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五章 最后的防线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未来天王、主神崛起、六道转轮、朝阳帝国、位面电梯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寒门状元最新章节!
朱祐樘对沈溪的评价很高,在这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代,沈溪对于时局的把控非常准确到位。
如果说以前沈溪预知一些情况是利用了历史的一些必然规律,但在本次鞑靼人入侵这件事上,他用到的完全是他对于战局变化的合理推演,以及他对鞑靼人脾性的了解。
不过良材归良材,朱祐樘并未准备派出兵马援救沈溪。
如今已经发生的事实,便是张家口、宣府失守,下一座能与鞑靼人抗衡、阻挡鞑靼兵马东进的重要关隘城塞就是居庸关,又或者是紫荆关。
至于内长城以外的地区,暂时可以先行放弃,这是出于大战略的考虑。
李东阳出列道:“陛下,延绥巡抚沈溪,早在战事发生之前,便预料到北寇行进之策略,土木堡一战中败北寇兵马,确有几分将才。”
“但是,其进兵畏缩不前,前线战报发送不清不楚,以至于朝廷对于战局所知不足,也是事实。沈溪此子尚需磨砺,才可坐实陛下大明栋梁之才的赞誉,否则就只是意气用事、不听朝廷命令的初生牛犊……”
听到这里,谢迁已经忍不住冲着李东阳怒目相向。
好你个李老儿,以前就怀疑沈溪无中生有,说沈溪两句我都忍了,但现在证明沈溪所说并不是无的放矢,你还对沈溪有所贬损,那就不是我能接受的!
谢迁并不是要为沈溪“申冤叫屈”,他是真心觉得,沈溪能先别人一步预判战局变化,准确将战报提前一个月送到京城让朝廷防备,结果朝廷并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张家口和宣府相继失守,这纯属朝中重臣对于战局变化预估不足所致。
沈溪提前上奏,朝廷不予采信,现在边塞几大要隘果然如同沈溪所说的那样遭遇围困并且丢失,怪谁?
另外,说沈溪前线发送战报不清不楚,明明人家战报抵京已经十天了,结果在这十天时间里,硬是被有司衙门扣下来说是要证实,导致内阁和皇帝无法获得第一手资料,难道也要怪罪在沈溪身上?
对立李东阳的指责,谢迁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但李东阳所言却得到其他大臣的认可,就好像故意在找替罪羔羊一般,你说狼来了我们不信,那是你的罪过,为什么你没有跟我们说明有多少只狼,每只狼长什么样子?你说明白了指不定我们就信了!
当然,如果那时候我们还是不信,事情依然还得怪你!
话语权掌握在我们手中,就是要把你推出来顶缸,你能把我们怎么着?
马文升却不是蛮不讲理之人,他出列奏禀:“陛下,延绥巡抚如今身在土木堡内,与鞑靼兵马周旋,或可成为西北战局之转机。”
“居庸关、紫荆关外如今能倚重的,无非是大同、太原等地兵马,若抽调三边兵马回撤,一时间恐难以成行,不若以土木堡为屏障,同时兼顾居庸关和紫荆关防御,抵挡鞑靼兵马东进……请陛下示下!”
马文升的话,并未得到大多数大臣的认同,主要在于他将土木堡的地位说得太高了。
朝中大臣认为,即便可以将一些卫所和卫城当作阻挡鞑靼东进的屏障,也不该将一座废弃几十年的堡垒看得那么般重。
在这些大臣看来,既然鞑靼人连坚固的张家口堡和宣府都能攻破,更别说是土木堡这样几乎不设防的废弃土堡。
刘健出列道:“以居庸关和紫荆关作为据守之地,并无不妥,但土木堡嘛……无山河之险作为凭靠,难以承担重任!”
