幕。
想了想,公羊郜询问介子鸱道:“我儒家子弟如此众多,想来四个「主修」名额,已不再话下了吧?”
“这很难说。”介子鸱微微摇了摇头。
虽然他也是儒家子弟,但他也知道,传统的儒家思想具有其局限性,用来教化世人、劝人向善自然是毫无问题,可这回魏王赵润提出的要求却是「使国家富强」,在这一点上,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的优势非常大。
听了介子鸱的话,公羊郜很是吃惊:难道他儒家竟然有可能落选?
这在他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见公羊郜面露吃惊之色,介子鸱微叹一口气,向这位新结识的知己简单介绍了一下他魏国的君主赵润:“我大魏的君主,是一位注重实干的君王,其实陛下最为偏爱的,正是法家……”
平心而论,赵润从来都没有提过他偏向哪家学术,但他近些年的举措,比如打压贵族垄断财富、禁止兼并土地,论功行赏等等,这无一不合法家「定分止争」的核心之一——好在魏王赵润并没有反对儒家的‘礼’,否则,儒家那可真是彻彻底底地要被法家抛在后头了。
而正因为这样,尽管法家门徒的人数比儒家子弟少很多,但似天策府右都尉张启功、刑部尚书唐铮、大理寺卿正杨愈等等,他们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他们魏国的君主,实际上也是一位提倡法家思想的人,充其量只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披上了一层儒家的皮而已。
当然,即便如此,介子鸱还是认为,他儒家夺得那四个「主修」名额,还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儒法之争」——哪家学术才是第一主修,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而就目前来说,介子鸱对于他儒家击败法家一事,心中着实没有什么把握——反而是他身边新结识的知己公羊郜,他的「大一统」思想,相比较儒家传统思想,更具有击败法家的可能性。
此时,主持这场盛事的礼部尚书杜宥,终于出现,在讲述了这场辩论的许多要求后,他终于露出了‘正面目’——堂而皇之地走到了纵横家门徒的那一边,让现场许多儒家门徒一阵低呼。
谁也没有想到,魏国负责教化民众的礼部尚书杜宥,他居然是一名纵横家的门生。
而看到这一幕,似张启功、唐铮、杨愈等人却是抚掌暗笑:儒家失却一位强援!
考核的方式很简单,即某个学派的代表,当众陈述自己的思想,然后由其他学派的人去指出其中的漏洞,只要能说服众人,或者说服大部分人,就能列入名额候选。
这很公平,在众目睽睽之下,也做不得假。
而诸学派代表上场的顺序,则是按照抽签的顺序,也很公平。
墨家,抽到了第一场。
墨家的代表,正是魏墨的钜子徐弱。
值得一提的是,魏国的工部尚书孟隗,今日也坐在墨家子弟的聚集地,甚至于,还有一部分工部与冶造局的官员。
『孟尚书,竟是支持墨家学术的?』
介子鸱、张启功等朝廷官员,均对此十分纳闷。
其实确切地说,魏国的工部尚书孟隗,其实并不是墨家门徒,但是对于墨家「注重技艺」的观点,孟隗却是非常认同的。
技艺,简单地说就是手艺,像制作、锻造、营建等等,都可列为这个范畴。
但很遗憾的是,在这个时代,匠人并不受重视,儒家甚至曾说过墨家注重的技艺乃是「奇技淫巧」,可想而知在这个时代匠人的地位。
当然,在如今的魏国,似工部、冶造局、墨家等匠人,可以说早已扬眉吐气,一方面是魏王赵润非常注重工艺技术,另外一方面,魏国能打败韩国,这种‘奇技淫巧’可谓是居功至伟。
而如今,墨家与工部以及冶造局的官员、工匠达成一致,务必要维持现状,决不能使拥有工艺的匠人像以往那样被人看轻。
在这个基础上,工部尚书孟隗带领着一部分工部官员,还有一部分冶造局的官员,仗义支持墨家思想,这使得墨家的声势一下子就增加了许多,潜在势力与影响力,竟不亚于儒法两家。
魏墨钜子徐弱的思想,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然是提倡「技艺」,认为「技艺」有利于国家,它不应当被人看轻——在这方面,他指桑骂槐的指责了儒家,因为儒家历来就看不起这种‘奇淫巧技’。
因此难以避免地,魏墨钜子徐弱遭到了在场许多儒家子弟的攻击。
遗憾的是,这次墨家的底气非常足,当徐弱冷笑着奚落儒家子弟「正是你们看不起的奇淫巧技,助魏国击败了韩国」,儒家子弟纷纷哑然。
虽然不甘心,但儒家子弟必须承认,他们以往看不起的奇淫巧技,还真是帮助魏国击败了韩国,而这,是他们儒家思想所无法达到的。
见儒家子弟垭口无言,魏墨钜子徐弱亦不忘阐述他第二部分的思想,即墨家的核心思想,非攻、兼爱之类的,而这,就让那些憋着气的儒家子弟找到了攻歼的法子,一句「你敢说魏王与庶民平等?」,徐弱顿时就语塞了。
的确,魏国一代雄主赵润,谁敢在农田里耕地务农的农民能与其平起平坐?
