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5章 退耕还林(呼唤月票)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银狐、续南明
武林小说网 www.wltxt.com,最快更新调教初唐最新章节!
有了铅笔这东西之后,本公子书写和绘画就更加的便利了,最主要是便于打草稿,还有价格相当的偏宜,并且能在白纸上进行擦写,所以,现如今曲江书院和渭南希望义学的学生们也都是人手一支,当然,咱们华夏民族的毛笔和书法自然是不能丢掉的。
比如现在,铅笔在我的手中飞快地勾勒着,不大一会的功夫。在二位王爷的跟前,一幅后世关中地区那种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的地型演变图。“这......俊哥儿您是说百年之后,咱们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就会变成这个模样?”
“如果照着前些年那种毫无节制的开垦,咱们大唐的关中地区,肯定要大变样,我这幅图,虽说或许夸张了,可是,并不代表就不会发生。而且不光是关中,怕是大河下游之地,也在百来年之后,变得连连灾祸......”我沉声道。是的,我来了,我存在,我改变,能够做到的,我尽量去做,及我所能,尽一个从千多年之后的未来、熟知历史后果的穿越者的义务和责任。
“难道俊哥儿您一直要求土地置换,尽量地将关中等人口密集区的人口迁往其他地域,向我父皇请求禁止在关中新垦良田,都是为了这事不成?”李治的表情也变得凝重了起来。
我这一次没有再说话,这个时候,早在边上听得真切的诸位官吏也都挤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询问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我们这样。
我只能把自己所理解的什么叫水土流失及其形成和其危害的长远性一五一十地告诉在场的这数十名官吏。
大唐关中平原位于黄土高原之上,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结构松散容易遭流水溶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二是直秦汉以来,关中平原的人口一直在迅速增长,而无节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
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另外,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
可惜,这一群在这里办公的数十名官吏和备选官吏大多都是一副半信半疑的表情,难道本公子还能拿话来忽悠你们不成?我心中着恼,不过表面上不动声色:“本官也知道,光凭嘴巴子说说,肯定诸位不会相信,虽说我手里边的这些数据就是证据,不过,我还能找出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咱们关中平原正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危险时期。房成!”
为了证明咱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依据的,当即就让房成去我在渭南的家里去拿我平时收集到的书籍,咱有个习惯,那就是用来查什么资料的都会写出标题贴在书柜上,把书册放在一块,便于查找。很快,房成抱着一堆书册。
我直接就一本一本地递给眼前的这些官吏,一面凭着平时的记忆言道:“诸位请看,这本《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上边皆有记载,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诸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就是因为河水里携带的泥沙郁积了大河原本的河道,使得大河不得不徘徊改道,又或者是多股分流。”
一本又一本的书册被我打开来翻到有明确记载的地方,递给身边的每一位官吏,崔仁师、王方翼、狄仁杰,我嘴里不停地继续阐述和描绘着我所知道的一切。这些都是书上有记载的,咱可没有吹牛,甚至史书上都有载,这更证明了我话的准确性。
“......从西汉末年,河南之地浚县的河道跟河水皆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而王莽之时黄河在魏郡元城以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东汉开始之后,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东汉之时,在王景的治理之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
不过,这并不代表这条养育了中华民族祖先的河流就已经平静了。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水土的流失依旧严重,虽然这几年以来,由于煤炭的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关中地区对于树木的滥砍滥伐,加上土地置换的大力推行,使得这几年来,关中道的人口业已变成了负增长,也就是说,关中道的人口这几年来一直是在减少,而耕地的面积终于是不再扩张了。
崔仁师在边上板起了脸,很严肃的样子:“房大人所言不差,下官确实也在《汉书.地理志》看到过关于王莽地皇年间,大河泛滥之事。”