刘健为人谨慎,他对西北形势有一定了解,如果不是沈溪奏报他驻守土木堡,刘健几乎记不起有这么个地方,毕竟土木堡已经荒弃多年,刘健这样相对公允的首辅大臣,也不认为土木堡具备阻挡鞑靼人前进的要素。
内阁大学士中,以首辅刘健居首,而在所有部堂中,以吏部尚书、四朝老臣马文升居首。
如今两名顶级文臣出现冲突,马文升认为应该以土木堡作为屏障,而刘健则反对将土木堡纳入京师防御体系。
一时间在场的朝臣不知该支持谁为好,但按照朝中绝大多数大臣的意见,他们更倾向于将土木堡暂时放弃。
朱祐樘不想在两人中做出抉择,本身他这个皇帝在很多大事上都没有主见,以往他头脑清醒,有自己的判断,但现在他身体和精神都欠佳,根本就无法在这种事情上判断谁对谁错。
朱祐樘咳嗽好一会儿,才问道:“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朱祐樘以前在朝堂上议论事情,这句话说得最多,大臣也都习惯被朱祐樘勒令站边,在两方意见相佐的时候,谁若是采用模棱两可的立场,基本上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朱祐樘问的是你支持谁,如果你说两边都不支持,请说出理由来,否则皇帝便会觉得你这个大臣很没用,久而久之就会将人撤换。
在这点上,朱祐樘算是一个称职的君主,他不喜欢臣子跟他虚以委蛇,就算大臣本身能力平庸,也必须要有主见,如此一来朝中最没立场的反而是朱祐樘自己。
环视身边一干同僚,谢迁悲哀地发现,想让别人支持马文升的观点很困难,朝中这么多人虽不都是贪生怕死之辈,但从务实的角度来说,确实应该以居庸关、紫荆关作为防御重点,土木堡应该暂时放弃。
谢迁非常着急,如果不是沈溪陷在土木堡,说不定他也会支持刘健的观点,但如今土木堡形势危急,一个不好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于公于私,他都不会放弃沈溪。
站在私人的角度,沈溪是谢迁的孙女婿,是他刻意栽培的事业接班人。谢家跟沈家关系紧密,而沈溪又跟太子关系密切,沈溪只需要按部就班做官,将来入阁甚至担任首辅都不在话下。
而为公考虑,沈溪提前预测到鞑靼人进兵动向,又曾经挫败佛郎机人、鞑靼人的阴谋,还在南方平定盗匪时立下汗马功劳,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具备化腐朽为神奇能力的少年奇才。在当前战局已经极为不利的局面下,谢迁认为积极配合沈溪的战略部署,或者可以力挽狂澜。
在多次怀疑沈溪的决策后,谢迁现在无比相信沈溪具备神奇的能力。
谢迁非常希望自己能说服在场的大臣,所以在别人都没开口说话时,不得不主动站出来禀奏:
“陛下,微臣以为土木堡虽年久失修,但沈溪小儿能在土木堡挫败北寇数千兵马,以至北寇不得不屡屡调拨大军围困,久攻不下,此乃沈溪小儿能力的具体体现。若出兵往援,即便兵马不多,也可让北寇处处受到掣肘,将来或可以怀来卫、隆庆州和土木堡一线作为对北寇防御的第一线,从京师调动兵马,在此三处阻挡北寇东进!”