于是,墨家很快就被打了下来。
当然,尽管被打了下来,但列入名单还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徐弱第一部分的「技艺强国」思想,已经符合了魏王赵润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当众多儒家子弟攻歼魏墨钜子徐弱的时候,介子鸱却一言不发,这让公羊郜感到很好奇。
要知道,倘若说儒家跟法家是竞争对手,那么,儒家跟墨家就是天敌,那是几乎无法共存的。
出于困惑,公羊郜私底下对介子鸱问道:“贤兄与墨家钜子有旧?”
介子鸱笑着点点头,附耳对公羊郜解释了一番:“愚弟与墨家钜子徐弱曾有过讨论,他亦认为,唯有天下一统,才能更好地施行他们「非攻」的思想,因此在这一点上,他与你我乃是同道。”
“原来如此。”
公羊郜恍然大悟,既惊讶又兴奋地看着场上狼狈地返回坐席的魏墨钜子徐弱,喜悦于继介子鸱后,他又找到了一位支持他「大一统」思想的同道中人——虽然对方是墨家子弟,而且他对大部分墨家学术都很排斥。
继墨家之后,第二位出场的,乃是兵家。
兵家的代表,当然就是那位前兵部尚书李鬻,不过出场的却是李鬻的儿子,兵铸局局丞李缙——大概是李缙见前一个出场的徐弱被众多的儒家子弟攻歼,最后狼狈地返回坐席,担心自己上了年纪的老父亲也遭到类似的遭遇,因此代替出场。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当李缙讲述他父亲李鬻的「精兵强兵」之策时,几乎没有人去攻歼他。
这也难怪,毕竟在这个诸国林立的年代,兵家虽然说影响力不及儒家与法家,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欠缺兵家思想,更何况,手握四十万兵马外加十万禁卫军的魏王赵润,他妥妥的就是一位注重「强兵卫国」思想的兵家子弟嘛。
据某些闲人统计,当肃王赵润出现在魏国军方之后,魏国在军队的资金投入,就逐步开始提升,一直到肃王赵润继承魏王位置,魏国的军费开支,相比较二十年前先王赵偲在位期间翻了六七番都不止——这明摆着,魏王赵润是支持兵家的嘛!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兵家跟儒家、墨家、法家,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因此,其他学派的人也懒得与兵家争论什么,毕竟兵家是铁定能入名单的,但是呢,其影响力又注定无法跟儒家、法家竞争什么,所以完全没必要树敌。
第三位出场的,乃是名家。
名家,简单地说就是辩论者。『注:著名的‘白马非马’,就是名家的典故,当然,这个典故让名家的名声变得很差,但实际上,名家是超前的辩证思想家,不过一般人很难理解,所以并不受待见。』
在这个天下,有名的说客,基本上都要学习名家的思想。
像这次,韩国派驻魏国的使者韩晁,亦参加了这次盛事,不过说实话,名家的那些思想,很容易让人听得晕晕乎乎,被牵着鼻子走,反正在场的诸派学子听了半天,也没搞懂对方究竟在说些什么。
当然,也没有人去攻歼名家——因为根本没听懂嘛。
第四位出场的,乃是纵横家。
作为纵横家的代表,礼部尚书杜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只是大概的思想,毕竟纵横家的思想,并不好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外谈论,尤其是像杜宥这种身居魏国高职的官员,这很容易暴露魏国的战略意图。
正因为杜宥讲述地很浅,因此,虽然并没有多少人挑刺,但也没有多少人支持。
倒是名家的有些子弟,给予了鼓掌支持。
这也难怪,毕竟名家跟纵横家的关系很不错,像某些知名的说客,比如齐国的著名说客「冯谖」,就兼名家、纵横家两家的学术理论。