“本官做这件事,为的就是希望能有办法来保住我们大唐的兴盛之地,保住关中三千里沃土。”我抖着手中的表格,很是激动,是的,是时候动手了,不然,天知道关中平原因为我的到来而不至于战乱从生,可问题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同样是导致环境破坏的重要一环。
“看来,这土地置换之政策,必须得持续下去,关中的人口,确实不能再增加了。”李叔叔一脸凝重之色,看着摆在跟前的一大排的瓶子,里边装的都是沉淀了泥沙的水,李叔叔可以清晰地看到现实,另外,我还亲自在李叔叔跟前做了一回演示,那就是用水流来冲击从外边挖来的黄土,很快,原本结硬的黄土在疾速的水泥面前,冲出了一道道的沟壑。
而表面上长满了野草的黄土块,很难被冲散开来,这个知识咱们小时候看科教片的时候都能经常见到,而现在,本公子却不得不用这个方法来给大唐的皇帝陛下还有大唐重臣们讲授一堂生动的水土流失的原理和其发生的机制。
------------------------------------------------
不仅仅是我,本公子还纠集了一大票的工部官员在这里为本公子一块儿向这些对水利丝毫不懂的朝庭重臣进行详细的解说。
毕竟咱跟工部打交道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况且原本任工部尚书的阎立德也和他弟弟一般跟我相熟得很,有一次在他家里饮酒,自然而然地就谈论起了此事。结果就争论了起来,阎立德这位兄长认为本公子不过是行了杞人忧天之事,而阎立本这位大国手倒是保持了中立,觉得我说的也有些道理,可问题是有证据吗?古书上虽多有记载,可是现阶段关中一地很是风调雨顺,没灾没祸的。
以前发生灾害,那只不过是战乱之时,国家无心于民政,不修缮水利而造成的后果罢了,他的话也有他的道理,不过,本公子可不是那么轻易让人说服的主,何况于咱是从后世来的,所以最后阎立德还是同意,借调一些工部下属的水利专家给进奏院,对关中地区的水文情况进行调研,调研期长达数年之久,而到现在,所搜集到的数据业已证明了我的正确性和远见。
最后,李叔叔也同意了工部提出来的建议,从今年起,关中地区,禁止在开垦新田亩,另外,沿河地区更是要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加大宣传和推广土地置换的力度,使大唐的人口分布更加的均匀。
很高兴大唐的政治高层一致地通过了这项决议,李叔叔很是高兴地赞扬了工部和进奏院的工作,认为这两个部门为大唐作出的贡献绝对是难以预计的,而且这么做,还能从根本上解决关中地区灾害日益增加的现象,反正我总觉得,能把退耕还林提前千多年来搞,这不仅仅是大唐帝国环保意识的增加,同时也延缓了关中沃野衰败的步伐。
--------------------
PS:以下不算G:加这个调教初唐混混群54299570,新群,喜欢的来加哈。第一更到了,同学家有事,吃饭喝酒中,忙了一天了,悄悄上网吧先更一章,一会要是能跑出来,晴了会再努力更新,如果不成,那只能请大伙多加谅解一二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有了铅笔这东西之后,本公子书写和绘画就更加的便利了,最主要是便于打草稿,还有价格相当的偏宜,并且能在白纸上进行擦写,所以,现如今曲江书院和渭南希望义学的学生们也都是人手一支,当然,咱们华夏民族的毛笔和书法自然是不能丢掉的。
比如现在,铅笔在我的手中飞快地勾勒着,不大一会的功夫。在二位王爷的跟前,一幅后世关中地区那种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的地型演变图。“这......俊哥儿您是说百年之后,咱们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就会变成这个模样?”
“如果照着前些年那种毫无节制的开垦,咱们大唐的关中地区,肯定要大变样,我这幅图,虽说或许夸张了,可是,并不代表就不会发生。而且不光是关中,怕是大河下游之地,也在百来年之后,变得连连灾祸......”我沉声道。是的,我来了,我存在,我改变,能够做到的,我尽量去做,及我所能,尽一个从千多年之后的未来、熟知历史后果的穿越者的义务和责任。
“难道俊哥儿您一直要求土地置换,尽量地将关中等人口密集区的人口迁往其他地域,向我父皇请求禁止在关中新垦良田,都是为了这事不成?”李治的表情也变得凝重了起来。
我这一次没有再说话,这个时候,早在边上听得真切的诸位官吏也都挤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询问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我们这样。
我只能把自己所理解的什么叫水土流失及其形成和其危害的长远性一五一十地告诉在场的这数十名官吏。
大唐关中平原位于黄土高原之上,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结构松散容易遭流水溶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二是直秦汉以来,关中平原的人口一直在迅速增长,而无节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
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另外,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
可惜,这一群在这里办公的数十名官吏和备选官吏大多都是一副半信半疑的表情,难道本公子还能拿话来忽悠你们不成?我心中着恼,不过表面上不动声色:“本官也知道,光凭嘴巴子说说,肯定诸位不会相信,虽说我手里边的这些数据就是证据,不过,我还能找出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咱们关中平原正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危险时期。房成!”