要陈明观点,就必须说出理由,这是在朱祐樘手底下做大臣必须具备的素质,否则就是一个庸碌之才。
谢迁平日能说会道,也懂得揣测皇帝心意,自然明白说什么能让皇帝采纳他的观点。
他首先说明沈溪的能力,你们不是说土木堡年久失修不能作为屏障吗?那我就告诉你们,沈溪小儿仗着土木堡防守之利,全歼鞑靼四千兵马,就算是刘大夏在宁夏镇上奏的大捷,斩杀俘获的鞑靼兵马数量都没到这个数。
刘大夏手底下可是有数万边军精锐,而沈溪麾下不过几千京营老弱残兵。
你们不是说土木堡没有战略意义吗?那我告诉你们,土木堡有怀来卫和隆庆州作为支撑点,是居庸关以西最后一道连成线的防御阵地,这几座城池尚未攻破之前,鞑靼人不敢轻言进兵居庸关,因为这时代行军之大忌就是绕敌深入,即便背后是一座驻兵不过数百的小县城,也可能会对大军形成两面夹击的状况。
鞑靼人以前之所以不担心大明兵马夹击,是因为他们的骑兵速度非常快,而且他们打的是劫掠战,不是攻城略地的战事,携带的辎重很少,转移很快。
但这次鞑靼人要攻打的是居庸关、紫荆关和京师这样的坚固城池,明军作为防守一方,鞑靼人不攻城难以得到他们预期的战果,如此一来,鞑靼人就必须携带大量的攻城器械以及粮草辎重,缓缓推到京城之下。
当年瓦剌人攻打京城,就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以至于居庸关七天七夜没被攻克,深入京师之地后处处遭遇地方大明官军和民团袭击,再加上有于谦等人领兵防守,瓦剌人在京师之外接碰壁,不得不黯然退兵。
谢迁说的很直白,他并不是为了让土木堡到怀来卫、隆庆州一线形成最后的屏障,只是作为对鞑靼人的掣肘,并且提出不是派出所有兵马往援,只是派出部分兵马加强防御力度即可。
这样的好处是,这些城塞能阻挡鞑靼人一段时间,让西北兵马有充分的回援时间,京师到居庸关、紫荆关一线也可以调兵遣将组织防御。
这观点,可以说是理据充分,就等皇帝首肯了。
但今天李东阳仿佛跟谢迁扛上了,竟然主动站了出来,直接反对谢迁的陈词:“陛下,臣以为不可!居庸关以西,已无防守的必要,连张家口堡、宣府这样的坚城都失守,况土木驿、怀来卫、隆庆州乎?京师防御,当以居庸关、紫荆关为首,以九城防备为先,请陛下下旨!”
内阁三位大学士,刘健和李东阳意见保持一致,而谢迁则支持马文升,其余朝臣中,即便是知兵的英国公张懋也站在刘健一边。
张懋虽然很欣赏沈溪这样年轻有为的后生,但他知道是五军都督府的属官私自扣下沈溪的军报后,便知道自己惹上了麻烦,所以索性一路错到底,最好是沈溪死在土木堡一了百了,到时候将罪责往其身上一推,谁也不会追究他这个国公爷的头上。
另外,张懋不敢把大明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身上,更愿意相信居庸关、紫荆关和京师防备。
朱祐樘对沈溪的评价很高,在这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代,沈溪对于时局的把控非常准确到位。
如果说以前沈溪预知一些情况是利用了历史的一些必然规律,但在本次鞑靼人入侵这件事上,他用到的完全是他对于战局变化的合理推演,以及他对鞑靼人脾性的了解。
不过良材归良材,朱祐樘并未准备派出兵马援救沈溪。
如今已经发生的事实,便是张家口、宣府失守,下一座能与鞑靼人抗衡、阻挡鞑靼兵马东进的重要关隘城塞就是居庸关,又或者是紫荆关。
至于内长城以外的地区,暂时可以先行放弃,这是出于大战略的考虑。
李东阳出列道:“陛下,延绥巡抚沈溪,早在战事发生之前,便预料到北寇行进之策略,土木堡一战中败北寇兵马,确有几分将才。”
“但是,其进兵畏缩不前,前线战报发送不清不楚,以至于朝廷对于战局所知不足,也是事实。沈溪此子尚需磨砺,才可坐实陛下大明栋梁之才的赞誉,否则就只是意气用事、不听朝廷命令的初生牛犊……”
听到这里,谢迁已经忍不住冲着李东阳怒目相向。
好你个李老儿,以前就怀疑沈溪无中生有,说沈溪两句我都忍了,但现在证明沈溪所说并不是无的放矢,你还对沈溪有所贬损,那就不是我能接受的!
谢迁并不是要为沈溪“申冤叫屈”,他是真心觉得,沈溪能先别人一步预判战局变化,准确将战报提前一个月送到京城让朝廷防备,结果朝廷并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张家口和宣府相继失守,这纯属朝中重臣对于战局变化预估不足所致。
沈溪提前上奏,朝廷不予采信,现在边塞几大要隘果然如同沈溪所说的那样遭遇围困并且丢失,怪谁?
另外,说沈溪前线发送战报不清不楚,明明人家战报抵京已经十天了,结果在这十天时间里,硬是被有司衙门扣下来说是要证实,导致内阁和皇帝无法获得第一手资料,难道也要怪罪在沈溪身上?