继纵横家之后,杂家、小说家、农家等等,亦陆续派各自的代表出场。
不过在现场很多人看来,这些小家学派纯粹就是来混脸熟的,要么是不能符合魏王赵润「使国家富强」的要求,要么就是本身的思想就有问题。
就比如杂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将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一锅炖,说得好听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但事实上,这本身就有问题。
就比如说,儒家的「爱」跟墨家的「爱」,一个提倡区分对象、区分阶级的仁爱,一个提倡不分对象、不分阶级的仁爱,这本身就是对立的,如何兼收并蓄?
再比如儒家讲究以礼治国,仁情高于法律,而法家提倡依法治国,法律高于一切(实际上还是有保留的),这两者又如何兼收并蓄?
于是很遗憾地,杂家很快就被淘汰,连候选名单都没能被列入。
跟杂家一起被淘汰的,还有小说家。
小说家,说白了就是收集名人轶事、民间流传的,虽自成一派,但说实话确实对国家没有什么裨益,只是让民间百姓多了一种娱乐的方式而已。
这个学派被淘汰,诸学派子弟一点也不意外。
至于农家,这个学派被淘汰,就有点戏剧化了。
农家的思想很简单,就是「重农桑、足衣食」,在这一点上,其实儒家也是支持的,可坏就坏在,农家思想中有一部分类似墨家思想,提倡让君主下田耕种,了解百姓疾苦,这一点,儒家就不能接受了。
传统儒家对农事的看法是:我知道农耕的重要性,并且坚持认为一个国家想要强大,绝对不能疏忽农事,但我本身不会去务农,因为那是下等人做的事。
于是,农家也被淘汰。
而在此之后,便是儒家与法家,也是这是盛事中最最让人瞩目的。
其实儒家与法家,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相同思想的,即维护王权,而彼此最大的矛盾,则在于「以礼法治国」还是「以国法治国」。
至于两者延伸的思想中,儒家认为特权阶级享受特权,而法家则认为,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在这一点上,法家还是有所保留,即忽略了君主,即所谓的「君王之下、王法人人平等」,因为他们需要得到君主的支持。
而这也导致,法家被儒家攻歼这一点时,往往都哑口无言。
魏兴安四年的八九月,遵从魏王赵润的命令,礼部着手举办有史以来首次的百家文坛盛事,让天下各学派的领袖,去争夺那「四主、八辅」拢共十二个名额。
鉴于此前大梁已经被这些文人搅地满城风雨,因此,礼部特地将考核的场地搬到了城外,在大梁城的东南大概十五里处,划出了一块空地,作为百家门徒相互辩论、争取名额的场地。
在若干年后,这块空地上,会建立起魏国的最高国立学塾「大梁学宫」,为魏国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而眼下,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凉的空地而已。
九月初,当大梁本地的农户们准备着秋收的时候,城内的百家门徒们,各自带着草席、干粮,徒步到这片空地,像划地盘似的,划出各自学派的势力范围。
尽管这块空地看起来十分荒凉,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诸学派门徒火热的心,铺上草地,与同伴讨论学术,思考着如何击败其余的对手,夺取一个名额。
这些当中,有的是魏国的在职官员,有的则是在野的白身,而有些人,他们甚至都不是魏人,但传承于相同学派的情谊,让他们彼此坐在一起,看起来十分团结。
“嚯!天策府右都尉张启功!”