为了证明咱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依据的,当即就让房成去我在渭南的家里去拿我平时收集到的书籍,咱有个习惯,那就是用来查什么资料的都会写出标题贴在书柜上,把书册放在一块,便于查找。很快,房成抱着一堆书册。
我直接就一本一本地递给眼前的这些官吏,一面凭着平时的记忆言道:“诸位请看,这本《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上边皆有记载,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两岸未筑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曾往返更迭多次......诸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就是因为河水里携带的泥沙郁积了大河原本的河道,使得大河不得不徘徊改道,又或者是多股分流。”
一本又一本的书册被我打开来翻到有明确记载的地方,递给身边的每一位官吏,崔仁师、王方翼、狄仁杰,我嘴里不停地继续阐述和描绘着我所知道的一切。这些都是书上有记载的,咱可没有吹牛,甚至史书上都有载,这更证明了我话的准确性。
“......从西汉末年,河南之地浚县的河道跟河水皆高于平地,显然已成‘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而王莽之时黄河在魏郡元城以东决口,河水一直泛滥至清河郡以东数郡。当时,王莽因为河决东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坟不受威胁,就不主张堵口,听认水灾延续了近六十年,从而造成黄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东汉开始之后,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东汉之时,在王景的治理之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
不过,这并不代表这条养育了中华民族祖先的河流就已经平静了。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水土的流失依旧严重,虽然这几年以来,由于煤炭的使用,极大的减少了关中地区对于树木的滥砍滥伐,加上土地置换的大力推行,使得这几年来,关中道的人口业已变成了负增长,也就是说,关中道的人口这几年来一直是在减少,而耕地的面积终于是不再扩张了。
崔仁师在边上板起了脸,很严肃的样子:“房大人所言不差,下官确实也在《汉书.地理志》看到过关于王莽地皇年间,大河泛滥之事。”
“本官做这件事,为的就是希望能有办法来保住我们大唐的兴盛之地,保住关中三千里沃土。”我抖着手中的表格,很是激动,是的,是时候动手了,不然,天知道关中平原因为我的到来而不至于战乱从生,可问题是,人口的快速增长,同样是导致环境破坏的重要一环。
“看来,这土地置换之政策,必须得持续下去,关中的人口,确实不能再增加了。”李叔叔一脸凝重之色,看着摆在跟前的一大排的瓶子,里边装的都是沉淀了泥沙的水,李叔叔可以清晰地看到现实,另外,我还亲自在李叔叔跟前做了一回演示,那就是用水流来冲击从外边挖来的黄土,很快,原本结硬的黄土在疾速的水泥面前,冲出了一道道的沟壑。
而表面上长满了野草的黄土块,很难被冲散开来,这个知识咱们小时候看科教片的时候都能经常见到,而现在,本公子却不得不用这个方法来给大唐的皇帝陛下还有大唐重臣们讲授一堂生动的水土流失的原理和其发生的机制。
------------------------------------------------
不仅仅是我,本公子还纠集了一大票的工部官员在这里为本公子一块儿向这些对水利丝毫不懂的朝庭重臣进行详细的解说。
毕竟咱跟工部打交道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况且原本任工部尚书的阎立德也和他弟弟一般跟我相熟得很,有一次在他家里饮酒,自然而然地就谈论起了此事。结果就争论了起来,阎立德这位兄长认为本公子不过是行了杞人忧天之事,而阎立本这位大国手倒是保持了中立,觉得我说的也有些道理,可问题是有证据吗?古书上虽多有记载,可是现阶段关中一地很是风调雨顺,没灾没祸的。
以前发生灾害,那只不过是战乱之时,国家无心于民政,不修缮水利而造成的后果罢了,他的话也有他的道理,不过,本公子可不是那么轻易让人说服的主,何况于咱是从后世来的,所以最后阎立德还是同意,借调一些工部下属的水利专家给进奏院,对关中地区的水文情况进行调研,调研期长达数年之久,而到现在,所搜集到的数据业已证明了我的正确性和远见。
最后,李叔叔也同意了工部提出来的建议,从今年起,关中地区,禁止在开垦新田亩,另外,沿河地区更是要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加大宣传和推广土地置换的力度,使大唐的人口分布更加的均匀。
很高兴大唐的政治高层一致地通过了这项决议,李叔叔很是高兴地赞扬了工部和进奏院的工作,认为这两个部门为大唐作出的贡献绝对是难以预计的,而且这么做,还能从根本上解决关中地区灾害日益增加的现象,反正我总觉得,能把退耕还林提前千多年来搞,这不仅仅是大唐帝国环保意识的增加,同时也延缓了关中沃野衰败的步伐。
--------------------
PS:以下不算G:加这个调教初唐混混群54299570,新群,喜欢的来加哈。第一更到了,同学家有事,吃饭喝酒中,忙了一天了,悄悄上网吧先更一章,一会要是能跑出来,晴了会再努力更新,如果不成,那只能请大伙多加谅解一二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