对立李东阳的指责,谢迁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但李东阳所言却得到其他大臣的认可,就好像故意在找替罪羔羊一般,你说狼来了我们不信,那是你的罪过,为什么你没有跟我们说明有多少只狼,每只狼长什么样子?你说明白了指不定我们就信了!
当然,如果那时候我们还是不信,事情依然还得怪你!
话语权掌握在我们手中,就是要把你推出来顶缸,你能把我们怎么着?
马文升却不是蛮不讲理之人,他出列奏禀:“陛下,延绥巡抚如今身在土木堡内,与鞑靼兵马周旋,或可成为西北战局之转机。”
“居庸关、紫荆关外如今能倚重的,无非是大同、太原等地兵马,若抽调三边兵马回撤,一时间恐难以成行,不若以土木堡为屏障,同时兼顾居庸关和紫荆关防御,抵挡鞑靼兵马东进……请陛下示下!”
马文升的话,并未得到大多数大臣的认同,主要在于他将土木堡的地位说得太高了。
朝中大臣认为,即便可以将一些卫所和卫城当作阻挡鞑靼东进的屏障,也不该将一座废弃几十年的堡垒看得那么般重。
在这些大臣看来,既然鞑靼人连坚固的张家口堡和宣府都能攻破,更别说是土木堡这样几乎不设防的废弃土堡。
刘健出列道:“以居庸关和紫荆关作为据守之地,并无不妥,但土木堡嘛……无山河之险作为凭靠,难以承担重任!”
刘健为人谨慎,他对西北形势有一定了解,如果不是沈溪奏报他驻守土木堡,刘健几乎记不起有这么个地方,毕竟土木堡已经荒弃多年,刘健这样相对公允的首辅大臣,也不认为土木堡具备阻挡鞑靼人前进的要素。
内阁大学士中,以首辅刘健居首,而在所有部堂中,以吏部尚书、四朝老臣马文升居首。
如今两名顶级文臣出现冲突,马文升认为应该以土木堡作为屏障,而刘健则反对将土木堡纳入京师防御体系。
一时间在场的朝臣不知该支持谁为好,但按照朝中绝大多数大臣的意见,他们更倾向于将土木堡暂时放弃。
朱祐樘不想在两人中做出抉择,本身他这个皇帝在很多大事上都没有主见,以往他头脑清醒,有自己的判断,但现在他身体和精神都欠佳,根本就无法在这种事情上判断谁对谁错。
朱祐樘咳嗽好一会儿,才问道:“诸位卿家,以为如何?”
朱祐樘以前在朝堂上议论事情,这句话说得最多,大臣也都习惯被朱祐樘勒令站边,在两方意见相佐的时候,谁若是采用模棱两可的立场,基本上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朱祐樘问的是你支持谁,如果你说两边都不支持,请说出理由来,否则皇帝便会觉得你这个大臣很没用,久而久之就会将人撤换。
在这点上,朱祐樘算是一个称职的君主,他不喜欢臣子跟他虚以委蛇,就算大臣本身能力平庸,也必须要有主见,如此一来朝中最没立场的反而是朱祐樘自己。
环视身边一干同僚,谢迁悲哀地发现,想让别人支持马文升的观点很困难,朝中这么多人虽不都是贪生怕死之辈,但从务实的角度来说,确实应该以居庸关、紫荆关作为防御重点,土木堡应该暂时放弃。
谢迁非常着急,如果不是沈溪陷在土木堡,说不定他也会支持刘健的观点,但如今土木堡形势危急,一个不好就有可能全军覆没,于公于私,他都不会放弃沈溪。
站在私人的角度,沈溪是谢迁的孙女婿,是他刻意栽培的事业接班人。谢家跟沈家关系紧密,而沈溪又跟太子关系密切,沈溪只需要按部就班做官,将来入阁甚至担任首辅都不在话下。
而为公考虑,沈溪提前预测到鞑靼人进兵动向,又曾经挫败佛郎机人、鞑靼人的阴谋,还在南方平定盗匪时立下汗马功劳,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具备化腐朽为神奇能力的少年奇才。在当前战局已经极为不利的局面下,谢迁认为积极配合沈溪的战略部署,或者可以力挽狂澜。
在多次怀疑沈溪的决策后,谢迁现在无比相信沈溪具备神奇的能力。
谢迁非常希望自己能说服在场的大臣,所以在别人都没开口说话时,不得不主动站出来禀奏:
“陛下,微臣以为土木堡虽年久失修,但沈溪小儿能在土木堡挫败北寇数千兵马,以至北寇不得不屡屡调拨大军围困,久攻不下,此乃沈溪小儿能力的具体体现。若出兵往援,即便兵马不多,也可让北寇处处受到掣肘,将来或可以怀来卫、隆庆州和土木堡一线作为对北寇防御的第一线,从京师调动兵马,在此三处阻挡北寇东进!”