看着一群法家门徒从面前走过,在儒家子弟当中,有一人低声惊呼道。
听闻此言,有来自其他中原国家的儒家弟子好奇询问道:“这张启功何许人也?为何贤兄对他如此忌惮?……在下公羊郜,来自大齐。”
“你是齐人?”只见方才惊呼那人打量了几眼公羊郜,随即点点头低声解释道:“天策府,乃我大魏君主直掌的府衙,而张启功,便是这座官署中的实权人物,论地位并不亚于各部尚书。”
听了这话,公羊郜面露吃惊之色:“魏王近臣,竟是法家门徒?这……这可如何是好?”
话音刚落,附近便有儒家子弟宽慰道:“公羊贤兄莫惊,我儒家子弟中,亦有陛下近臣……”正说着,他脸上露出几许喜悦,笑着说道:“来了!”
公羊郜抬起头来,顺着那人所指的方向看去,便瞧见有一名年轻的文士正策马而来,待靠近儒家子弟们的聚集地后,那年轻文士翻身下来,从马背上拿下一阵包裹,疾步走来都诸儒家子弟见礼:“鸱来迟一步,诸位贤兄贤弟请勿见怪。”
附近的儒家子弟纷纷回礼,其中或有人提醒道:“介子兄,法家的张启功方才已经到了。”
“哦。”
介子鸱环顾四周,没过多久就瞧见张启功正坐在一张草席上,与其周围那一干法家子弟高谈阔论,谈笑风生,俨然已经成为了法家子弟中年青一代的领袖。
似乎是注意到了介子鸱的目光,张启功转过头来,与介子鸱对视了一眼,虽然微微点了点头权当打了招呼,但其眼中的倨傲神色,介子鸱却看得清清楚楚。
『呵。』
介子鸱淡淡一笑,同样点点头作为回应。
作为魏王赵润的左膀右臂之一,介子鸱对张启功可不陌生,就像他介子鸱日后注定会接替杜宥的内朝首辅职位,甚至可能位列丞相,而张启功,亦注定会成为司刑的首官。
而此时,公羊郜惊讶地打量介子鸱,见来人风度翩翩、器宇轩昂,遂私下询问道:“此……何须人也?”
或有知情者低声介绍道:“此乃朝廷大臣,陛下跟前近臣,介子鸱。”
“比之方才那张启功如何?”公羊郜问道。
那人轻哼一声说道:“自然是介子兄高出一筹。”
因为知道文人相轻的道理,公羊郜也没有太过较真,依旧仔细打量着介子鸱。
不曾想,他的目光被介子鸱注意到,后者面带微笑走了过来,拱手见礼道:“这位贤兄好是面生,不知是哪里人,学的又是哪派?”
公羊郜连忙拱手回礼道:“齐人公羊郜,见过介子大人。在下学的乃是卜氏一脉……”『注:卜氏,就是子夏。』
『卜氏一脉?』
听了公羊郜的话,周围的儒家子弟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公羊郜。
为何,因为卜氏一脉的思想在儒家中较为‘另类’,它并不关注「克己复礼」,教导人学习古代圣贤的言行、举措,而是提倡「与时俱进」,不要一味地套用圣贤的经典,因此在当前这个时代,儒家子弟对卜氏一脉赞毁参半。
这不,在公羊郜说了这话后,周围的儒家子弟都不经意地与他疏远了一些。
但唯独介子鸱眼睛一亮,仿佛是遇到了同道知己。
在其他儒家子弟惊讶的目光下,介子鸱笑着对公羊郜说道:“来地匆忙,不曾携带席子,贤兄可介意介子与你同席?”
“固所愿耳!”公羊郜欣喜地说道,连忙邀请介子鸱。
二人坐下之后,便相互交谈起来,公羊郜隐隐发觉,介子鸱的种种想法似乎与他不谋而合,这让他更是兴致高涨。
情绪亢奋之下,公羊郜亦提出了自己不成熟的思想,他认为,天下战乱频繁,是因为诸国林立,而这种混乱的局面,必将被「大一统」而终止。
听了这话,介子鸱感觉自己全身说不出的痛快——这可不就是他的想法么?
『齐人,公羊郜。』
介子鸱暗暗将这个名字记在心中,他知道,虽然眼前这位公羊贤兄乍一看并不起眼,但在他看来却是难得的大才,似这等人才,他一定要替魏王将其留下,岂可任其返回齐国?
想要这里,介子鸱便隐晦地说道:“贤兄的想法,介子深感兴趣,奈何眼下不是时机,待此事之后,贤兄可愿到愚弟府上稍住几日?”
公羊郜一听,立刻就领悟到,眼前这位非常支持他的「大一统」思想,惊喜地近乎要手舞足蹈。
他万万也没有想到,他千里迢迢从齐国来到魏国,原本只是将见识一下魏国百家争鸣的盛事,顺便完善自己的「大一统」思想,不曾想,居然在魏国遇到了一位与他不谋而合的同道中人——实在是不虚此行!
由于有着相类似的思想,因此别看介子鸱是楚人,而公羊郜则是齐人,他二人还是很快就成为了知己。
“人……好多啊。”
随着百家子弟陆陆续续来到,公羊郜心中很是吃惊,因为他放眼四周,感觉聚集在这里的百家子弟,恐怕都有不下于一千人。
从古至今,文人中几乎从来没有如此热闹的一幕。
想了想,公羊郜询问介子鸱道:“我儒家子弟如此众多,想来四个「主修」名额,已不再话下了吧?”
“这很难说。”介子鸱微微摇了摇头。
虽然他也是儒家子弟,但他也知道,传统的儒家思想具有其局限性,用来教化世人、劝人向善自然是毫无问题,可这回魏王赵润提出的要求却是「使国家富强」,在这一点上,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的优势非常大。
听了介子鸱的话,公羊郜很是吃惊:难道他儒家竟然有可能落选?
这在他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见公羊郜面露吃惊之色,介子鸱微叹一口气,向这位新结识的知己简单介绍了一下他魏国的君主赵润:“我大魏的君主,是一位注重实干的君王,其实陛下最为偏爱的,正是法家……”
平心而论,赵润从来都没有提过他偏向哪家学术,但他近些年的举措,比如打压贵族垄断财富、禁止兼并土地,论功行赏等等,这无一不合法家「定分止争」的核心之一——好在魏王赵润并没有反对儒家的‘礼’,否则,儒家那可真是彻彻底底地要被法家抛在后头了。
而正因为这样,尽管法家门徒的人数比儒家子弟少很多,但似天策府右都尉张启功、刑部尚书唐铮、大理寺卿正杨愈等等,他们一点都不担心,因为他们魏国的君主,实际上也是一位提倡法家思想的人,充其量只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披上了一层儒家的皮而已。
当然,即便如此,介子鸱还是认为,他儒家夺得那四个「主修」名额,还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儒法之争」——哪家学术才是第一主修,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而就目前来说,介子鸱对于他儒家击败法家一事,心中着实没有什么把握——反而是他身边新结识的知己公羊郜,他的「大一统」思想,相比较儒家传统思想,更具有击败法家的可能性。
此时,主持这场盛事的礼部尚书杜宥,终于出现,在讲述了这场辩论的许多要求后,他终于露出了‘正面目’——堂而皇之地走到了纵横家门徒的那一边,让现场许多儒家门徒一阵低呼。
谁也没有想到,魏国负责教化民众的礼部尚书杜宥,他居然是一名纵横家的门生。
而看到这一幕,似张启功、唐铮、杨愈等人却是抚掌暗笑:儒家失却一位强援!