要陈明观点,就必须说出理由,这是在朱祐樘手底下做大臣必须具备的素质,否则就是一个庸碌之才。
谢迁平日能说会道,也懂得揣测皇帝心意,自然明白说什么能让皇帝采纳他的观点。
他首先说明沈溪的能力,你们不是说土木堡年久失修不能作为屏障吗?那我就告诉你们,沈溪小儿仗着土木堡防守之利,全歼鞑靼四千兵马,就算是刘大夏在宁夏镇上奏的大捷,斩杀俘获的鞑靼兵马数量都没到这个数。
刘大夏手底下可是有数万边军精锐,而沈溪麾下不过几千京营老弱残兵。
你们不是说土木堡没有战略意义吗?那我告诉你们,土木堡有怀来卫和隆庆州作为支撑点,是居庸关以西最后一道连成线的防御阵地,这几座城池尚未攻破之前,鞑靼人不敢轻言进兵居庸关,因为这时代行军之大忌就是绕敌深入,即便背后是一座驻兵不过数百的小县城,也可能会对大军形成两面夹击的状况。
鞑靼人以前之所以不担心大明兵马夹击,是因为他们的骑兵速度非常快,而且他们打的是劫掠战,不是攻城略地的战事,携带的辎重很少,转移很快。
但这次鞑靼人要攻打的是居庸关、紫荆关和京师这样的坚固城池,明军作为防守一方,鞑靼人不攻城难以得到他们预期的战果,如此一来,鞑靼人就必须携带大量的攻城器械以及粮草辎重,缓缓推到京城之下。
当年瓦剌人攻打京城,就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以至于居庸关七天七夜没被攻克,深入京师之地后处处遭遇地方大明官军和民团袭击,再加上有于谦等人领兵防守,瓦剌人在京师之外接碰壁,不得不黯然退兵。
谢迁说的很直白,他并不是为了让土木堡到怀来卫、隆庆州一线形成最后的屏障,只是作为对鞑靼人的掣肘,并且提出不是派出所有兵马往援,只是派出部分兵马加强防御力度即可。
这样的好处是,这些城塞能阻挡鞑靼人一段时间,让西北兵马有充分的回援时间,京师到居庸关、紫荆关一线也可以调兵遣将组织防御。
这观点,可以说是理据充分,就等皇帝首肯了。
但今天李东阳仿佛跟谢迁扛上了,竟然主动站了出来,直接反对谢迁的陈词:“陛下,臣以为不可!居庸关以西,已无防守的必要,连张家口堡、宣府这样的坚城都失守,况土木驿、怀来卫、隆庆州乎?京师防御,当以居庸关、紫荆关为首,以九城防备为先,请陛下下旨!”
内阁三位大学士,刘健和李东阳意见保持一致,而谢迁则支持马文升,其余朝臣中,即便是知兵的英国公张懋也站在刘健一边。
张懋虽然很欣赏沈溪这样年轻有为的后生,但他知道是五军都督府的属官私自扣下沈溪的军报后,便知道自己惹上了麻烦,所以索性一路错到底,最好是沈溪死在土木堡一了百了,到时候将罪责往其身上一推,谁也不会追究他这个国公爷的头上。
另外,张懋不敢把大明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身上,更愿意相信居庸关、紫荆关和京师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