考核的方式很简单,即某个学派的代表,当众陈述自己的思想,然后由其他学派的人去指出其中的漏洞,只要能说服众人,或者说服大部分人,就能列入名额候选。
这很公平,在众目睽睽之下,也做不得假。
而诸学派代表上场的顺序,则是按照抽签的顺序,也很公平。
墨家,抽到了第一场。
墨家的代表,正是魏墨的钜子徐弱。
值得一提的是,魏国的工部尚书孟隗,今日也坐在墨家子弟的聚集地,甚至于,还有一部分工部与冶造局的官员。
『孟尚书,竟是支持墨家学术的?』
介子鸱、张启功等朝廷官员,均对此十分纳闷。
其实确切地说,魏国的工部尚书孟隗,其实并不是墨家门徒,但是对于墨家「注重技艺」的观点,孟隗却是非常认同的。
技艺,简单地说就是手艺,像制作、锻造、营建等等,都可列为这个范畴。
但很遗憾的是,在这个时代,匠人并不受重视,儒家甚至曾说过墨家注重的技艺乃是「奇技淫巧」,可想而知在这个时代匠人的地位。
当然,在如今的魏国,似工部、冶造局、墨家等匠人,可以说早已扬眉吐气,一方面是魏王赵润非常注重工艺技术,另外一方面,魏国能打败韩国,这种‘奇技淫巧’可谓是居功至伟。
而如今,墨家与工部以及冶造局的官员、工匠达成一致,务必要维持现状,决不能使拥有工艺的匠人像以往那样被人看轻。
在这个基础上,工部尚书孟隗带领着一部分工部官员,还有一部分冶造局的官员,仗义支持墨家思想,这使得墨家的声势一下子就增加了许多,潜在势力与影响力,竟不亚于儒法两家。
魏墨钜子徐弱的思想,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自然是提倡「技艺」,认为「技艺」有利于国家,它不应当被人看轻——在这方面,他指桑骂槐的指责了儒家,因为儒家历来就看不起这种‘奇淫巧技’。
因此难以避免地,魏墨钜子徐弱遭到了在场许多儒家子弟的攻击。
遗憾的是,这次墨家的底气非常足,当徐弱冷笑着奚落儒家子弟「正是你们看不起的奇淫巧技,助魏国击败了韩国」,儒家子弟纷纷哑然。
虽然不甘心,但儒家子弟必须承认,他们以往看不起的奇淫巧技,还真是帮助魏国击败了韩国,而这,是他们儒家思想所无法达到的。
见儒家子弟垭口无言,魏墨钜子徐弱亦不忘阐述他第二部分的思想,即墨家的核心思想,非攻、兼爱之类的,而这,就让那些憋着气的儒家子弟找到了攻歼的法子,一句「你敢说魏王与庶民平等?」,徐弱顿时就语塞了。
的确,魏国一代雄主赵润,谁敢在农田里耕地务农的农民能与其平起平坐?
于是,墨家很快就被打了下来。
当然,尽管被打了下来,但列入名单还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徐弱第一部分的「技艺强国」思想,已经符合了魏王赵润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当众多儒家子弟攻歼魏墨钜子徐弱的时候,介子鸱却一言不发,这让公羊郜感到很好奇。
要知道,倘若说儒家跟法家是竞争对手,那么,儒家跟墨家就是天敌,那是几乎无法共存的。
出于困惑,公羊郜私底下对介子鸱问道:“贤兄与墨家钜子有旧?”
介子鸱笑着点点头,附耳对公羊郜解释了一番:“愚弟与墨家钜子徐弱曾有过讨论,他亦认为,唯有天下一统,才能更好地施行他们「非攻」的思想,因此在这一点上,他与你我乃是同道。”
“原来如此。”
公羊郜恍然大悟,既惊讶又兴奋地看着场上狼狈地返回坐席的魏墨钜子徐弱,喜悦于继介子鸱后,他又找到了一位支持他「大一统」思想的同道中人——虽然对方是墨家子弟,而且他对大部分墨家学术都很排斥。
继墨家之后,第二位出场的,乃是兵家。
兵家的代表,当然就是那位前兵部尚书李鬻,不过出场的却是李鬻的儿子,兵铸局局丞李缙——大概是李缙见前一个出场的徐弱被众多的儒家子弟攻歼,最后狼狈地返回坐席,担心自己上了年纪的老父亲也遭到类似的遭遇,因此代替出场。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当李缙讲述他父亲李鬻的「精兵强兵」之策时,几乎没有人去攻歼他。
这也难怪,毕竟在这个诸国林立的年代,兵家虽然说影响力不及儒家与法家,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欠缺兵家思想,更何况,手握四十万兵马外加十万禁卫军的魏王赵润,他妥妥的就是一位注重「强兵卫国」思想的兵家子弟嘛。
据某些闲人统计,当肃王赵润出现在魏国军方之后,魏国在军队的资金投入,就逐步开始提升,一直到肃王赵润继承魏王位置,魏国的军费开支,相比较二十年前先王赵偲在位期间翻了六七番都不止——这明摆着,魏王赵润是支持兵家的嘛!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兵家跟儒家、墨家、法家,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因此,其他学派的人也懒得与兵家争论什么,毕竟兵家是铁定能入名单的,但是呢,其影响力又注定无法跟儒家、法家竞争什么,所以完全没必要树敌。
第三位出场的,乃是名家。
名家,简单地说就是辩论者。『注:著名的‘白马非马’,就是名家的典故,当然,这个典故让名家的名声变得很差,但实际上,名家是超前的辩证思想家,不过一般人很难理解,所以并不受待见。』
在这个天下,有名的说客,基本上都要学习名家的思想。
像这次,韩国派驻魏国的使者韩晁,亦参加了这次盛事,不过说实话,名家的那些思想,很容易让人听得晕晕乎乎,被牵着鼻子走,反正在场的诸派学子听了半天,也没搞懂对方究竟在说些什么。
当然,也没有人去攻歼名家——因为根本没听懂嘛。
第四位出场的,乃是纵横家。
作为纵横家的代表,礼部尚书杜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只是大概的思想,毕竟纵横家的思想,并不好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外谈论,尤其是像杜宥这种身居魏国高职的官员,这很容易暴露魏国的战略意图。
正因为杜宥讲述地很浅,因此,虽然并没有多少人挑刺,但也没有多少人支持。
倒是名家的有些子弟,给予了鼓掌支持。
这也难怪,毕竟名家跟纵横家的关系很不错,像某些知名的说客,比如齐国的著名说客「冯谖」,就兼名家、纵横家两家的学术理论。
继纵横家之后,杂家、小说家、农家等等,亦陆续派各自的代表出场。
不过在现场很多人看来,这些小家学派纯粹就是来混脸熟的,要么是不能符合魏王赵润「使国家富强」的要求,要么就是本身的思想就有问题。
就比如杂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将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一锅炖,说得好听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但事实上,这本身就有问题。
就比如说,儒家的「爱」跟墨家的「爱」,一个提倡区分对象、区分阶级的仁爱,一个提倡不分对象、不分阶级的仁爱,这本身就是对立的,如何兼收并蓄?
再比如儒家讲究以礼治国,仁情高于法律,而法家提倡依法治国,法律高于一切(实际上还是有保留的),这两者又如何兼收并蓄?
于是很遗憾地,杂家很快就被淘汰,连候选名单都没能被列入。
跟杂家一起被淘汰的,还有小说家。
小说家,说白了就是收集名人轶事、民间流传的,虽自成一派,但说实话确实对国家没有什么裨益,只是让民间百姓多了一种娱乐的方式而已。
这个学派被淘汰,诸学派子弟一点也不意外。
至于农家,这个学派被淘汰,就有点戏剧化了。
农家的思想很简单,就是「重农桑、足衣食」,在这一点上,其实儒家也是支持的,可坏就坏在,农家思想中有一部分类似墨家思想,提倡让君主下田耕种,了解百姓疾苦,这一点,儒家就不能接受了。
传统儒家对农事的看法是:我知道农耕的重要性,并且坚持认为一个国家想要强大,绝对不能疏忽农事,但我本身不会去务农,因为那是下等人做的事。
于是,农家也被淘汰。
而在此之后,便是儒家与法家,也是这是盛事中最最让人瞩目的。
其实儒家与法家,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相同思想的,即维护王权,而彼此最大的矛盾,则在于「以礼法治国」还是「以国法治国」。
至于两者延伸的思想中,儒家认为特权阶级享受特权,而法家则认为,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在这一点上,法家还是有所保留,即忽略了君主,即所谓的「君王之下、王法人人平等」,因为他们需要得到君主的支持。
而这也导致,法家被儒家攻歼这一点时,往往都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